心理咨询工作有感11-20
乐活
2025-01-06 01:43
北京
在学校工作,每周都会收到“XXX预约了你”的短信。当XXX与历史人物重名时,就会觉得很奇妙,好像要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读《以人为中心心理咨询实践》,有一页很感动。来访者问咨询师有没有觉得自己很可怜,咨询师的回答如图。我在工作中有时也会这样想:如果我的童年像某位来访者一样,经历了如此多的创伤,我有勇气活下去吗?不知道,也许早就想要重开一局了。但来访者没有放弃,一直活了下来,活到了现在,想要寻求改变,真的很厉害。一位同行的简历上写:“本人拒绝与家暴者和小三一起工作。” 我觉得她很敢说。这样也好,节约双方时间,也节约来访者的钱,避免工作了一阵子才发现不匹配。有人问过我:“咨询师会不会有无法接纳的来访者?”会有啊,上面的例子就是。而且和很多人想的不同,咨询师不能接纳某类来访者,不一定是因为道德感,有很多千奇百怪的理由。比如我见过一位同行,因为小时候被霸凌的经历,不和名字里带“婷”的来访者一起工作。随着人格与专业的成长,咨询师无法接纳的来访者会越来越少。存了一张图,是精神分析发展历程,包括各个分支出现的时间、代表人物、代表作等。经常遇到有人用“弗洛伊德的理论不科学”来批评精神分析,你们可以看看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有多大发展嘛。有网友说,她朋友遇到了和来访者谈恋爱的咨询师,想要投诉又怕被报复。我猜,有不少想投诉的来访者有过类似的害怕吧,那可能把咨询师想得过于有能力了。其实好多咨询师都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尤其是刚毕业就个人执业的,没经历过职场,也没什么社会关系,就算他想找人把你堵小巷里打一顿,都不知道去哪儿摇人。还有咨询师微信上和来访者表白,我都惊呆了,干坏事儿都能留下证据,智商堪忧,社会化水平堪忧,更没什么能力报复来访者了。咨询师都会犯错,有些错误可以原谅,可以改进,有些错误就太严重了,比如和来访者谈恋爱。遇到这种,不用怕,该投诉投诉。听在某网络平台工作的朋友说,平台上的咨询师,有一半都简历注水。保险起见,强调一下,不是所有人。现象一:某人的硕士学位和心理咨询没关系,简历上先写了很多心理咨询培训经历,后面紧跟着一句,硕士。乍一看,很容易就觉得他是心理咨询硕士,因为连在一起。事实上,国内培养临床与咨询方向硕士的学校,就那几所,屈指可数。同理,还有博士也这么操作。现象二:某人说自己是中科院硕士,但他只是上了中科院的课程,并没有学位。上过中科院课程的人很多,声称自己是中科院硕士的人也很多,真正的中科院硕士觉得自己风评被害。现象三:某人说自己是高校教师,不说是哪个高校,也不说是什么专业,有可能是职高里边和心理咨询没关系的专业。我个人觉得,没必要这么干。学的专业和咨询没关系,那就没关系呗,都是自己宝贵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不需要掩饰。而且,有些专业难度比心理学高多了,比如数学。我本科也没学心理学,一直写在简历上,来访者如果介意,不选我就好了,这有什么。一位咨询师同学说,她最近两个月忘记三次咨询,问我怎么能不忘。刚好这个我比较擅长,工作以来只忘记过一次。a.有稳定的设置,和同一个来访者,每周同一时间咨询,尽量不要改来改去。b.下载一个日历app,手写也行,每天早上起来看看今天有几件事要做。c.设定咨询前十分钟会响的闹钟,接下来的十分钟看看上次的咨询记录,就可以开始了。如果以上都做到了,还是会忘记,需要思考背后的动力是什么,比如无法承受来访者的攻击,用遗忘来回避。一些来访者坐在沙发上会摆出非常有创意的姿势,语言无法形容,只能画下来给督导看,一起阅读来访者的肢体语言。还有一些来访者说话的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不给督导演出来,不足以形容那种感染力,总觉得差了点什么。读书会上,我们讨论了“咨询师的咨询师和督导是否要同一理论取向?”问题有点绕。 我觉得咨询师和督导同一取向的好处是,不会让你对怎么做咨询感到混乱。Jane说了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我的督导是人本取向的,我的咨询师是动力学取向的,我觉得督导那里有很多奶油蛋糕,但是她告诉我:‘这些是给你的来访者的,不是给你的,你想要的话可以找你的咨询师。’我又去找我的咨询师,但是我的咨询师提供的是绿豆冰棒。” 《扪心问诊》里Paul的咨询师和督导是一个人,所以他们闹掰了呀。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发生争执:“为什么这块奶油蛋糕是给我的来访者的,而不是给我的?”个人觉得,咨询师找督导,对于人格健康和专业能力,应该同等看重。我有个朋友在督导中很痛苦,又很困惑。她的督导是中国人,女性,就叫A吧。A在美国读完博士之后拿到执照,留在某精神卫生中心工作。我朋友看简历选督导,最初对A的印象不错,但慢慢地她发现,每当她对A说的话提出质疑时,A从来不会进一步解释,只会说:“不理解是你的问题,你没有天赋。”朋友问:“你说到底是我有问题,还是我督导有问题?”我想了想,说:“据我了解,你不是个没有天赋的咨询师。一个合格的督导,应该能够让咨询师更有信心投入工作,而不是越来越自我怀疑。也许你的质疑让A感到自恋受损,于是拿出权威的身份评判你,攻击你。她说你没有天赋,不是在陈述事实,只是在维护自恋。”然后我跟她讲了,一个正常的督导,会怎么面对咨询师的质疑。我督导是上个世纪读中德班的那批人之一,论辈分比我老很多,但他从来不曾以权威自居。我每周都在质疑:“为什么我们要这样而不是那样理解来访者?”他有时候会解释原因,有时候会说:“这是一个假设,接下来我们要求证。”在一些问题上,我们一直达不成共识,比如我们都赞同要用合适的速度理解来访者,但什么是合适的速度,我们想法不一样,我觉得他快了,跑到了来访者前边,他觉得我慢了,咨询缺少张力。即使有这些分歧,我督导也从来没生气过,更没有贬低我,这才是正常督导的样子。朋友听完,决定换个督导。她说:“专业水平不行的督导,最多没用。而人格不够稳定的督导,会带来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