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饮冰论姓氏邦国
第四章 氏国联邦的对立与统一和单一制王国
一、多氏国联邦对立时代
1、什么是“邦”呢?
在造字上,“邦”是由“手”和“耳”组成,“手”和“耳”的关系就是“邦”,人的手和耳的关系,是互为依靠、互为补充、互为依存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邦”就是联盟和联邦的意思。
2、氏国联邦的形成
(1)形成氏国联邦的基础是血缘和姻亲
多个氏国因为共同的利益关系组织在一起,形成了氏国联邦。对于氏国联邦,古人就称为“邦”,所谓“父母之邦”,说明“邦”联合的基础,首要的还是血缘或姻亲,同姓的氏族,在外部压力下,很自然的会联合在一起,有姻亲关系的氏族,面对外来的入侵,很快地就可能结合在一起,反击共同的敌人。两个氏族为解决繁衍问题也可以建立互为婚姻关系结成婚姻联邦。
(2)共同的文化在氏国的联合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生活在一个较大的地理区域内的氏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组成氏族联邦后,也可能再次组成邦的联合,形成联合邦,这种联合,其基础也有血缘和姻亲的作用,但共同的文化认同是主要的。
所谓文化,就是由于生活在同一较大的地理区域内,有共同的或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的共同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心理习惯、精神认识,所以邦的联合是超越氏族形成民族的开始。
在华夏历史上,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是划分族群的主要标准,特别是饮食习惯和服饰是划分华夷的重要标准。在华夏向周边扩展的过程中,血缘和姻亲的联系越来越薄弱,文化因素就逐渐变成了融合的重要因素,接受华夏的饮食和服饰的族群,都成为了华夏的组成部分。
(3)氏族联邦是氏国征战和兼并的结果
认祖归宗是基础,铁血征伐是手段,在铁血征伐下氏族之间最终走向了融合。
在氏族国家时代,附庸氏族和主体氏族之间的政治联系,是靠认祖归宗和铁血征伐建立的。认祖归宗,就是附庸氏族承认主体氏族是附庸氏族的祖族。无论主体氏族和附庸氏族之间有没有血缘关系,只要认祖归宗了,主体氏族和附庸氏族之间的宗亲联系就建立起来了,主体氏族就是宗主氏族,是上族;附庸氏族就是子支氏族。在中国的氏族国家时代,实行的是氏族统治,就是上端氏族对下端氏族的统治,即氏族对氏族的分级统治,不是对个人的统治,所以严格的奴隶制度在中国上古是不存在的。
宗主氏族对子支氏族的统治,是通过双向互动而固定下来的。宗主氏族派出大监(总督)到子支氏族地域,代表宗主氏族对子支氏族的统治权。子支氏族要派员到宗主氏族工作,既是人质,也是大臣,服务于宗主氏族。
黄帝时代,就设立东西大监,监于万国。万国派员到黄帝的身边,做黄帝的臣子,服务于黄帝王朝。千万不要以为认祖归宗是后来的事情。
对于不认祖归宗的氏族,就是铁血征伐,不服就会被杀光灭族,屈服了就同样被认祖归宗纳入宗主氏族的统治体系。所以氏族国家时代的父与子的关系,并不一定就真有血缘关系,很可能是以血缘关系来建立本来互不相干的两个或多个氏族之间的政治统治关系。
黄帝时代,就是依靠认祖归宗和铁血征伐,把当时中国范围内的诸多氏族统一在一起。从神话的角度看,就是诸神的统一,归并到黄帝体系之中。我们读古史和神话,就感觉到了诸神有各自的起源,但在黄帝时代都成为了黄帝之子,就是这个原因。
3、氏国联邦的历史作用
(1)有效制止了同一地理区域内的氏国之间的残酷竞争和兼并。
(2)提高了各氏国抵抗外来侵略的力量。
(3)为形成统一的华夏国家联邦打下基础。
4、氏国联邦的结构形式
无论在中国史前时期还是以后的历史时期,政治势力之间的联合,没有平等地位的联合,都是在承认一个中心势力的领导地位和统治地位的前提下的联合,各国和夏、商、周的联合是这样,周边各国和中华各朝帝国的联合是这样,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历史上的两次合作是这样,现在的政治协商制度也是这样,没有主次的政治合作,在中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
