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饮冰论“华”“夏”
第十七章 夏图腾的变化和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夏后氏的承袭关系及三苗、蚩尤的渊源与上古“中国”的演变
华夏文明的奠基人,是神农,我的这部《华夏本土起源说》,就是以神农为主线进行阐述的,即神农华夏。神农氏族的祖族属于古尸人,神农氏本身属于古夏人东支——华夏(hasa,哈萨),神农氏族最终还是迁移回到南方,居黔地。黔地,就是大武陵山片区,涵盖鄂西、湘西、贵州北部、重庆东部。
一、夏图腾与夏图腾的变异
对于神农氏族的种族属性,我一直是以《列子.黄帝篇》的记载为准的。《列子.黄帝篇》说:【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这句话说的就是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的图腾是“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所谓“人面”,平面看是“人面”,立体看就是“人头”;所谓“蛇身”,就是蛇的身子;所谓“牛首”,就是人头的上面长双角,这个双角是牛角;所谓“虎鼻”,就是人面部的鼻子是老虎鼻子的形状。这样分析,那么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的图腾的中心构图元素就是“人头”(人面),其他都是附件。也就是说,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的图腾是“人头”(人面)加“蛇身”加“牛首”加“虎鼻”组成的,这个图腾,实际上也是夏图腾的一种类型。
所谓的夏图腾,就是“人头加其他附件组合成的复合崇拜,人头是崇拜的主体和核心”,具有人头崇拜的族群,均属于古夏人图腾。既然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的图腾是夏图腾的一种,所以伏羲女娲属古夏人,崇拜人头,崇拜蛇,崇拜虎,崇拜牛。
《列子·黄帝篇》说:“庖牺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我一直以来是确信的。其他的记载也佐证了列子的造说。如《路史·后纪》记载:“伏羲龙身。”,《太平御览》记载:“伏羲人头蛇身。”,《帝王世纪》记载:“蛇身人首。”。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知道伏羲的基本种族属性是“人头蛇身”。但是其综合种族属性的表达还是《列子.黄帝篇》的记载更为完整。
在汉代画像中,“伏羲人头蛇身”的形象反映的比较多,如山东嘉样武氏祠、南阳的画像石中,不仅有人首蛇身的伏羲,还有手持规矩或云朵的伏羲、女娲交尾象。这些都可以证明,华夏一族对于伏羲的记忆深刻而且保持一致性。所以伏羲的形象,其种族属性,是十分稳定的。
夏图腾,最典型的是“人面鱼纹图”,我也曾考证“人面鱼纹图”就是图文“夏”,并考证了图文夏到汉字夏的变化。
在上古,半坡“人面鱼纹图”之后,在后来的庙底沟和马家窑,没有看到类似的构图,反倒有很多给人动感的飞旋状的水旋纹、星旋纹、云旋纹,给人以八卦的遐想态,原因就是强大的女娲伏羲文化向西回流所致,上古人类的思想开始飞跃,探索天文地理,人的思想飞跃在写实与虚拟的灵感流动中。女娲伏羲崇拜的夏图腾有给人灵感的“尾”部构造,不像“人面鱼纹图”一样是“人头+耳双鱼”,没有尾部构造。
兽面复合构图,最早可以在高庙看到。高庙的獠牙兽面图就很形象。高庙的飞鸟身体中也镶嵌着红色的太阳(华图腾)。高庙祭祀用的是“尸”。
我把人面复合图解析为“夏图腾”,以“人面鱼纹图”为典型夏图腾之图案。“人面组合图”发展到石家河文化时期,就出现了人兽一体的玉神灵头像和写实的玉人灵头像,玉神灵头像承袭于原始的夏图腾,玉人灵图像是尸图腾受夏图腾深刻影响后产生的新夏图腾,是纯粹的人祖。到石峁古城时期,我们见到的就是真实的用于祭祀人头和用于镇邪的玉石人头了!石峁古城在建设城墙时放入玉器,其实就有一种镇邪的作用,把城墙的稳定寄托于神灵护佑。在我的记忆中,到上世纪80年代建设房子,墙角处就要放入石磨,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说石峁的玉石人头,也是夏图腾。在一些游牧化的古夏人后裔中,曾经流行猎头的习惯,用敌人的头颅祭奠自己的先人,这些都要追溯到古夏人的人头崇拜。
