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饮冰论“华”“夏”19:华尼人与华尼安人

创业   2025-01-12 11:27   湖北  

黄饮冰论“华”“夏”

十九  华尼人与华尼安人  

一、中国族群的主源头——华尼人

华尼人是中国族群的最早源头,在末次冰期前和末次冰期内生活于泛滇黔地区。所谓的华尼人,是以华崇拜和尼崇拜为主体崇拜的人群。

华尼,古音ha-ni,是自古以来就生活于中国大西南云贵高原上的远古族群。华尼人是中华古猿在大西南泛长江上游地区完成了全部的连续进化后产生的原始华夏智人的直系后裔。在从古猿到智人的进化过程中,他们也一直在利用有利的气温条件向外扩散。但在末次冰川到来以前,他们的扩散是不成功的,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人工取火技术,也不会种植。在历史上的每次冰川期再次到来时,被冻死和饿死了。未被冻死和饿死的,退回了中国的南方。这种北进和南归的情形,在远古华人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只是被泯灭在历史的记忆中了。

崇拜华和尼的人,就是华尼人。华尼人既会保存火种,也会人工取火,具有华崇拜和尼崇拜。

(一)华崇拜

小篆华:由”+“组成。意为一棵枝桠上冒着火花的树。

最原始的来源,是因为遭电打雷击后,一些死亡干枯的树木被点燃,首先是树枝上冒着火苗,然后火越烧越旺导致整个树木燃烧,形成燃烧森林的大火。所以是由树木和火苗组成,但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树”,而是,因为木的燃烧就是,所以本意是。现在的彝族语言中,称火为“莫都”,意思就是“雷击引起的大火”。“莫都”是现在的彝族语言,不是原始的彝族语言,但记录了火的原始意义。

甲骨文”——人为树立的等待被雷电点燃获得枯树

在甲骨文中,就是一棵正在等待点燃而燃烧的枯树,没有叶子。所以,的本源并不是。那些认为甲骨文中的一棵挂满花的树的观点是错误的,即使甲骨文中有这样的挂满花树的象形出现,树的枝头上挂满也不是,而是冒出的火苗

在人类认识到对于人类自身的生活的重要性之后,人们就要想办法获得。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远古人认识到森林大火是由于雷电击中枯树引起的,为了得到,远古人故意在高山或高地上树立干枯的大树,等待雷电击中树木让树木燃烧以获得。这就是为什么甲骨文中的字,是一棵干枯的大树的原因。

在最原始的最远古的华语中,火的称谓,有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中国远古华人,起源自大西南泛长江上游地区,并在云贵高原上发展壮大成原始华人群。华人的形成,与火的认识相关。

在远古华人有了一定的认识自然的能力后,首先认识的是“火”。远古华人称,亦即火树。华的原始发音,可能是ha,后来演变成了hua,再后来就演变成了huo

Ha是原始华人对于火的自然反应。被火灼伤,原始华人的反应是a,为了驱赶火,原始华人集聚在一起,发出了haha的声音。这些原始的面对火发出的声音,就演变成了原始华人对火的称谓。由ha的原声,演化成了以a为中心的sahayaganada等原始音节。这些音节,可能原始意义都与华有关。

华表不是华的起源。 在人们知道了人工取火后,人们不再需要特意树立干枯的大树来等待雷电的到来,所以这种在野外树立树木的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在主要场地树立华表的习俗,华表实际也是树木,树立华表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获得,而是为了场面的宏大和威严!