氏国之间的联合,是以其中的某一个较大较强的氏国为中心主体国家、其他的氏国为邦国形成的国家联合体或国家集团,是以承认中心国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条件的,这中心国家的综合实力一定是所有联合国家中最强大的,在国家联盟中,处于主导地位。
主体国家对其他邦国的权力,开始主要表现在战争上,能够统一调动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用于对内对外的战争(对内不服的势力,可以行使讨伐权,对外的敌对势力,可以行使征伐权),确保联邦内外安宁。
随着主体国家地位的进一步稳固,其权力从战争逐渐扩展到政治上,形成了宗主权,邦国的君主的继承,要报主体国批准(册封),邦国对主体国有纳贡和承担兵役的义务,主体国对邦国有保护的义务。为了提高主体国的地位和凝聚力,主体国家还经常使用武力来恢复被消灭的氏国,即古语所说的“兴灭国”。这个主体国,就是后来的“中国”的前身,只是这时,这样的“中国”在华夏大地上是多个的,以主体国为中心的国家联邦也是多个的。之所以成为“中国”,是因为主体国实力一般很强,并且有调动各邦国资源的权力,因为主体国一定具有较大的中心城,最早的“中国”一词,是处于氏国联邦中心位置的都城的意思。华夏历史上的“中国”政治体制,就是这样发展来的。
5、氏国联邦对立在历史上的存在
在华夏主体区域内,到神农时代,形成了以神农氏为中心的氏国联邦,这氏国联邦包括少典氏之子轩辕领导的有熊氏国,在神农晚期,由于本氏国的力量衰微,没有力量抵抗外来的来自烈山氏联邦和蚩尤氏联邦的威胁和平息内部各氏国的纷争,轩辕的实力借机成长,获得了“以征不享”的权力,帮助神农平息了内部的纷争,形成了“诸侯咸来宾从”的安定局面,维持了神农联邦的秩序,也保持了神农的联邦君主地位,同时也让轩辕获得了军权,为形成轩辕黄帝一统的华夏第一个统一国家联邦制国家打下了基础。
所以在神农的晚期,实际的局面就是,在通过几百年的氏国战争和兼并后,形成了华夏历史上的第一次三大氏国联邦并存的局面:烈山氏国联邦、蚩尤氏国联邦、神农联邦对峙的局面。这就是《史记.五帝本纪》开篇时的历史局面。
6、在氏国和氏国联邦对立时代,姓氏的基本作用
在氏国和氏国联邦时代,姓依然是“通婚”的标志,“同姓不能通婚”依然是一条社会禁令。
姓在氏族和氏国时代,是氏族或氏国联合的基础,同姓的氏族和氏国容易组成一个统一的氏国或氏国联邦,一起抵抗外来的侵略,氏国或氏国联邦的对外称号,往往使用共同的“姓号”作为对外称号,所以姓具有了原始民族的意义。
在氏国和氏国联邦时代,氏不是人人都有的,氏也不是“通婚”的标志,氏是社会权力和阶级地位的象征,奴隶是没有氏的。氏有高低贵贱的区别,氏不同,在同一个国家内,社会和阶级地位不同,宗氏对子氏拥有统治、剥削、奴役的权力,当然,子氏族对自己的奴隶,也拥有一切权力,所以,在氏国时代和氏国联邦时代,氏具有“种族等级”的概念,氏族统治的实质,就是种族统治。
在此阶段的姓,一般都是祖姓,来自其母系姓族的姓号,而氏,则强大的氏族,使用的一般是祖氏(沿用父系氏族氏号),还有部分新崛起的氏族,也许使用的是使氏族崛起的那位英雄的名号为氏号或者是自封的新氏号,弱小的氏族,在成为强大氏族的附庸子氏族时,可能保留其原有氏号作为附庸子氏号,也可能使用大氏族赐封的新氏号作为子氏号,但在对外部时,只容许使用强大氏族的称号。被消灭的氏族,失去了使用氏的权力,但只要是人,就一定保有自己的姓,这是华夏文明的特征。
作为氏号,在氏国时代和氏国联邦时代前期,可以是氏族的称号,也可以是氏国的称号,也可以是氏国联邦的称号,也可以是君长对外的称号,对氏族、氏国、氏国联邦的名称与其君长名称及成员名称常常不加区别地以氏族、氏国、氏国联邦的名称进行称呼或自称,或者以其最高君长的名号作为氏族、氏国、氏国联邦级成员的名称进行称呼或自称,所以在氏族、氏国、氏国联邦时代早期,我们的先祖们在向外集团的人介绍自己时,只需要介绍自己的氏号即称自己是“某某氏”即可(涉及婚姻时还要介绍自己的姓),例如:在一个多氏族的氏国内,各氏族人之间依然使用自己的子氏号以别于其他氏族,在一个多氏国的氏国联邦内,各氏国人之间依然使用各自的氏国称号加以区别,在氏国联邦之间,就使用各自氏国联邦的称号以示区别,这正是氏族统治性质的表现。我们现在也是这种交往习惯,例如在外国人面前,我们说自己是中国人,在外省人面前,说自己是某某省人,在外县人面前,说自己是某某县人,介绍自己,也不说名字,首先介绍的是自己的姓氏,是一样的道理。
