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一位网友问的。
起因是,我说:“很多同行经验比我少,收费比我贵,主要原因是他们收到的咨询费要和平台五五分,而我个人执业就不用。”
网友问,是否可以跳过平台,直接和咨询师预约?这样就可以省掉平台的管理费了。TA说已经通过平台预约了20次,一想到平台拿走的钱,心就在滴血。
以下是回答,不对的地方请同行指正。
在国内,去掉学校和医院等公立机构,心理咨询平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网络平台,一种是私人工作室。
网络平台,可能以APP、网站或公众号的形式存在,负责为咨询师招募来访者,一般不会提供接待来访者的前台,也不会提供场地。简单来说,只负责帮助来访者和咨询师互相认识,至于接待来访者和找场地,需要咨询师自己负责。关于收多少管理费,每个平台不太一样,从20%到80%都有。
网络平台签约咨询师时,合同中会写明,不可以把平台介绍的来访者,变成咨询师自己的来访者。如果咨询师鼓励来访者直接联系自己,或来访者想要直接联系咨询师,而咨询师同意了,平台发现的话,会和咨询师解约。
这种事我同学遇到过,她在某网络平台找过咨询师,停止咨询一段时间后,她回去找同一位咨询师,客服说,这位咨询师因为跳过平台直接和来访者预约,被解约了。
私人工作室,负责为咨询师招募来访者,提供接待来访者的前台,以及提供进行咨询的场地。如果来访者选择线上咨询,工作室就不需要提供场地了。前几年,工作室一般和咨询师五五分成,也就是收50%的管理费。但是最近几年咨询师变多了,很多工作室和咨询师六四分成,咨询师拿40%。
工作室签约咨询师时,合同中也会写明,不可以把工作室介绍的来访者,变成咨询师自己的来访者。
管理费的比例越高,来访者越有动力跳过网络平台或工作室,直接联系咨询师,毕竟这样就可以省下很大一笔费用了,尤其是长程咨询。
这一动力我很能理解。心理咨询的费用对很多人来说不便宜,但大家又需要心理咨询,只能尽量节省。
那么下面来讨论一下,咨询师有没有可能违背合同,同意来访者私下和自己预约?以及如果来访者这么做,可能面临哪些风险?
我听说过一种情况是,有同行接到经济困难的来访者,为了帮助来访者省钱,同意来访者跳过中间商直接和自己预约。
还有一种情况是,咨询师也觉得管理费太高了,感到被剥削。假设咨询师收600/小时,跟工作室分成后到手300/小时。咨询师可能会和来访者商量,如果来访者直接和自己预约,咨询费收500/小时,这样来访者省了100/小时,自己收到500之后,用100/小时的价格租场地,到手400/小时,多赚了100/小时。这样来访者和咨询师都有好处,亏的是中间商。
总之,咨询师可能会因为善良,或者因为不想被剥削,想多赚一点钱,而违反合同。
我的观察是,大多咨询师不会同意来访者直接联系自己,原因有几种:
1️⃣超我不允许自己违反合同。
具体说说最后一条是什么意思。比如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来访者,如果获得了咨询师的联系方式,可能会半夜两点给咨询师留言2000字(真事)。有些咨询师不想承受这样的压力,觉得还是有中间商比较好,帮自己过滤掉一部分压力。
最后说说,如果咨询师同意来访者跳过网络平台或工作室联系自己,来访者可能会面临哪些风险。
最主要的风险是,当咨询师违背伦理时,来访者找不到地方投诉。
合格的网络平台或工作室,会有类似伦理委员会的部门负责解决投诉和纠纷。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同行开工作室,就有一位咨询师被来访者投诉违背伦理。同行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调查之后认为,这位咨询师确实违背了伦理,处理办法是:结束和这位咨询师的合作,并且由她为来访者提供4次免费咨询,处理咨询师违背伦理带给来访者的创伤。
不通过平台预约咨询师,又遇到咨询师有严重违背伦理的行为(比如和来访者谈恋爱),要怎么办呢?如果咨询师是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的咨询师,可以投诉到注册系统伦理委员会。如果不是,那就只好自己想办法了。
想要降低以上风险,可以通过平台预约几次,或者看看咨询师写的文章,对咨询师有一定了解,确定对方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违背伦理的苗头,再跳过平台直接联系咨询师。
当然,如果咨询师同意的话,属于没有契约精神的行为,我个人能理解但不支持。
也可以直接找个人执业咨询师,这样就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