从有“华”的称谓开始,才有华人和华族。

华是华夏远古人的第一个自称,华的原始音是ha

尼安德特人与华夏人种分离的时间点,在距今15万年~12万年之间。

(二)原始的尼崇拜——“x”标志

野合图,存于四川博物馆

尼是生命之源的文字符号。经历了由生殖崇拜到先祖崇拜的发展过程。尼的最后定义,是祭祀活动中代替先祖接受祭祀的尸。

在原始符号中,对x”符号我的解释是“一男一女在野地上交合”的形态。

我认为,x”可能就是尼的原始形态。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在距今9000年前的中国洞庭湖平原上的彭头山文化遗址中出现了“X”“ #”“∞””“等字符,其中“X”字符是在女巫佩带的石牌饰物上发现的。西方发现“X”这一符号是在距今7000年前的西亚哈拉夫女神像肩头时,当时西方声称发现了世界第一字

所以x”标志的原生地在中华。

我认为,x”是原始文字。“x”后来演变成了符号“卍”和文字“尼”,含义表达的是生命源于泥。指代性交的“交”字,也源于“x”。

由此看来,最早的尼就是x”。表现的是生殖崇拜。实际就是最原始状态的对男女交合图的文字化表现。男女交合图,如汉代的伏羲女娲交合图,简化就是“x”形。

原始的尼崇拜起源的时代很早,要早到姓族社会以前,那时人类实行的是自由状态下的乱婚。

原始的尼崇拜后来演变成了尼崇拜——祖先崇拜。见本人之《皇皇者华.华夏文明起源史谈.第二部.崇拜和图腾.第五章.尼崇拜和尼到夷的演变》一文。

在尼崇拜产生后,华人自称“华尼”。

河姆渡万字符

马家窑文化万字符

“卍”是远古中国人的文明标志,西部华尼安人和古夏人也承袭了这个标志“卍”标志随着华尼安人迁徙的脚步传遍欧洲、西亚、美洲、非洲。

x”是西南华尼人的标志。以后的尼夏人和尼夷人都继承了“x”标志。经过最终的族群融合,“x”字符被“卍”字符替代。

(三)华尼人存在的证据——哈尼族

哈尼即华尼。哈尼是古音,华尼是今音。哈尼族到现在还处于原生态,是华尼人的活化石。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译称都源自ha-ni

相传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尔后逐渐南迁,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广大地区,与“昆明种人”相互交错杂居。

哈尼人视火为家庭的生命,小心保护火种,虔诚敬奉火塘。他们每家都有几个不同的火塘,不仅要烟火长燃,而且不可混用。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第二个火塘专门蒸饭,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火塘上空吊一个硬篾编成的类似吊床的“火课”,用以熏炙食物。过节杀牲祭祖时,各户特备米饭、肉菜和辣酒各一碗,专门祭祀神圣的火塘。

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传统节日主要是十月年,即新年(哈尼语“扎勒特”)和五月节(“矻扎扎”)。

哈尼族基本上是农作经济,哀牢山、无量山地区以水稻为主,兼种旱稻,澜沧江流域以旱稻为主、兼种水稻。

由于人类的记忆整体不超过距今6000年,所以,哈尼人在遥远年代的北迁记忆被历史磨灭了,他们只记得自己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而忘记了自己是从云南迁徙到北方的。他们是重新游回了祖住地。

(四)至少在末次冰川到来前,华尼人已经形成

华和尼的认识都很早,在智人的原始期就已经形成了华和尼的认识。在原始华尼语中,华音ha,尼音ni。从产生的时间看,华在前,尼在后。尼产生于人类的生殖崇拜时期。

类似如x”的图案在欧洲出现最早是距今14000年,发现于一个山洞内,由此可以判断,这之前生活于欧洲的远古人,不是华尼人,而是原始华人。

那么,尼安德特人,就不是华尼人,而是在华崇拜形成后到尼崇拜形成前,就已经分离出去的族群。尼安德特人的种族属性是原始华人,也可能是原始胡人。但从胡人及其后裔尼夷人一直是向东迁徙的规律推测,到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应该是原始华人。

华尼人的形成历史是很久远的,可以远到华夏智人原始期,结合尼安德特人的历史,我推测华尼人在距今12万年后到6万年前形成。(黄饮冰201574日星期六于孝感。本文摘自黄饮冰《说出西方学者不愿说出的秘密,西方人种和文明的本源在中华!》一文。)