夏图腾在起始阶段是以人头(人面)为阶段的图案,以后发展到用陶塑、泥塑、玉塑、石塑的人头(人面)。无论“夏图腾”如何变化,是图型还是陶制、泥制、玉制或石制的偶像,其显著的特征就是“人头(人面)”,而不是“兽头(兽面)”
夏崇拜与尸崇拜都起源于尼崇拜,尼崇拜在秦岭淮河以北,演化出来夏崇拜;在两湖以至于东部,演化出尸崇拜,尸崇拜又演化成了夷崇拜。尸和夷以后又淡出了华夏历史。这就是我称华夏的源头是华尼的原因。
伏羲女娲人头蛇身图1
大地湾人头陶器2
夏(兴隆洼文化人形石雕)3
夓(兴隆洼文化石雕神人面)4
(夏省夊)(兴隆洼玉饰人面)5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面鱼纹图”6
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鲵鱼纹瓶1958年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7
红山文化泥塑人头8
庙底沟文化、大溪文化、营盘山文化“人面(,夏省夊)”9
石家河玉神灵头像,肖家屋脊出土10
石家河文化玉人灵头像,肖家屋脊出土11
石峁古城遗址的夓和夏(人头)12
花地嘴人面图徽13
齐家文化玉人面14
二里头兽面纹15
马家窑文化的女娲形象女娲图谱。如下图
这实际就是大洪水之后女娲回流西部时的图腾19
这个图案就是“呙”,包括上图的女娲下体所画图也是“呙”20
二、女娲华夏(ha-sa):伏羲与伏羲氏依附于女娲而存在,男权时期封圣伏羲
伏羲的“人头蛇身”的形像与雷泽之雷神的形象具有渊源关系。《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淮南子·坠形篇》记载说:“雷泽有神,龙身人首鼓其腹而熙。”。雷泽之雷神也是一种图腾,是“人头加龙身”复合图腾,我说过,龙在东方是一直存在的,龙的原型是鳄鱼,不过这个鳄鱼也是蛇化的鳄鱼,就是鳄鱼的身子拉长成蛇形,这就是蛇化鳄鱼龙。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蛇崇拜是人类丛林时代的崇拜,各个族都经历了丛林时代,是从山区丛林下到平原丘陵地带的,所以蛇崇拜处于第一生物崇拜位置。东部族群崇拜鳄鱼龙的时候,也会用蛇来改造鳄鱼的形象。蛇化鳄鱼龙,就是所谓的“青龙”。
伏羲的图腾与雷神的图腾的渊源关系在于:伏羲是华胥与雷神之子,就是说,女娲伏羲族群是华胥与雷神繁衍出来的。华胥族群是从西部东迁而来,雷神族群是东部原始居民。所以伏羲女娲族群的父婿实际上是来源于东部族群的(伏羲女娲族群的男系也进入到了东部族群中),但是伏羲女娲族群依然保持了蛇族的属性,依然是古夏人的一支。
另一个族群实际上也与雷神族有渊源关系,就是太昊氏族。太昊氏族以龙纪,是完全的崇龙氏族。太昊氏族的父系,同样来源于这个雷神族群。
太昊伏羲氏的造说始于刘歆。他把伏羲与太皞说成一人,两千年间大家全认为是定论。 实际上伏羲、太皞原非一人或非同一氏族。但是从父系的角度看,太昊和伏羲是雷神两支后裔。
伏羲,既是唱响伏羲氏号的第一人的称号,也是承袭伏羲称号的后裔氏族的称号。如果理解了我说的中国上古的基本统治制度是氏族统治和封建统治,就自然会明白伏羲称号延续成百上千年的原因。
我也说伏羲者、夫婿也。伏羲文化的源头是夫婿文化。《帝王世纪》说:太皞庖牺氏经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皞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天氏、无怀氏共十七主,历一千二百六十年。自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皞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天氏、无怀氏共15氏,皆承袭伏羲之号。为什么都承袭伏羲之号呢?因为这15氏都是女娲氏的夫婿之族。这实际上与上古“女婚男嫁”的婚姻习俗有关。女娲氏族的首领女娲与谁婚配,谁就是伏羲。伏羲实际上是依附于女娲而存在。只是在男性氏族时代,为了尊伏羲,再出现专门祭祀伏羲的伏羲氏族。少典氏就曾经“奉祭伏羲”而成为伏羲裔族。
两湖地形图21
西晋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记载说:“伏羲葬南郡,在襄阳”。唐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记载说:“按皇甫谧,伏牺葬南郡”。南宋罗泌撰《路史》引《帝王世纪》说伏羲“葬南郡在襄阳”。清马骕撰《绎史》说:“帝王世纪庖牺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清夏力恕《湖广通志》说:伏羲葬南郡,少昊葬长沙,舜葬零陵。可见皇甫谧是伏羲葬南郡的始造说者。