作为各级的君长,在氏国联邦时代的前期,对内部可能被尊称为某某长、某某国君,对外都不是以个人的名义进行称呼的,而是使用集体的名义,称“某某氏”,因为个人的权威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有用,在对外只有集体的实力才有效;在氏族联邦时代后期,实力强大的氏族联邦帝王,才开始拥有个人的氏号对外,即国号和氏号分离,个人氏号逐渐的形成后来的“帝号”,个人权威得到重视,英雄成为集团的灵魂,如黄帝是轩辕氏,其国是有熊氏,其姓是公孙,后改姓姬,是个人称号,而神农氏,可以指神农氏族、神农氏国、神农氏国联邦、神农氏的君主,可以看到其中的奥妙。
二、统一氏国联邦时代
黄河之所以成为华夏第一母亲河,是因为黄河流域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形成了统一的氏族国家联邦,并且由这一个统一的氏族国家联邦逐渐扩展至今天的中国全境,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尽管在历史上发展的文明程度也许比中原地区要高,但最终都被中原文明所征服和融合,自己的文明史和国家史就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2500左右,就形成了轩辕氏统一氏族国家联邦,经少昊氏、颛顼氏、高辛氏、帝挚、帝尧、帝舜、帝禹,一直保持了统一氏族国家联邦的国家结构形式,在帝禹的儿子启手中,结束了统一氏族国家联邦帝位的轮流体制,代之以世袭制,统一氏族国家联邦的国家结构形式历经夏、商、西周,使得中原文明,具有了强大的实力,向华夏各区域推进。
南方主要政权的建立,主体力量也来自中原。南方在帝尧时,三苗势力才得以形成,并对中原势力产生影响,但一直处于氏族联邦阶段,没有形成氏族国家或氏族国家联邦,所以在舜摄政时,大部被迁移到西北的三危山。在商末,颛顼后裔之一支沿汉水南下,与苗结合,形成了楚国,但楚国最终为秦国所灭,又归于中原一统。岭南的越人,为秦将赵佗统一,建立南越国,汉武帝时统一于中原。
1、黄帝轩辕氏是统一氏族国家联邦的奠基人
根据《尚书》和《史记》的记载,在公元前2500左右,轩辕氏在协助神农氏平定因为“神农氏世衰”所带来的中原地区“诸侯相侵伐,暴掠百姓”的混乱局面后,取得了军权,即着手应对烈山氏集团和蚩尤氏集团的威胁。
轩辕联军与烈山联军在阪泉经过多次决战后,以轩辕联军的胜利结束,号称“炎帝”的烈山氏国家联邦被纳入了轩辕氏的统治之下,此时的轩辕氏还在名义上属神农氏领导。
轩辕联军在吸收烈山联军后,力量空前的壮大,具有了与蚩尤作战的力量。轩辕烈山联军在涿鹿之野大战蚩尤联军,擒杀蚩尤,平定了蚩尤联邦。
在内外平定后,作为实力最强的实权人物,轩辕代替神农为新的联邦的最高统治者就成了没人能够阻挡的事情了,“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这实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禅让。
2、从黄帝到西周,统一氏国联邦一直保持氏族统治和国家族有的性质
在氏国和氏国联邦时代,氏族统治是基本的政治制度,渭水河洛地区的氏族国家联邦,一直在神农氏族的统治下,所以轩辕代替神农,也是代表最高统治权利从神农氏族转移到了轩辕黄帝氏族,历经五帝至夏商西周,一直保持氏族统治性质。当然,处于统治地位的氏族,无论是最高地位还是次级地位,都是氏族国家联邦内的贵族。从阶级观念讲,3000年时间内,氏族国家内只有统治氏族和奴隶,没有所谓的自由民,因为土地等资源,一直是国有(氏族国家所有),大小贵族的土地,是通过分封由最高统治者赐与,在性质上依然是氏族国家所有。没有一般家庭所有的土地,自由民没有存在的空间。
中国历史上的自由民阶级,是在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了一批能依靠商业、脱离土地能生存的人群,即城市商人阶层。在西周后,随着商业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代,城市才出现商民阶层,他们没有土地,却通过经商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在财富的支持下,这些人开始侵占公田或开垦私田,并进入政治领域,向贵族分享政治权力,形成了新兴地主阶级。