二、雅利安源自中国西部——从华尼(ha-ni)到华尼-安(ha-ni-an)(雅利安)的演变

华尼人在末次冰川到来前期(距今60000年前)北迁渭水上游的大地湾,形成以大地湾为核心的华尼人北方支系——华尼-安,即雅利-安。华尼-安的大首领是发明人工取火的燧人氏,所以中国传说中的燧人氏就是华尼安人。

1、雅利安即华尼安

雅利即华尼(ha-ni)。安是这群人的自称,用汉字表达是“俺”,他们经常自称an(俺)。北方很多古老民族,都带有an这个后置音节。说明他们的起源是一样的。

雅利安,梵  âryâ;英  Aryan,发音与华尼安是相近的——华尼安,古音ha-ni-an

An,其音的来源,可能与云贵的古称有关。

如云南古称滇(dian),贵州古称黔(qian)。这两个古称可能是来自一个更古老的地名——an,用汉语记载,我认为是“安”。这可能与华尼人多次北迁又多次南撤有关。

在每次冰川期再次到来前,他们撤回了云贵高原,就“安”了,所以华尼人把云贵高原特别是温暖的云南叫做“an”,是很自然的事情。“an”是安全地或安乐地的意思,也就是西方传说中的乐园——伊甸园。云南古称滇(dian)也可以解析成“伊甸”。

看金沙江的走向,金沙江应该是经云南流向中南半岛入南洋的,但是在地图上忽然折转向东。我的推测是,金沙江本来的流向是向南穿过云南和中南半岛入南洋的,因为史前某一时刻发生了大地震,金沙江改变了流向,折转向东而流。在三峡水道未形成前,四川盆地是冰湖或湖(沼泽),不适宜于人类居住,四川的考古史不超过距今5000年,应该是不用怀疑的。

华尼人北方支系在末次冰川到来前,已经会人工取火了,所以在末次冰川期来临后,他们不再南撤,在北方安家,an”就逐渐演变成了人的自称——俺。所以雅利安是华尼安,也是华尼俺,音ha-ni-an

华尼安,原始意义就是从安地迁来的华尼人,经常自称an

华尼安是中国传说中的燧人氏族群。

华尼安在末次冰川期内生活于大地湾。从语音上看。大地湾的“湾”发音也转音自an。他们居住的房屋可能也叫“庵”(an——俺住居的地方。

An音节对欧洲语言影响也深刻。乌克兰,英语Ukraine,乌克兰语:УКРАЇНА,与古华尼语的an音有转注关系。英格兰,England。爱尔兰,Ireland。其中的land是由华尼语an衍生出来的,表示土地的含义,与an的本意安全地或安乐地意思是相近的。

An在中国的语言中后来还转变成了man(蛮),如南蛮,是中原族群对中国南部族群的称谓。蛮族在西方语言中也是存在的,如希腊、罗马人称凯尔特人(西欧土著)、日耳曼人(北欧)为蛮,音节的起源还是在华尼语的an上。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演化中,an作为一个后缀音,在各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的族称后都存在,如雅利安支系塞西安(中国古史中的塞种)。这些带an音节的族群,可以统称为an人。

2、距今60000年到13000年的大地湾——华尼-安人的文化遗址

从大地湾遗址看,遗址从距今60000年开始到距今4800年终止,都有远古居民在此生活。从其遗址的文化分层看,距今60000年~20000年为第13期文化层,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距今20000年~13000年为第四期文化层,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量上处于从属地位;距今13000年~7000年,为第五文化层,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距今7000年~5000年,主要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

从大地湾遗址看,人类在此经历了原始的狩猎采集、发达的狩猎采集、大地湾原始农业、仰韶早晚期成熟农业等4个经济发展阶段。

距今60000年~13000年的文化遗存,是华尼安人的文化遗存。

在距今20000年到13000年,华尼安人发生了一次技术革命——发明了细石器技术和制陶技术,说明在20000年到13000年之间,有新的族群加入到大地湾,所以大地湾细石器技术产品和一期陶片出现,这个细石器技术和制陶技术应该是由南方族群迁入而带来,这群从南方迁移而来的人群,在大地湾处于从属地位,所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还处于从属地位。