皇甫谧造说有没有根据呢?是有的。在襄阳就有伏羲冢。根据《南齐书》的记载:“时襄阳有盗发古冢者,相传云是羲王冢。大获其宝,玉履,玉屏风,竹简书,青丝编等。竹简宽数分,长二尺,皮节如新。盗以把火自照。” 《南史》载:“永明三年,兼尚书左丞。时襄阳人开古冢,得玉镜及竹简古书,字不可识。王僧虔善识字体,亦不能谙,直云是蝌蚪书。” 另据同治《襄阳县志》引《南雍州记》称:“古冢于习家池北,后沈约亦得数简,以示刘绘。”
也就是说,在两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在襄阳就有伏羲冢的传说。而且伏羲冢被盗墓人打开,得到不少文物,其中就有竹简古书。古书的字不可识,是蝌蚪文。对于这种不认识的上古文字,自汉代就称之为”蝌蚪文”,而且这种不认识的上古文字,自汉代就有很多发现。晋代也发现了《竹书纪年》,同样是盗墓贼盗墓发现的。所以不奇怪。奇怪的是伏羲冢内有“竹简古书”,好像很违反常识。但是如果我们相信古人的说法,伏羲有造书契之功,那么伏羲时代有文字就不奇怪了,有文字当然就会有书籍。至于竹简这个东西,其实一直就是华夏书写文字的材料。我说过,把文字写在甲骨上是占卜的结果,甲骨并不是上古日常的书写文字的材料。中国文字“典”“册”“简”“策”,均是由竹材加工制作、刻写文字而成的。
所以根据以上的记载,说襄阳有伏羲冢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但是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当年伏羲“崩葬南郡”,就葬在天岳幕阜山的“皇坛”,根据是清张瓒昭说“平江之天岳,即《禹贡》东陵,其下有皇坛,乃伏羲之葬地”。这就把伏羲葬南郡在襄阳扩展到了幕阜山。幕阜山号称“天岳”,葬伏羲当然够资格。有传说天岳是帝舜所封,封的原因与伏羲之葬是否有关,现在只有帝舜知道。
其实只要把伏羲当作伏羲和承袭伏羲称号的后继伏羲氏族,就很好解释了。
大洪水和海浸期间,伏羲女娲处于鲁西南,处海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伏羲女娲兄妹婚配的可能。第一代伏羲女娲传人创业的地点在鲁西南的凫山。
大洪水和海浸结束后,女娲伏羲族群逐渐西迁。大约在距今6000年,女娲伏羲族群到淮阳之古宛丘。大约在距今5900年,女娲伏羲族群到豫西,与从南方迁来的农业族群(古尸人农神部)及豫西其他族群一起形成了新的女娲伏羲群体,这个新的群体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別支——神农氏族。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间,由于气温下降,这个新的女娲伏羲神农族群一部分南下,形成神农体系;一部分继续向西,回到了甘南。
实际上现在的甘南天水的伏羲文化,就是西迁的女娲伏羲系回传的。而一部分女娲伏羲系的人口,也随着神农南下入江汉,在神农系统中这部分女娲伏羲系人口降为附庸,但依然保持着女娲伏羲的祭祀,但主要是伏羲的祭祀,因为神农时代,已经进入男权时代,伏羲的祭祀得到重视,这也导致了女娲氏与伏羲氏的分离,从此才有独立的伏羲氏。
如果我们把后继的伏羲当做伏羲氏族,这个伏羲氏族依然承袭伏羲之号,依然祭祀伏羲的话,就很好理解了,随神农南迁的伏羲氏族,一代伏羲葬在襄阳,一代伏羲葬在幕阜山之东陵,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那么西迁的一支女娲也需要新的伏羲氏,伏羲系同样也保持着伏羲的称号,也是同样的理解了。
我们从祭祀伏羲氏的祠庙分布看,可以知道中华民族早已把伏羲氏作为共同祖先,伏羲信仰的确起源于中原,始于凫山,西迁到天水,南迁到南郡(襄阳、幕阜山),而且女娲和伏羲从并列祭祀到分开祭祀。如嵩山三皇寨有三皇庙,奉祀伏羲、女娲、神农。上蔡东三十里有伏羲庙。巩义有伏羲台、八卦台和龙马负图处。新乐有伏羲台。怀州河内有女娲祠。卫辉有女娲山,其上有女娲祠。灵宝闵乡有娲皇庙。邹县、凫山、染山都有伏羲庙(爷娘庙)。
伏羲的时代大约开启于公元前4280年。我有专门的考证。
三、神农与神农氏和神农华夏(hua-sa)
神农氏与女娲氏的关系,我在《女娲不是大青蛙,媧者,女性生殖器也》一文中说过:神农氏的祖族曾经也是女娲氏的夫婿之族,承袭伏羲之称号,成为伏羲裔族。在承袭伏羲之称号的骨灰级别的15氏中,朱襄氏就属于神农系统。神农系统中与女娲联姻的可能就是这个朱襄氏。也有神农号朱襄氏的记载。所以神农氏族与女娲氏族的交集就在朱襄氏。朱襄氏之“朱”,也具有南方特色。