3、统一氏国联邦的基础是氏族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还是氏国制度
无论最高权力如何转移,统一国家联邦的基础依然是氏族国家,但氏国的数量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统一国家联邦政权的更替过程中使不少老氏国被消灭,新氏国在新的最高权力的封建下建立,但大体趋势是逐渐减少:黄帝时,天下氏国达10000多个,到商代大概有1800多个,到西周有1000多个。
随着统治氏族的发展扩大后,血缘关系越来越远,自然会以近的血缘关系形成若干分支氏族,就形成了宗族,有所谓“大宗”“小宗”的区别,但他们还是同一氏族。统治者在京都的,就是“王族”即“大宗”,被分封到被征服的异族地方做君主的,是王族的分族,即“小宗”。武王克商后,周人所俘虏的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都是商王族的分族,武王也分封自己的亲族到被征服的地方任统治者。
从黄帝到帝禹,实行的还是氏族统治,夏启开始,由氏族统治向宗族统治转化。
4、统一氏国联邦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天子制度、“中国”制度、封建制度、邦国自治制度
天子者,君临天下者也。所以天子,就是天下万国的共同的君主,即是统一国家联邦的君主。无论是五帝时期称“帝”,夏代称“后”或“王”,商和西周称“王”,他们都是当时力所能及的统治范围内所有国家的共主,即天子。
中国体制与封建制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即天子之国、中央上国,是天下政治中心国,也是后来的天朝上国。天子对“中国”实行直接统治,对邦国则采用“封”和“建”的方式进行统治。“封”就是承认固有国君的统治地位并委托其治理该地人民,“建”则是在没有国家的地方新建立国家,设立君主进行统治,或废除固有的不服从“中国”领导的国君,在该地设立新的服从“中国”领导的新君主。这种国家治理手段一直沿用到西周,不同的是,黄帝及夏商,固有国家多,所以以“封”的手段为主,邦国只要获得“中国”承认即可;西周则是由周族建立的国家多,所以“建”的手段为主。秦废除了封建制,西楚霸王项羽灭秦后恢复封建制,刘邦继承了封建制,汉武帝刘彻又废除了封建制。以后各朝代也有反复,最终保留了爵位的封建,而废除了土地和人民的封建。
到夏、商、周,都是从地方中心国发展到取代前朝的位置,成为天下的中心国,即“中国”的。禹的夏后国臣服于舜的有虞,商臣服于夏,周臣服于商,都是取代了前代成为天下的“中国”。正是有了“中国体制”,才形成了秦汉以前的华夏特有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国家联邦式的国家结构形式。这种国家联邦制的国家,以“中国”为主体政治力量,以天子为天下共主,号令天下诸国,维持了华夏的稳定和发展,促进了诸国的融合,为华夏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文化、政治、经济特别是血缘的基础。
与现代的联邦国家不同的是,核心国家的地位是最高的,其他国家的地位也不尽平等,有高低之分,由于天下太大,核心之外还有次核心,这次核心往往就发展成了核心国家,新的朝代就产生了,例如周是商的西伯,是西部的次中心国,代替商的统治后,成为“中国”。
在天子制度、“中国”制度、封建制度下,联邦国家的行政权力止于各邦国的国君,而不向邦国的下级延伸,联邦国家对各邦国行使自己的宗主权,而不干涉邦国的具体内政,实行邦国自治。
5、统一氏国联邦时代最高权力的继承制度
黄帝至禹,氏族国家联邦的最高权力,是由黄帝氏族掌握并在黄帝氏族内部轮流。少昊氏、颛顼氏、高辛氏、帝挚、帝尧、帝舜、帝禹,他们之间有的是父子关系,有的是兄弟关系,但他们都是黄帝的后人,均是黄帝氏族中人,可见这时最高权力的继承实行的是氏族世袭制,继承是通过联邦最高政务会议决定,前代天子有建议权,并且还要给予继位之意向对象以摄政试用的机会,继位之意向对象要通过很长时间的摄政考验、合格后才能继承天子位置,天子继位后还可以被废除。
夏启把族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夏启后,最高权力不再实行“氏族世袭制”,代之以“家庭世袭制”,联邦国家的最高权力的继承,在天子家庭内部,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制度执行,上代天子对下代天子有确立权,确立继位后,不能变更,天子位置终身制。所以从夏代开始实行的是宗族统治。