距今13000年到7000年,从南方迁到大地湾的族群逐渐壮大有成为主体族群的趋势,所以表现在考古上就是在这个期间以大地湾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

距今7000年到5000年,大地湾主要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说明大地湾文化已经演变成仰韶文化,南方迁移而来的族群已经成为主体族群,即古夏人登上了历史舞台。

华尼安人在大地湾经历了原始的狩猎采集、发达的狩猎采集两个生活阶段。

3、华尼-安人在欧亚大草原上演变成了游牧族群——雅利安

末次冰川期结束后进入第一个温暖期(距今18000年到13000年),在这个温暖期内(距今18000年到13000年),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已经适应于北方寒冷气候的华尼安人,大部分主动进行适应性迁徙,迁徙的方向大体是向北进入高纬度区或向西进入高寒地带(青藏地区)。少部分留守在渭水流域和中原地区,以守护先人的祭祀。向北迁移到高纬度区的一支折转向西进入欧洲,成为欧亚草原上的雅利安人的祖先;向西进入高寒地带的一支,可能就是象雄古国的建立者的祖先。

大概在距今13000年到12800年之间,华尼-安人在北部高纬度地区游猎和采集,最终有一部分进到高加索地区。这里的气温和冰川期的大地湾及中原一带的气温是相似的。

高加索地区位于里海和黑海之间,约44万平方公里。这里群山环抱,重重叠叠,绵延深长,在山与山之间有片片小湖,湖水碧绿恬静,瀑布星罗棋布。由于山脉的阻隔,高加索地区的气候处于温带和亚热带之间,来自北部的冷空气和来自南方的暖空气都受拦截,使两侧气候呈显著差异。高加索地区西部属海洋性气候,东部为大陆性气候。这里温暖而湿润,动植物丰富,是一个有利于狩猎和采集的地方,是造物主为华尼安人准备的又一块乐土。

在距今12800年到11500年,新仙女木事件发生,地球再次进入大约1300年的降温期(小冰期),迁移到高加索地区的华尼安人,因为高加索地区优良环境而幸免于难。

在新仙女木事件结束后(距今11500年),气温回升(其中北欧、西欧经历过200年的降温,但对活动于高加索地区的华尼安人影响不大)。大约在距今8000年以前,华尼安人由高加索地区进入乌克兰、俄罗斯南部大草原,由狩猎采集族群演变成了游牧族群。演变成游牧族群的华尼-安人游牧于乌克兰东部、俄罗斯南部大草原,其活动范围向东扩展到乌拉尔山脉、西伯利亚、漠北和漠南大草原,成为欧亚大草原上的霸主。

在向游牧族群演化的过程中,从华尼安中演化出了众多的带有an后缀音的族群。这个时期的华尼-安人,实际可以统称为an人,用中国的文字表达,就是“安”,也是环地中海、西亚、中亚和南亚人要面对的“北蛮”——雅利安人。

所谓的颜那亚文化(公元前3600年~2200年,yamanaya)就是华尼-安文化。此时华尼-安人驯服了马、制造了车轮、保持特有的墓葬方式。

4、青藏西外大陆(南亚次大陆)上留存的对华尼安人的历史记忆

在我们研究雅利安(华尼安)的时候,不能不无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雅利安(华尼安)只存在于西方的记忆中。伊朗人有雅利安(华尼安)的记忆。北欧和西欧也有雅利安(华尼安)人的记忆。印度人也有雅利安人(华尼安)的记忆。但谁是雅利安人(华尼安)的后裔,他们并不十分清楚。

