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饮冰论姓氏邦国
第七章 中国与天下
中国在先秦古籍中是真实存在的。《诗》中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左氏春秋》中有“中国不振,蛮夷入伐”,还有“戎有中国,谁之咎也”。《尚书》中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中国不是虚构的历史概念。不过,中国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扩展的。
1、“中国”是远古华夏的国家体制和国家秩序
中国的内涵,是华夏特有的天下观,承载的是天下归心和大道一统
中国者,天子之国、中央上国,也是天朝上国也。
天子者,君临天下者也。所以天子,就是天下万国的共同的君主。从三皇五帝开始,中国体制,就一直威立于世界的东方,成为东亚秩序的核心和支柱。
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的悠远时代里,古老的华夏大地上,人的组织形式由“小群居”发展成“聚”,由“聚”发展成“邑”,由“邑”发展成“都”,由“都”及其附属的“聚”“邑”形成无数的“城国”,这无数的“城国”以其中的某一城国为中心组成多个“城邦”,城邦的中心国就是“中国”。这样的“中国”在华夏的早期是多个的。
中国体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天子对“中国”实行直接统治,对万国则采用“封”和“建”的方式进行统治。“封”就是承认固有国君的统治地位并委托其治理其地、其人民,“建”则是在没有国家的地方建立新国家,设立新君主进行统治,或废除固有的不服从中国领导的国君,设立新的服从中国领导的新君主。这种国家治理手段一直沿用到周代。以后各朝代也有反复,最终保留了爵位的封建,而废除了土地和人民的封建。
在“中国”体制下,“中国”是天下的中心,具有最高的统治地位,其他附属国的地位也不尽平等,有高低之分,因为天下太大,核心之外还有次核心。在次核心发展成了新核心国家之后,新的朝代就产生了。这种统治朝代的更替规律,一直保持到秦代。
所以对于华夏来讲,“中国”是一种体制,不是国家的实际名称,这种“中国”体制,是华夏特有的历史形成的特有的天下观,承载的是天下归心和大道一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理念。
由于有“中国”观念的存在,在早期“圣而王”是新君主兴起的理论依据,也是选择新君的法理依据。在春秋战国时代,夷夏之辩,不在血统和种族,而在文化和道统,所以依从华夏礼法,则夷可以变夏;废弃华夏礼法,则夏也可以变成蛮夷。评判的根据就是华夏文化和华夏道统。
中国人最早发出了“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呐喊,中国人也习惯于朝代的更迭,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为有德者居之,有德者居天下,则天下必然归心,大道必然一统。残暴不仁者,总是被中国人所唾弃。
2、中国——中央上国,即天下的中心
轩辕黄帝以前的时代,是众城邦林立的时代。到轩辕时代开始,众邦经过战争兼并成三个国家集团:黄帝(轩辕氏)集团,炎帝(烈山氏)集团、蚩尤集团。
在轩辕融合烈山,诛杀蚩尤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轩辕“置左右大监,监于天下万国”,万国尊称轩辕有熊国为唯一“中国”的中国体制就在华夏古老的大地上建立起来了。在轩辕黄帝封禅鬼神山川时,相随的邦国诸君达7000多人,“中国”和万国组成了华夏的“天下”。
在轩辕以黄帝的名号一统天下万国后,其间尽管经历了炎帝后人共工氏叛乱、九黎作乱等重大历史事件,黄帝的影响达300年,及至尧舜(公元前2200-2100年),因舜崛起于民间,没有封国,舜在尧“三年之丧毕”,“夫而后之中国即天子之位”,所以只好到尧的国家就任,史书也记载,舜就任天子后,封尧的儿子到唐,可见,“中国”在当时就明确指“天子之国”,上一代天子死亡后,新的天子在众国君和上代天子的近臣中产生。新天子应该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既要获得上代天子的认可,也要众国认可,后来还要获得天的认可。
夏、商、周,都是从地方中心国发展到取代前朝的位置,成为天下的中心国,即中国。禹的夏后国臣服于舜的有虞,商臣服于夏,周臣服于商,都是取代了前代成为天下的“中国”。正是有了“中国体制”,才形成了秦汉以前的华夏特有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国家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这种国家联邦制的国家,以“中国”为主体政治力量,以天子为天下共主,号令天下诸国,维持了华夏的稳定和发展,促进了诸国的融合,为华夏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文化、政治、经济特别是血缘的基础。