对于神农氏,承袭伏羲氏王天下。本系列主要讲的就是神农氏,所以不多说了。但要补充一点的是,古籍记载神农氏是古城建筑者,神农氏时期古城林立,天下城国有达到了万级别。但是在屈家岭文化时期,具有神农传说和记载的随州地区,却只有生活遗迹,而不见古城建设。古城在哪里呢?鄂东北的澴川平原上却有应城的门板湾古城和孝感的叶家庙古城,这几个古城孤独地分布于鄂东北,显然是与东部的一系列古城处于对立的局面。所以我认为叶家庙古城与板门湾古城是姊妹城,属于第一次南下时期的神农氏之都成——澴城。实际上,历史地看,随枣走廊是南下入澴川的古通道。
神农氏的祖族起源于秦岭=桐柏=大别山以南的两湖地区,原本是华尼尸人农神(糯神或傩神)部。该族在南方的特色是发明了“糯的种植”,在鄂西和豫甘陕的特色是发明了“粟的种植”。粟古称稷,稷是先楚语言,关中称之为糜,楚中谓之稷。神农族群在逐渐北移的过程中,深入到古夏人的生活地,自己也演变成了古夏人的一支,“人面鱼纹图”就是神农的图腾。在伏羲女娲族群西返到西部的时候,神农族群通过与女娲联姻,承袭伏羲之称号;在男权崛起后,神农抛弃了伏羲的外衣,以神农称号王天下,也就是古籍所谓的“神农氏代伏羲王天下”。
受古气候变化的影响,神农族群经历了多次南北运动。神农氏北迁入中原创建的第一个文化是西安半坡文化(距今6800年到6300年),第二个文化是庙底沟文化(与西迁的女娲族群联合创建)。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女娲族群与神农族群组成婚姻联盟,神农氏为女娲氏的夫婿,承袭伏羲称号,是为神农伏羲氏。
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降温期,女娲神农集团对北方采取守势,对南方逐步扩张进入到豫南鄂东北和江汉平原东部。在北线,建立了关中杨官寨古城、双槐树古城、郑州西山古城(距今5300年到4800年)等;在南线,建立了门板湾古城、叶家庙古城、石家河古城。南归发展的主要是神农族群。神农族群南下到鄂东北的随州和江汉平原东部的孝感,在随州诞生了新一代神农,在应城大富水流域建立了板门湾城,在澴川平原上建立了叶家庙城。
大约距今5300年到5000年之间,女娲神农族群逐渐发生社会转型,社会性质逐渐由女性姓族社会转变成男性氏族社会。神农华夏在豫南和江汉平原崛起,坚持女权的女娲氏西迁(马家窑文化),遗留中原女娲氏演变成了有蟜氏。大约距今5000年前。神农氏不再承袭伏羲称号,以神农称号王天下,
距今4900年气温回升,神农氏北上收复中原。在考古上这个时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出现,这个庙底沟二期文化就是神农北迁收复中原的证据。
距今4800年到4600年又发生一次意外事件,彗星在豫北、晋南至冀中南之间撞击地球,神农氏南撤到江汉地区的石家河。炎帝姜族和黄帝黄族乘机南下至据晋中晋南、冀中冀南一线。
到距今4300年,为支援颛顼与共工争帝,神农族群再次北上。石家河交由夏后氏禹留守。
四、黄人和姜人的加入和黄帝华夏(hua-xia):黄帝代神农为天子
黄水流域22
祁连山脉23
黄人作为农业族群,是在距今5600年到距今5300年这个小冰期南下的。同样在这个时期,因为降温引发了半农耕半游牧于祁连山脉的炎姜东迁秦晋高原。
炎黄、蚩昊之涿鹿之战前各自运动示意图24
在黄人从东北南下后,黄帝首先统一了上古中国东部,把东部诸胡(扈)、诸尸(夷)纳入自己的统治,《盐铁轮》就说黄帝“杀两昊、蚩尤而为帝”。两昊就是诸胡的代表。在蚩尤与炎帝发生矛盾的时候,黄帝借机把炎帝族群纳入自己的统治,并以炎黄联军为基础,战胜蚩尤。蚩尤是神农在中原的势力代表,蚩尤被打败,神农的天子地位就不保了,诸侯咸归黄帝,黄帝取代神农的天子地位,成为新的天下共主。华夏就进入到黄帝华夏时期。这一段历史,我在《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有专门的论述。
黄帝实际上是统一了东部的大汶口文化(两昊)、良渚文化,形成了典型的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取代了河南龙山文化、湖北曲家岭-石家河文化和湖南的汤家岗-城头山文化,在上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大一统的格局。我一直确认轩辕黄帝成为天子的时间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