还有一个事实就是,在华尼安人进入青藏西外大陆(南亚次大陆)时,那里并没有一个叫“印度”的统一地名,直到中国的唐朝时期,有个叫玄奘的和尚到西天取经时,那里也没有一个叫“印度”的实体存在,只有信奉佛教的100多个国家存在,这些地方的居民除了比华夏人皮肤黑一点、眼睛大一点意外,人种、语言和风俗到与华夏有些类似。与“印度”相近发音的地名,在华夏的西汉时期,有个叫张骞的人出使西域时听说过“身毒”,但身毒肯定还不是全印度。

所以我称印度次大陆或南亚次大陆为青藏西外大陆,这是尊重历史的表现。同样的,蒙古是后来出现的,对于北部大草原,我称作漠北漠南大草原,这是尊重历史的需要。自远古以来就没有什么蒙古人种存在过,现在的蒙古人也是漠北漠南大草原上的诸多游牧族群最后一次融合而成的新种族,就是成吉思汗本人成名前也不知道自己是蒙古人。还是称华夏人种为好。可以用老子命名儿子,但怎能用儿子来命名老子呢?

华尼安人(雅利安人)离开欧亚大草原南下的时间应该是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因为距今5600年到5300年地球气温忽然下降形成又一次小冰期,寒冻逼迫生活于欧亚大草原的雅利安人南下到环地中海、西亚、中亚、青藏西外大陆、中国西域和中国北部的大漠草原。

现在研究华尼安,也就是雅利安,可以依靠的文献是《梨俱吠陀》。这部书很可能是华尼安人的历史记录,成书的最晚时间在公元前1000年。它的可靠性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但要放在中国,早就被疑古派们否定了,但这部书在西方人面前很古典,是宝典。从考古上,在青藏西外大陆上,发现不了华尼安人在现在的印度的遗迹。总之,没有《梨俱吠陀》,你就看不到雅利安人的存在,但雅利安(华尼安)的确存在过。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华尼安人进入到现在的印度地区。印度广大地区,成为了华尼安人的领土。华尼安人是印度的上族,他们自称arya,实际就是ha-ni-an(华尼安),记音标示不同而已。

《梨俱吠陀》上说,华尼安与被称作“达萨”(dasa)或“达休”(dasyu)的族群长期作战,结果是华尼安(arya)人获胜。

在《梨俱吠陀》的后来记述和《梵书》中,可以看到华尼安人(arya)主要向东方扩展领土,一直到达恒河流域,但后期关于与“达萨”(dasa)作战的记述很少,象蔑戾()车尼沙德等其他名称,被用来称呼非雅利安人部落,而达萨则成为通用的奴隶一词。说明华尼安人已经征服了青藏西外大陆,成为了这里的新主人。

5、尼夏文明毁于华尼安人与华尼安人的消失

在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的时候,南亚次大陆地区的主人是谁呢?这可以从“达萨”(dasa)或“达休”(dasyu)的族群名称看出端倪。“达萨”(dasa)或“达休”(dasyu)实际就是大夏(dasa)的转音,大夏也就是尼夏。所以在公元前1500年前,南亚次大陆地区的主人是来自中国西北的大夏人(尼夏人)。

实际上,在雅利安人(华尼安人)从欧亚大草原南下到环地中海、西亚、中亚、南亚和中国西域的时候,这里生活的原居民就是大夏人(尼夏人)。在雅利安人南下前,从中国西部到西域、到中亚西亚南亚再到环地中海,已经形成了发达的尼夏文明圈,尼夏人在这些区域已经建立了无数的尼夏人国家。所以尼夏文明是被雅利安人毁灭的。如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河文明,先后都被华尼安人毁灭。