与现代的联邦国家不同的是,核心国家的地位是最高的,其他国家的地位也不尽平等,有高低之分,由于天下太大,核心之外还有次核心。在次核心发展成了新核心国家之后,新的朝代就产生了。
3、中国体制的发展——天可汗
中国体制,及至盛唐,发展到了极致。唐朝皇帝李世民,成为“天可汗”。
在取得平定东突厥的胜利后,大唐声威远播,西北各部君长纷纷诣阙,请求尊太宗为“天可汗”,即普天下之皇帝之意,天可汗制度自此确立。天可汗作为各附国共同的盟主,如遇各国间发生纠纷,则当为之裁判解决,如遇侵略他国之人,天可汗可以调遣各国兵马讨击之,依附的各国有义务受征于天可汗平乱,如有君主死亡、嗣君继位,必须由天可汗下诏册封,以示承认。
这种天可汗制度,是对“中国”体制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4、清代对中国体制的继承和发展
清朝,也继承了中华天朝上国的荣耀:
——1685年,康熙派清军分水陆两路收复雅克萨,入侵的俄军被迫投降。1686年,清军再次进攻雅克萨,俄军损失惨重,1689年,清与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疯狂扩展的沙俄,在东方遇到了劲敌。
——1683年,清政府派水师收复台湾,统一中国。1846年,设置台湾府。
——8年的削蕃战争,康熙平定三蕃,康熙三次亲征葛尔丹,粉碎了沙俄通过葛尔丹分裂中国的野心,乾隆时期,设置乌里苏台将军辖漠北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辖包括巴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大清拥有的属国,北有朝鲜,东有琉球,南有安南、缅甸、暹罗等中南半岛诸国,西有喜马拉雅山山外的尼泊尔、锡金、不丹三国,北部的外蒙古是清的辖区。直到甲午战争失败,中国才丧失了周边的所有属国。
5、中国体制的衰落
从乾隆后期,清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统治集团吏治腐败、财政匮乏、军备废弛、土地集中、赋税繁重,各地人民起义不断。这时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从英国开始,西方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工厂代替了手工作坊,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确立,强大的资本主义的英国,工业发展最快,占有广大的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英国侵略的矛头,从印度,指向了幅员辽阔的中国。
从现在的研究看,满清对世界新的变局,是明确掌握的。由于满清来自关外,本是大明的边民,为了稳固自己一族的统治,他们把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支离殆尽,消极因素却被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在大清的统治下中国的精英阶层到了浑浑噩噩的地步,没有把握时机跟上世界发展的新方向,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1900年,新100年的开始,6月10日,共2100人的8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统帅下,乘火车从天津向北京进犯,8月14日,英军攻破广渠门,北京陷落。
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和皇室成员仓皇出京,逃亡西安,途中派出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联军乞和。
8国联军在北京疯狂烧杀掠抢,繁华的都城成为废墟,成群的居民被集体枪杀,有记载说,“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万不止”。俄国在参加8国联军侵略京津的同时,还单独出兵,占领东北。
《辛丑条约》在北京签订,天朝上国享尽了屈辱,被8国联军赐以和平。
让中央上国最失落的是,被汉武帝赐予“汉倭奴国王”金印而沾沾自喜的小日子,甲午战争会令不可一世的大清一败涂地,现在又出现在8国联军的队伍里。血日下,那烈列作响的太阳旗,特别刺眼!
今天,我们也不必说李鸿章卖国,被迂腐的儒家没落思想武装起来的李鸿章(仁义礼智信走向了“愚”),领导淮军也好,指挥北洋海军也罢,只能屠杀比他们更愚昧的太平天国等同胞,儒家思想没有注入近代的思想内容,再多李鸿章,也不是列强的对手。
中国需要吸取儒家营养、了解民众、知道世界的、从基层走出来的导师!