黄帝历经三个氏族,天鼋氏族、有熊氏族和轩辕氏族。在古籍中,轩辕和有熊混在一起,天鼋隐约可见。天鼋崛起于黄水(西拉木伦河)到山东,有熊立国于新郑,轩辕立国于涿鹿。天鼋是黄人南下前后第一个担任黄帝之位的氏族。天鼋氏之鼋甲战士所向披靡,奠定了黄帝一统上古华夏的伟大事业。
天鼋氏是姬周的祖族。姬周是很有文化优越感的,他们说自己是“天鼋的后裔”。 周代《献侯鼎》等铭文后多见“天鼋”二字,证明姬周与天鼋的关系。《国语.周语下》也记载周朝人说“我姬氏出自天鼋”。我的解释就是天鼋氏是黄人南下的第一位黄帝,这个第一位黄帝就出自黄人之天鼋氏,以后黄帝之位才流转到黄人之有熊氏、黄人之轩辕氏。我们一般所说的黄帝,都是把天鼋氏、有熊氏和轩辕氏混为一谈的轩辕黄帝。只有轩辕黄帝才是天子,是天下共主。
姬周在取代殷商的时候,就说过很霸气的话。《尚书.周书.召诰》就霸气地宣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是说上帝改派他的大儿子姬周接受大殷国的统治。对于殷商来讲,甚至是夏后来讲,姬周才是皇天上帝的大儿子。为什么呢?因为姬周是天鼋黄帝的后裔,天鼋黄帝是黄人的第一位黄帝。所以,周人是天鼋黄帝的后裔,不是轩辕黄帝的后裔。当时估计殷商听到了姬周的昭告,也是十分服气的。
在距今4800年到4600年之间发生的彗星撞击事件,导致了庙底沟二期文化在中原地区的衰落,逼迫中原的神农集团再次回流江汉地区,形成石家河文化。这个意外却给东迁的炎帝族群和南下的黄帝族群创造了进入中原的时机。在距今4800年到4600年之间,炎帝族群占据晋中上党盆地,并进一步进入晋南控制盐池;黄帝族群占据河北,并进入到了山东。黄帝族群在山东不被凤姓少昊所容纳,进一步西迁进入豫东、豫中。
自新仙女木事件(距今12800年到11500年)以来,在距今7800年到6300年之间,海平面上升达100米以上。洪水和海浸叠加期在距今6800年到6300年。这是最大一次海平面上升期。以后,洪水也多次发生。所以洪水泛滥是分期的。除了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滔天洪水具有世界性外,其它时期形成长久不退的洪水只能发生在中国。别以为彗星撞地球只有一次,大洪水也只有一次。新仙女木事件就被认为是彗星撞击地球所致,距今12800年。距今4800年是又一次。
根据《考古三星堆:终于悟出考古中国的考古测年可能存在“根本性的致命错误”的原因在哪里?》一文,了解如下信息:“夏商周断代工程发掘了河南省登峰县的王城岗,最早是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安金槐先生主持发掘的一个小城,他认为这个小城就是禹都阳城,就是文献记载的夏禹建都于阳城的所在地。“工程”在小城的外围,又发现了一个34万平方米的城。判断是我们现在知道的河南境内龙山时代最大的一个城。这个城的测年结果正好落在公元前2700到2800年前后这个阶段。所以我们说夏代的遗存最早应该是在河南龙山文化的某一段开始,一直到二里头这个阶段。”
如果以上信息属实,倒帮我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古黄人在距今4800年后从河北进入山东,为山东少昊氏族不容的情况下,是向西入河南的。到底进入河南哪里呢?我以前也不知道。如果登封王城岗大城的年代是距今4800年到4700年,我认为这个古城可能就是黄帝天鼋氏城。在这里,古黄人融入了古夏人之中,进入到神农华夏体系。距今4800年到4700年之间,黄人从山东西迁,进入到了登封王城岗,建立了王城岗大城。俩小城才是后来的禹所建立的禹城。全面观察史前诸族群的迁移,就很明确了。测年是不错的,使用史料有错误。在王城岗大城,黄帝天鼋氏开启了对山东两昊族群的征伐。
再看陶寺古城观象台。说陶寺观象台是帝尧时期观象台,依据的是《尧典》。那么《尧典》的记载呢?据《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尧典》记载是“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设立的是四个天文观象台,各个观象台观测的任务明确,而且主要的是观星象与物候。而陶寺观象台是测日影台,技术来源是归藏连山法。所以陶寺观象台与《尧典》记载的帝尧时期设立的四个观测站并不匹配。定位陶寺观象台为帝尧观象台当然是错误的。