恒河流域的原居民,象蔑戾()车尼沙德等,是来自古中国西南部的稻作族群——华尼尸(夷)人(尼夷人)。

中国的夏朝文明,在公元前1600年的时候,也毁于商族。夏朝文明也是尼夏文明的一支。把世界历史结合在一起看,很多奥秘就可以揭穿了。那么中国的商族,实际上也是来自北方的,从人种上看,商族应该是华尼安人(雅利安人)的一支。不同的是,殷商的先祖来自原始的雅利安人——中国境内的华尼安人,而不是北进欧亚之后再南下的雅利安人。殷商是华尼安人的主体族群——燧皇的后裔,与炎帝姜族和原始的藏族是一类,他们是以猕猴为祖的族群,不是以女娲为祖的族群。燧皇衰落后,殷商先祖进入东北演变成了玄鸟氏。玄鸟氏在东北与古黄人(黄鸟氏)结成黄玄联合体,所以商族很早就成为了古黄人的一部分了。以后也一直生活于中国东部地区,接受了中国东部文化的熏陶,发展成了东部族群的中心族群——商种族。在公元前1600年的时候,商种族建立商朝取代了夏朝。

尼夏文明的复兴发生在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后。在环地中海地区,古希腊文明在公元前800年兴起;在中亚和西亚,像《史记》记载的一些国家如安息、大夏、条支等国家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也建立起来了;在中国,公元前1046年的时候,周朝代替了商朝。

在世界性的尼夏人复国运动成功之后,华尼安人就从历史中消失了。他们哪里去了呢?当然一部分华尼安人被消灭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并没有灭绝。中亚、西亚和环地中海地区的华尼安人融入中亚、西亚和环地中海地区的尼夏人中了;在印度的华尼安人化身高种姓而延续。

而在西欧和北欧,华尼安人化作了北蛮人。在距今6000年的时候,华尼安人就发明了马拉战车,挥舞着青铜制造的弯刀,向西进入到了北欧和西欧,不过人数不多。华尼安人在北欧和西欧与尼安德特人的后裔融合,形成了松散型的日耳曼尼联合体,松散型日耳曼尼联合体又成为了古希腊人眼中的蛮人。实际上欧洲人的祖先,就是松散型的日耳曼尼联合体。

6、雅利安在基因中的存在:从基因来讲,斯拉夫人才是真正的雅利安人

根据一份由美国人研究出的世界人种基因图谱(Y染色体)可以看出雅利安人的基因在欧洲的分布系列:

在现代德国人中的雅利安基因占19.5%。可以说明与德国起源相同的一些西欧、北欧民族,与雅利安有基因交换,但其基因主要还是来自欧洲土著。基因证明西欧、北欧人的确是尼安德特人的后裔与一部分雅利安人融合后的产物,但是血统主要来自尼安德特人。

在俄罗斯人中的雅利安人基因占47%。在波兰雅利安基因超过50%。俄罗斯和波兰属斯拉夫民族。

从基因来讲,斯拉夫人才是真正的雅利安人。斯拉夫人现在所生活在的东欧,也就是古代雅利安人西支萨尔马希安人所在的活动区域。他们与东方的塞西安人(中国史载的塞种)不断交战。最后被塞西安人击败西迁。有希腊历史学家记载他们被塞西安人歼灭或消灭。现在看来,萨尔马希安是构成斯拉夫民族的主要血源之一,但斯拉夫民族对于雅利安人并没有认同感。因为斯拉夫人只继承了雅利安人的基因,却没有继承雅利安人的文化。斯拉夫人的文化来自古罗马。从基因看,华尼安人并没有消失,而是南下与尼夏人融合后以斯拉夫人的面目存在。

伊朗人以雅利安人自居,雅利安基因却只占到了18%,还不如中国的维吾尔族的21%。这说明伊朗人是西亚人,主要基因来自尼夏人。但伊朗人受雅利安人文化的影响深刻,所以骨子里认为自己是雅利安人。

在印度操印欧语系的民族之中,雅利安基因占到了39.5%。说明印度人貌似欧洲人,实际还是亚洲人,从基因可以证明雅利安人的确到过印度。印度操印欧语系的民族的本质是尼夏人,其基因主要来自尼夏人,还有尼夷人,雅利安在南亚次大陆化身高种姓而存在。