各邦国的最高权力的继承,从有氏国开始,就一直实行的是“王家家庭世袭制”,只是在有联邦国家的上级机构后,新王的继任,要得到氏族联邦国家批准后才能继承。
商代夏、周代商,则依靠的是战争。
6、姓氏在统一氏族国家联邦时代的作用
姓氏在统一氏族国家联邦时代的作用,与氏国时代的作用是相同的,姓用以别婚姻,氏用以别贵贱。
但是,在统一氏族国家联邦时代,姓氏进一步增强了“封建”的政治作用:“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就是说,帝王立有德的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血统赐给姓,分封给他土地并根据封地命名氏,这些有德的人,要么是功臣,要么是亲族,帝王用封姓赐氏的手段,对他们进行奖赏,尽管姓氏的基本作用没有变化,但由于有封姓的存在,封姓和祖姓就有所不同,使姓也有贵贱区别,“王公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所以封姓同时封氏的人,是封国的君王;封姓而不封氏的人,是事务官,“百姓”即历史上所说的“百官”。
三、单一制王(皇)时代
东周后,由于周天子的权威衰弱,统一氏族国家联邦实际解体,氏族(宗族和贵族)统治也进入到了难以维持的政治局面,大批人才从民间走上政坛,并成为天下各国的主要政治支柱。通过春秋战国的兼并,单一制王国形成。战国七雄都是单一制王国。秦使天下走上再次统一的道路,建立单一制皇国。此后2000年,中国在政体上一直继承着秦制。
1、官僚统治代替氏族统治,行政权力与贵族权力分离
官僚政治的主要特征是,官吏的任用不再以血统为依据,而以德才为标准,采用选拔度、委任制度和考核制度,由国王或皇帝进行对官员进行任命、晋升、罢免、退休,官吏实行俸禄制,而不是封地食邑制。
行政权力由各级官员代帝王行使,贵族享受政治待遇,可能参政,可能不参政,贵族可能拥有封地,但行政权力归中央,政治官员由中央委派。
没有天生的贵族,也没有天生的王族,帝王贵族从民间兴起。
2、地主家庭所有制代替氏族国家所有制
土地氏族国家所有制被土地地主家庭所有制取代,地主的权力受国家保护,农奴制逐渐被废除,农民靠租种地主土地或出卖劳动力生活,还要交纳赋税和从事无偿的劳役。
3、郡县制代替封建制
封国和氏国被消灭,封建制度被废除,结束了国中有国的历史,全国统一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对居民进行管理和统治。
4、姓氏的作用变化
战国后期,随着氏族统治的衰落和宗法制度的崩溃,大量的氏国被消灭,姓氏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姓氏是表明个人及所出生家庭或家族的符号,“三代(夏商周)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见于文字记载正式将姓氏混用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如秦始皇“姓赵氏”。此后,或言姓,或言氏,都是指姓。
我们现在的汉族姓,实际大部分都来自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只那些女字旁的姓,如姚、姬、姜等现代姓,来自姓族时代。(黄饮冰2009年5月3日)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华夏——华夏文明基本概念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赫赫宗祖——神话传说、典籍记载和考古对应新解》、《天地开设——华夏本土起源概论》、《协和万邦——城国、邦国到地域王朝》、《古夏王朝——女娲神农伏羲氏开创的庙底沟文明是“中国”之肇始》、《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朝——夏朝的文明本色和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西欧亚人种和文明的东亚起源》;《历史视角——反思与重建》、《闲读《山海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