6、关于“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崖山海战,是南宋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最后一次决战,时间在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这场战争标志着南宋的灭亡,自此元蒙全面控制中国,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崖山海战结束时,10万余人投海殉国,宁死不降、其场面惊天地而泣鬼神,华夏傲骨何其崇高!华夏精神何其坚强!这是汉民族之忠贞思想、视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意识、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的最后一次展示。自此古典意义上的中国,东亚中心的中国,灭绝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秩序,也坍塌了。在此时在反对元蒙的入侵的时候,日本建立起了“神风”之优越意识,为武士道注入了新的“神风”精神。他们不再崇尚中国,明代倭寇横行于东南,成为华夏横祸。
明朝时期,大汉精神得到恢复,“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有明一朝坚决顽强地进行着对北元的战争、对女真的战争,这是华夏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和光辉的时代。
建立明朝初期,朱元璋是有失误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初期,为确保皇权的正统,对自己造反元蒙的行为,不是站在民族大义上进行肯定,而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上进行了自我反省,认为自己的反元行为是错误的,并在政治上以蒙元为正溯,承认大明是对蒙元的继承。这有利于大明的统治和政权的更替,却不利于汉民族精神的恢复,导致对元蒙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没能很好地清算,对参与灭亡宋朝的汉人的汉奸行为也没能深入清算。朱元璋之后,大明政权曾把元蒙皇帝的牌位从宗庙中移除,以示元蒙非华夏正统,但为时太晚。明朝也最终亡于一帮汉族奸人之手,如吴三桂等。吴三桂更过分的是,追到缅甸杀死残明最后一个皇帝,把汉奸的行为发展到了极致。
在崇祯登上煤山殉国时,仅仅只有一个太监跟随,大汉精神沦丧至何等地步,已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有人说,从现在的历史资料看,“明亡之后无中国”这句话,最早来自明之遗民对明朝的追悼。如明钱谦益有诗说“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这是借追悼南宋灭亡而追悼亡明的诗。但钱谦益要表达的意思肯定不是现在的“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的意思。
钱谦益作为汉族的大知识分子,投降了满清之后,剃发易服,是对不起孔孟的教导的,所以其内心充满了愧疚,这首诗除了追悼亡明之外,也是钱谦益对自己的投降行为的解脱,很显然没有上升到现在的“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所表达的意思。钱谦益后来也积极参入“反清复明”的斗争,还算是一个有骨气的汉人。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之所以得到炒作,跟朝鲜和日本有密切的关系。满清统治中华之后,在朝鲜和日本看来,古典中国和华夏民族已经是被胡化了,中国的文明优势不在了,华夏种族也不纯粹了,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中国文明的继承者和华夏纯种的遗存者,在心理上保留了对满清的不服和蔑视。朝鲜在大明灭亡后还是奉大明为正溯,视自己为“小中华”,日本也以中华正统自居。在明朝灭亡后,朝鲜和日本的有这种理念,对保持中华文明是有利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其集体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把“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理论化,为日本征服中国提供理论依据,则充满祸心。其祸心就是认为中华文明不是正统,只有日本才是中华文明的正统,中国人必须服从日本正统的华夏文明。在日本侵华时期,以同文同种来蛊惑中国人,就是日本文明祸心的体现。
为什么这样说呢?日本不承认满清为华夏正统是说得过去的,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已经实现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目标之后,日本再这样说就没有道理了。而且日本自己在明治维新之后,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再以华夏文明正统自居,已经失去了理论根据了。
蒙元对华夏文明的伤害,体现在种族的灭绝上。满清对华夏文明的伤害,有人种的灭绝,更有文明的摧残。“留发不留头”,要灭绝的是文明,要奴役的是人民。