雅利安人西进和南下的路线,也可以从基因研究中得到体现。雅利安人基因比重在欧洲自东而西衰减,自北而南衰减。在挪威人中占31%;在意大利却几乎没有。苏格兰人占7%。这与雅利安进入欧洲的路线是一致的。雅利安人是由东向西、由北向南进入欧洲的,这样也可以推测出雅利安人的起源地的确在欧亚大草原。

南下的华尼安人与尼夏(华尼夏)人本身是同族,都起源于上古中国的泛滇黔地区的华尼人,本无所谓基因的问题,但是华尼安人在高维度区的欧亚大草原生活了成千上万年,在南下与尼夏人人相遇时,两者的基因就有了很大的区别。

向西进入北欧、西欧的华尼安人人数应该不多,这从与现代德国人同源的一些西欧、北欧民族中华尼安人的基因很少可以得到证明,西欧、北欧原居民与华尼安人有过基因交换,但是华尼安人的基因不占主体位置,表明西欧、北欧人的松散型日耳曼尼人的基因主要继承自尼安德特人的后裔——欧洲土著。

尽管斯拉夫人是血统上的真正的雅利安人,但是斯拉夫人并没有对雅利安人的血缘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反倒是源出泛日耳曼尼人的德意志人对雅利安有强烈的认同感,因为当初向西进入北欧、西欧的雅利安人尽管在人数上不占优势,但在文明上与西欧、北欧的土著相比具有绝对的优势,雅利安人对生活于北欧、西欧的欧洲土著进行了彻底的征服,并把北欧、西欧土著打造成了新的族群——泛日耳曼尼人。而雅利安人南下遇到的是东欧、南欧、中西亚、南亚次大陆上的大夏人,在文明上没有优势,被融合掉的雅利安人后裔对雅利安人就没有了雅利安认同感。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也发生过,那些被融入华夏(汉人)的族群,认同的是华夏(汉)。

没有自身文明根基的泛日耳曼尼人,以雅利安人自居,这也是他们建立族群自信心的需要使然;同样的原因,泛日耳曼尼人也皈依了基督教;他们冒认了古希腊、古罗马原始文明为其祖文明,伪造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并进一步把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基础上溯到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建立了西方的文明根基。

(黄饮冰201574日星期六于孝感。本文摘自黄饮冰《说出西方学者不愿说出的秘密,文明的本源在中华!》一文。201714日星期三修改。2017110日星期二再次修改。2018915日星期六再次编辑。2021213日星期六定稿。)

7、说一说“奄”

俺、庵、淹等的本字或者字根是“奄”。“奄”也是中国北方古文化中属于“根文化”的一个字。“奄”由“大电”组成,对于大电,我们很熟悉的史料就是《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黄帝因“大电光绕北斗枢”、黄帝母“感而有孕”生黄帝。

“大电”对于华夏族群来讲,其重要性还要向前看。我对“华”的解释,就是“甲骨文华的本源物是一棵置于山顶或旷野等待被点燃的枯树”,因为古人认识到“雷电劈枯树而生火”,从而以此办法获得天火。“俺”,就是管理“用‘雷电劈枯树而生火’办法获得天火的人”,所以“俺”实际就是一副“获取天火的文明图”。这个神人及其后裔就自称“俺”。

那么,把“大电”及“雷雨”挡在外面,给人以安宁和生息的人造空间,就是“庵”。

雷雨浇灭了大电引发的天火,就是“淹”。

大电打击在人的身体上,就是“奄奄一息”。

黄饮冰2022428日星期四补记。说明:根据新的基因研究成果,认为大地湾古人是矮黑人。其实,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矮黑人的体貌也会发生改变,这不妨碍他们祖先的底子是矮黑人。


黄饮冰
致力于华夏起源史的研究和中国中心论的推广,用中国话说中国史,用新视角、新思维建构新华夏起源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