考古测年断代陶寺观象台是距今4700年,明显早于帝尧时期。这不是考古发现与典籍记载不符,还是使用典籍材料错误。在距今4700年,在陶寺设立观象台的是炎帝族群。这个观象台一直传承到炎帝后裔共工霸九州之时,也传承到颛顼与共工争帝之时。距今4500年到4400年,黄帝轩辕氏为天下共主;距今4400年到4300年,黄帝少昊氏丧失天下共主地位,天下共主的地位被炎帝共工氏霸占;在距今4300的时候,颛顼与共工争帝,从炎帝族群夺回了天下共主权,共工怒毁此观象台,就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不周山为天柱,天柱就是观象台。
所以陶寺观象台是炎帝共工氏之台。共工霸九州,立都何处?由上党到晋南,当是合理的。石峁古城与陶寺古城的关系,也就好解释,即石峁古城夏鲧南下攻破陶寺古城的共工,完成颛顼与共工争帝之战。帝尧时期,因东部洪水和海浸再度发生,东部唐地迁都晋南陶寺,帝舜帝禹继续。即典籍记载的三帝及夏之冀都。
蚩尤与炎帝的矛盾,开始于晋南,所谓争盐池。说明在蚩尤之前,炎帝已经控制晋南。作为炎帝后裔的共工霸九州时于陶寺立都是合理的。
颛顼与共工争帝,共工所毁的天柱,就是陶寺观象台。
由于彗星相撞,距今4800年到4600年,晋南冀中南及豫北古文明消落,两昊在海岱江淮,神农在豫南江汉,这个时期正好给予了西北的炎帝姜族和东北的黄帝黄族南下的机会。炎帝族群活动于秦晋,黄帝族群南下活动于豫东鲁西西。蚩尤北上,才引发了炎帝蚩尤黄帝矛盾,两昊也牵扯进来,历史进入《史记.五帝本纪》的开始。
五、夏后氏
夏后氏实际是古夏人一支,原本属于神农氏,黄帝设东西少昊分治上古中国,西少昊治理或监察西方,夏后氏归入西少昊昌意系统,以西少昊昌意为宗族;在这种分治体系下,由于神农与黄帝的传承关系,神农族群保持了独立性。我已经考证过,夏后氏原本是夏图腾或夏神的祭祀氏族,专司于夏图腾或夏神的祭祀。“后”实际上是“司”的镜像,“夏后”就是“夏司”。古汉语有倒装句的语俗习惯,夏司就是司夏。
夏后氏在距今4300年时期,发展成父氏族鲧和子氏族禹。鲧和禹实际是夏后氏的两个氏族,鲧氏族是父氏族,禹氏族是子氏族,这个关系是由第一代鲧与第一代禹之间的父子关系决定的。在距今4300年的时候,西少昊带领神农氏诸族北上,参加颛顼与共工的争帝战争,鲧随之进入到陕北,在石峁建立了石峁古城。
鲧与黄帝系统建立关系,通过的是“认祖归宗”的结亲模式。在距今4500年,轩辕黄帝代神农氏为天下共主后,神农氏降格成为了轩辕黄帝系统的属部。轩辕黄帝封自己的二儿子昌意为西少昊,统治上古中国的西部,神农诸族又成为西少昊的部族,处于西少昊的节制下。西少昊统治上古中国西部几百年。作为石家河的宗主氏族神农氏,在接受了昌意的节制后,会按照惯例主动划拨一些人口给西少昊,被划拨给西少昊的神农诸部,自然就成为了西少昊的子氏族,以黄帝或者西少昊为父族了。鲧也许就是这样成为了黄帝或者西少昊的子氏族的,这也就导致了古籍记载中夏后氏鲧和禹的历史很长,别的氏族经历了数代,夏后氏只鲧禹两代就到了夏启。到距今4300年的时候,西少昊被共工氏族驱逐流亡到石家河,成为石家河诸族的上宾。所以距今4300年时期的石家河,实际上是双主并存。
在《史记》记载的夏后氏世系中,昌意和鲧、鲧与禹相隔的代数令人生疑,问题就是这样产生的。昌意是使用几百年的称号,鲧和禹也是;昌意与鲧是父子氏族关系,鲧和禹也是父子氏族关系;所以颛顼时期有鲧和禹,帝尧时期也有鲧和禹,鲧和禹同样是父子氏族关系。
鲧氏族进入中原,历经颛顼、帝喾、帝挚到帝尧,鲧氏族的首领鲧在帝尧时期治水不成,被诛杀于羽山。禹氏族的首领大禹继承了其父氏族鲧的使命继续治水,茫茫禹迹,即是《禹贡》九州,夏朝统治疆域。
六、三苗是神农族群的南支,三苗西迁三危山与遗留故地的姜姓族混居才形成西部古羌
汉代西羌位置示意图25
关于三苗,《战国策》中吴起跟魏武侯对话时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说明三苗地域东到彭蠡,西到洞庭湖,其北边是衡山,其南面是文山。这里的衡山是安徽的霍山。尽管三苗江山险要,地域广大,但是因为为政不善,被舜放逐。《史记.五帝本纪》就记载三苗被放逐到上古中国西部的三危山。三苗流放西部三危山,才开始了古羌人的历史。《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河关,指兰州。
《书·吕刑》一文中也说“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说三苗不用神灵,却制定五种刑罚,以证明三苗残暴。实际上,帝尧时期皋陶也制作了五刑却是被帝尧肯定的。
以上记载,都说明三苗在尧舜禹面前,是十恶不赦的坏族。帝尧征三苗于丹水,把自己的儿子朱也封到丹水为王,这就是丹朱,丹朱可能是最早的三苗王;帝舜把三苗迁移到西部的三危山;大禹接着征伐三苗,彻底把三苗从历史上抹杀掉了。