回望历史,“中国”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不然也就不会有“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样的国际意识的存在。说“中国”是近代的造说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当然,崖山之后我们丢掉了古典的华夏文明,明亡后我们丢掉大汉的自尊,清亡后我们又丢掉中华的自信,也是历史事实。中华复兴,首先要复兴的是中华之文明意识,以中华中心观来看待这个世界,用中华天下观来重建这个世界。(黄饮冰2009年02月01日,原标题《失落的上国》;2014年7月31日重新编辑,题目《中国与天下》)。
7、中国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而非晚近发明
刘某敬在2015年8月28日在腾信思想会做了《加入青年有智慧:从华夏到中国》的演讲,对中华文明进行了系统的瓦解。这篇文章以各种题目在不少地方出现,对中华文明的伤害极大。我是中华文明的崇拜者,自认为有维护中华文明应有地位的权力,所以在这里对有关“中国”的问题,进行再一次的探讨。
刘某敬在《加入青年有智慧:从华夏到中国》的演讲中说【我们所知道的“中国”,其实是一个非常晚近的发明。】。
刘某敬为什么要说这么说呢?其目的在刘某敬下一段话中说的很明白。刘某敬说【梁启超把这种说法加以总结,于是就产生了后来的中国、新中国这一系列的概念连环体系。有了这套概念连环体系,然后才产生了所谓的建设新中国、不同类型的新中国、三民主义、共产主义诸如此类的叙事体系,国耻教育、反帝教育,或者说是中国和帝国主义、中国和世界体系的种种说法。其实这些说法有许多细节上的差别,例如,现在还有人吵得没完没了,什么抗战、狼牙山五壮士之类的东西,其实它全都在这一个体系之内才有意义,你如果打碎了或者是超越了原有的、这个寿命本身才一百一十年的体系,你提出的这些问题本身就会失去意义。】
在刘某敬看来,正因为有了“中国”这一概念,“于是就产生了后来的中国、新中国这一系列的概念连环体系”,“有了这套概念连环体系,然后才产生了所谓的建设新中国、不同类型的新中国、三民主义、共产主义诸如此类的叙事体系,国耻教育、反帝教育,或者说是中国和帝国主义、中国和世界体系的种种说法”,如果打碎了或者超越了原有的、这个寿命只有一百一十年年的“中国”体系,你提出的“抗战、狼牙山五壮士之类的东西”和“所谓的建设新中国、不同类型的新中国、三民主义、共产主义诸如此类的叙事体系,国耻教育、反帝教育,或者说是中国和帝国主义、中国和世界体系的种种说法”都会失去意义。
所以刘某敬要极力破除“中国”体系,不是对“中国”的历史不了解,而是要使“抗战、狼牙山五壮士之类的东西”和“所谓的建设新中国、不同类型的新中国、三民主义、共产主义诸如此类的叙事体系,国耻教育、反帝教育,或者说是中国和帝国主义、中国和世界体系的种种说法”都会失去意义。
简单一句话,刘某敬不仅仅是要破除中华文明,更重要的是要把中华文明连根铲除!刘某敬文明理论的要害,就在如此。刘某敬极力要破除华夏和中国体系,就是要用西方文明理论灭掉中华文明。
中国也好,华夏也好,并不是一个晚近的发明。如果硬要说梁启超发明了什么,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中华民族”的概念,是梁启超发明的。梁启超发明的“中华民族”的概念,当时在文化界拥有最广大的支持面;在政治界,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的一些政党都接受;最后以至于全国人民都接受。《义勇军进行曲》高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全国人民都在传唱,没有一个人觉得不妥。所以梁启超发明的“中华民族”的概念,全国人民都是接受的。全民抗战在“中华民族”的旗帜下进行到底,中国才没有被日本人灭亡。
回过头来再看“中国”的概念,“中国”的概念不是梁启超发明的。
“中国”在先秦古籍中是真实存在的。《诗》中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左氏春秋》中有“中国不振,蛮夷入伐”,还有“戎有中国,谁之咎也”。《尚书》中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汉代织锦
“中国”在汉代也是真实存在的。汉代织锦上就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史记·天宫书》就有“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的记载。
可见中国不是虚构的历史概念,也不是晚近的发明。
“中国”在考古上也是可以找到存在过的遗迹的。
“国”的本字是“或”。或,加口就是“国”,加土就是“域”,所以“或”的本意,就是领地,即用戈守卫的一块地域。这个领地要变成“国”,还得加上“口”,这个“口”,就是城墙。在古古汉语中,“国”的原始意义是“被城墙圈起来的地域”,即“城”。“国人暴动”,就是指住在城里的人发生暴动,赶走了周厉王。“中国”的原始意义,就是“中心城”的意思。
中国的史前时期,的确存在一个“以城为国”的时代,这个时代被我们忽视了。“以城为国”的时代,就是西方所谓的“城邦”时代。
“中国”在史前的考古中经常可以看到。如距今5000年的孝感叶家庙古城。以叶家庙古城为中心,周围5公里内,存在11个聚落,叶家庙古城明显是处于这11个聚落的中心,所以叶家庙就是距今5000年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处于澴水下游的“中国”。
再比如,距今4800年到4200年的湖北省天门市的石家河古城,以石家河为中心,在周围约8平方公里范围内,紧密环绕着二三十个一般聚落,形成一个具有密切关系的古城聚落群体。这个古城群体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气象,是一个势力相当大的城邦组织,它不仅直接统治该聚落群体中的各个聚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半径约100公里左右的其它聚落,包括对荆门马家垸古城聚落、石首走马岭古城聚落的控制。因此,石家河古城聚落群,是石家河文化时期江汉平原的统治中心,石家河古城就是一个城邦组织,就是石家河文化时期处于江汉平原的“中国”(中心城)。