尧舜禹与三苗的矛盾,在于对江汉的争夺。江汉是神农故地,三苗本身是神农的江南支系。在石家河时期,江汉与江南的湖南居民已经在开始发生分化。随着神农北移去参与颛顼与共工的争帝战争,江汉留下来的是夏后氏的子族禹氏族,帝尧时期禹氏族紧接着又北移到中原,三苗的势力就扩大到了整个江汉。三苗又不服从尧舜禹的统治,所以就被尧舜禹视作凶恶之族。神农后裔回到湖南的时候,也是绕开三苗直接回到了湘西的黔地,处于三苗的南面。可见三苗势力强大时期,连故主神农也是不认的。
三帝中,大禹对三苗下手是最绝情的,禹征三苗,断绝了三苗的血统。
《虞书·大禹谟》记载: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从以上可以看到,关键点在于“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和“苗民逆命”。大禹与三苗本是同根,但是三苗“君子在野,小人在位”,说明在大禹之后,三苗发生了一场推翻贵族的革命,动摇了“贵族统治”这个上古的统治根本,这个先例是开不得的。而且正是“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导致了“苗民逆命”,所以对于同根的三苗,大禹是不能容忍的。
三苗与蚩尤是没有关系的。孔传:“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不用善化民,而制以重刑,惟为五虐之刑,自谓得法。”,这里的“三苗之君”与“习蚩尤之恶”是并列的,可见蚩尤不是三苗之君。另孔颖达疏:“三苗之主,实国君也,顽凶若民,故谓之苗民。”,三苗自有主,但不是蚩尤。
现代苗族不是三苗。现代苗族有蚩尤遗族的血缘成分。
七、蚩尤是神农氏族的战斗子氏族
蚩尤氏族是神农氏族的子氏族,具有神农氏族军队的作用,处于神农氏族前锋和后卫的作用。叶家庙和板门湾古城,都有向西防御的迹象。因为在屈家岭文化时期,叶家庙和板门湾古城独立存在于江汉平原东北部,与江汉平原西部和西南的一系列古城明显处于集团对立的态势。西部和南部是谁呢?是西王母集团。这种竞争态势,就需要战斗氏族。蚩尤就是战斗氏族。蚩尤的战斗能力怎样呢?在黄帝以玉为兵的时候,蚩尤以铜作五兵,蚩尤氏是有明确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用铜制作兵器的氏族。
在蚩尤之前,铜就应该有一个较长的应用过程。冶铜应该是制陶的副产物,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发现冶铜技术是很自然的事情。当然人类的早期的很多发现,当是意外之举,不是故意为之。随着陶器的制作工艺的进步和烧制陶器的火候技术提升,陶工们不仅可以控制火候,而且可以得到较高的火温。在铜矿区制作陶器时,陶器中会自然地参入铜矿,在陶工们为了获得更高质量的陶器而不断提升烧陶火温的时候,就会发现与陶器一起被冶炼出来的铜的存在,进而发现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作。从这个推理看,位于湖北铜矿区的上古居民,应该在陶器的烧制过程中很早就发现了铜的存在和铜的冶炼技术。
窑的建造提高了陶器烧制的火温和火控技术,使得烧陶的火温可以达到1000℃,在天然的铜矿区烧制陶器,的确很容易发现和掌握冶铜技术。
从蚩尤的战斗氏族性质,可以推知蚩尤氏族成为一个战斗氏族的时间,可能起源于江汉屈家岭文化时期,当时西王母氏国集团与神农氏国集团在江汉地区处于对立态势,才需要专门从事战斗的氏族。
蚩尤氏族,原本是属于以城头山为都城的西王母的护卫,在距今4800年到4600年之间,神农氏族再一次从河南回到江汉地区,立都于石家河古城。神农氏击破了澧阳平原上的城头山古城,把湖南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西王母集团成为了神农氏族的属族,那么作为西王母的护卫的蚩尤氏族,就一并归属于神农氏族了。这个设想,与考古是一致的。城头山古城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就废弃了,废弃的原因就是被石家河文化吞并了。而城头山考古中发现的枫树,就证明了崇拜枫树的蚩氏族的存在。