在史前,江汉平原和澧阳平原上,城国星罗棋布。对于这一点,处于湖北的刘某敬,只要出去走一下就可以搞明白。湖北挖出的可不是刘某敬所谓的“地窟”,而是范围广阔、紧密联系、主次分明的城邦。
研究“中国”的概念,先要明确,“中国”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扩展的。“中国”经历了从一个地域的“中心城”到天下的“中心国”(天子之国)再到扩展成整个中国的有效统治区域的总称的演变过程。
《史记》记载的舜“夫而后入中国践天子位”中的中国,是指“天子之国”即天下的“中心国”的意思。《尚书》中的“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中的“中国”是指西周的统治区域。《左氏春秋》中记载的“中国不振,蛮夷入伐”中的“中国”就是指整个诸夏集团控制的中原地区。汉代织锦上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的“中国”则是指汉政权整个统治区域。我们现在称“中国”,就是指中国主权所及的全部地域。
“中国”不仅有地域概念,更重要的是还包含着文明和政治概念。与“中国”伴随始终的,是“中国体制”。“中国体制”就是中国建立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和世界秩序。“中国体制”的法理基础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树立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维系古代中国“天下观”的体系是“朝贡体系”。《禹贡》对大禹时代的朝贡体系讲得清楚明白。
(黄饮冰2015年12月22日星期二)本文是读刘某敬《加入青年有智慧:从华夏到中国》一文有感之二。原题目:中国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
8、《禹贡》表达的天下观:以“天子之国”为中国,以“五服体系”为天下
《禹贡》记载: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集解】:孔安国曰:“为天子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里内。”)百里赋纳裛,(【集解】:孔安国曰:“甸内近王城者。禾曰裛,供饲国马也。”【索隐】:说文云:“裛,聚束草也。”)二百里纳铚,(【集解】:孔安国曰:“所铚刈谓禾穗。”【索隐】:说文云:“铚,穫禾短鎌也。”)三百里纳秸服,(【集解】:孔安国曰:“秸,也。服役。”【索隐】:礼郊特牲云“蒲越秸之美”,则秸是之类也。)四百里粟,五百里米。(【集解】:孔安国曰:“所纳精者少,粗者多。”甸服外五百里侯服:【集解】:孔安国曰:“侯,候也。斥候而服事也。”百里采,【集解】:马融曰:“采,事也。各受王事者。”)二百里任国,(【集解】:孔安国曰:“任王事者。”)三百里诸侯。(【集解】:孔安国曰:“三百里同为王者斥候,故合三为一名。”)侯服外五百里绥服:(【集解】:孔安国曰:“绥,安也。服王者政教。”三百里揆文教,【集解】:孔安国曰:“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三百里皆同。”)二百里奋武卫。(【集解】:孔安国曰:“文教之外二百里奋武卫,天子所以安。”)绥服外五百里要服:(【集解】:孔安国曰:“要束以文教也。”)三百里夷,(【集解】:孔安国曰:“守平常之教,事王者而已。”)二百里蔡。(【集解】:马融曰:“蔡,法。受王者刑法而已。”)要服外五百里荒服:(【集解】:马融曰:“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三百里蛮,(【集解】:马融曰:“蛮,慢也。礼简怠慢,来不距,去不禁。”)二百里流。(【集解】:马融曰:“流行无城郭常居。”)
以天子之国为中心的五服体系: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为甸服:百里赋纳裛,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
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禹贡》的天下并不大,不会超越东亚的范围。如果以河洛(东周天子之国)为中心,向外辐射2500里,2500里就是周天子影响力的极限边界了。商周一里相当于现在的407米,换算成现在的里:2500×407÷500=2035,即2035里,1017.5公里。以河洛为中心,以1017.5公里为半径作一个圆,这个范围,就是上古中国东周天子的天下了。黄饮冰随笔。2019年12月7日。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华夏——华夏文明基本概念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赫赫宗祖——神话传说、典籍记载和考古对应新解》、《天地开设——华夏本土起源概论》、《协和万邦——城国、邦国到地域王朝》、《古夏王朝——女娲神农伏羲氏开创的庙底沟文明是“中国”之肇始》、《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朝——夏朝的文明本色和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西欧亚人种和文明的东亚起源》;《历史视角——反思与重建》、《闲读《山海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