在距今4800年到4600年,由于神农南下江汉,中原成为了炎、黄、两昊诸族混战的场所。距今4600年蚩尤氏族北上进入豫东、豫西和豫北,拱卫着神农氏统治的核心区域(豫南和江汉地区)。蚩尤氏族在与东部族群的征战中,吸纳了不少鸟氏族,所以蚩尤氏族就有了鸟的特征;在与北部和西部的炎帝族群征战中,蚩尤氏族也吸纳了不少炎帝姜族,所以蚩尤染上了炎帝的色彩,故此《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蚩尤在与黄帝的征战中失败,从而导致了蚩尤被擒杀,蚩尤氏族被瓦解。蚩尤氏族被瓦解了,神农也就交出了天下共主的位子,黄帝就代神农氏为天子了。
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和“食沙石子”的形象,其实就是蚩尤氏族在与他族的征战中,逐渐地形成了与神农图腾不同的新的综合图腾。
古氏族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黄帝和蚩尤之间,有合作期,也有竞争期。竞争期呈现的是惨烈的搏杀,合作期呈现的是蚩尤为坏各地的子氏族。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黄帝诛杀了当时跟自己作对的蚩尤,可能把蚩尤遗族一分为二,一部分辅佐东少昊青阳,一部分辅佐西少昊昌意。
八、上古“中国”的变迁
我所说的“中国”主要是上古“中国”,包含着“国中”、“中心国”和“天子之国为中国”的意思。在上古,“中国”是有多个的,因为诸族都有各自的“中国”。因为天下共主(天子)出现,天下以天子之国为“中国”。“中国”逐渐地演变成一个“中国”。
陕州庙底沟、郑州双槐树古城、孝感叶家庙古城、天门石家河古城,都曾是历代神农氏之城,是神农氏为古夏王朝的伏羲或帝君或天子时期之“中国”。
在距今4500年轩辕黄帝代神农氏为天子后,天下以轩辕黄帝的统治中心为中国,这个时期的中国在黄帝的统治中心“涿鹿之阿”,涿鹿就有黄帝故城,黄帝为维护天下的安宁和统一,以“巡”的方式统治天下,并建立“五城十二楼”巩固天下的统治,还设立“东西大监监查万国”。
轩辕以下之黄帝王朝诸天子,均来自以轩辕为宗祖之氏族。帝颛顼高阳氏都濮阳,帝喾高辛氏都亳,到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帝禹夏后氏时期都冀(晋南),这些地方均是黄帝王朝时期的华夏族的“中国”。
上古中国,经过女娲伏羲的统一、神农氏的统一、黄帝的统一,在尧舜禹时代最终统一于晋南冀都(古冀都的陶寺)。晋南(冀都)之“中国”地位,一直延续到了夏代的夏启,夏启也如同尧舜禹一样,到“冀都”登天子位。夏启之后,夏代的统治中心,才转移到河南。
在距今4800年到4300年,石家河一直保持着“中国”地位,是神农氏之都城。不过,在距今4800年到4500年,石家河是天下之“中国”;在距今4500年,轩辕黄帝代神农氏为天子,天下的统治权力从神农氏族转移到轩辕氏族,石家河降格为神农氏诸族之“中国”。
在距今4500年到4300年,石家河作为神农氏族之“中国”存在。
在距今4300年前后,黄帝轩辕氏之西少昊氏族被共工氏族驱逐到石家河,成为了石家河之上宾。也就在距今4300年前后,东少昊玄嚣氏族同样被共工氏族驱逐到了东北,黄帝一族失去了对中国的统治权,历史进入”共工霸九州“时期。这个时候黄帝系的颛顼崛起于北方,率领东少昊残余势力与共工争夺帝位。西少昊也起来响应,率领石家河之神农氏诸族北上参加颛顼与共工氏的争帝战争,黄帝系终于夺回天下的统治权。我把此次历史事件称为“颛顼再造华夏”,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患,颛顼平九黎之乱自此有“黎民”,颛顼有绝天地通重新建立上古神系。颛顼是继轩辕之后华夏族作为最大的古帝君。
接受以上观点,关键是要理解我提出的上古华夏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天子制度和氏族统治制度。在封建制度、天子制度的基础上,天下共主的权力在统治氏族之间流转。氏族之间的征伐和联合,采取的是“铁血征伐”和“认祖归宗”的模式,不服者在铁血征伐中被抹杀,服从者在认祖归宗中纳入华夏统治体系。
古典中国的纳贡体系和五服体系,就是这样以“中国”为中心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国大同思想的要义是:接受中国节制、诸族各守本分,在五服体系中各安天命、和平共处,谁扰乱这个体系,天子领天下诸国共诛之。古典中国,即是礼仪中国,也是法治中国,更是“犯我中国者虽远必诛”之天威中国。黄饮冰2018年10月23日星期二。2019年11月20日星期三根据新的材料进行了增补和修改。2021年7月17日星期六再次修改。2025年1月4日星期六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