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饮冰论“华”“夏”
第十一章 甲骨文“夏”和马家窑文化夓族徽
1、以前我就说过,甲骨文“頁”应该是解释成甲骨文“夏”。作为古夏人重要的族徽“夏”,原本是“夓”。“夓”是一幅“祭祀图”。原始的祭祀图是“人面鱼纹图”,“人面鱼纹图”是大地湾女神偶像演化而来。体现的是“人灵崇拜”,由“人灵”进一步演化,就会演化出“神灵”和“祖灵”。有“神灵”和“祖灵”以及“万物有灵”,就会有各种祭祀。祭祀有仪式、有舞蹈、有场景,就会形成祭祀图。这都是夓崇拜的基本内涵。夓崇拜会演化出夓图徽,作为一群人或一个族群的族徽。
2、我对夓图徽进行了长久的研究。夓图徽的根本特点,就是下图:
夏(夓)的造字法
3、夓文明的源头是“人灵”“祖灵”“神灵”至“万物有灵”。在具象上就是大地湾女神偶像和半坡人面鱼纹图:
大地湾偶像夓和半坡图文夏
在《夏图腾——半坡“人面鱼文图”解析》一文中,我对夏族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半坡时代的“人面鱼纹图”是图文夏,即夏族徽。在夏族徽出现前,大地湾文化出现的大地湾女神像,是偶像夏,也就是具象夏。夏与尸是祭祖活动(尼)的两种仪式。
4、我总结的夏图徽发展的逻辑以下图表达:偶像夏、图文夏、人面(人头
)、文字夓、文字夏。
夓(夏)的演化逻辑
5、夓族徽一直在发生变化,但“人面”或“人头”始终是“夓”族徽的中心,所以曾经夓族徽被省略成“人头”或“人面”。我也曾经说过,我的家族祭祖,就会说“脑壳儿们回家吃饭”“脑壳儿们回家接钱去用”,这里说的“脑壳儿”,就是“祖灵”的意思。
庙底沟文化、大溪文化、川西营盘山文化,其出土的陶人面,就是简化成“人面”或“人头”的“夓”,即省“臼”省“儿”省“夊”,只留“”。
庙底沟文化陶人面
大溪文化陶人面
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陶人面
6、马家窑文化浮雕彩陶壶上的人头+人双手+人体组合浮雕,也是夓族徽。所以将马家窑文化造说成羌文化的人要改学说了。马家窑文化是古夏人文化,不是古羌人文化。距今约5300年,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族群一部西迁,在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生活。所以,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
马家窑文化夓族徽
马家窑文化的“夓”族徽,最上的人面或人头是祖灵,两只手是主祭祀人的手,主祭祀人的双手捉着一个裸体的人,这个裸体人是敬奉给祖灵的祭品(牺牲)。祭品要清洗干净,所以是裸体状。这是一幅活灵活现的献祭图。
如果当时有羌的话,这个被献祭的裸体人可能就是羌。
7、在甲骨文中,“夏”是“+攵”
甲骨文“夏”(
+夊)
“夏”是“夓”省去“臼”(双手),是殷商时期夏朝遗民在殷商统治下的状况的真实记录,是殷商统治下的夏朝遗民的身份证。以前这个甲骨文被解释成“頁”。但是“頁”是“+儿”,没有“夊”。以上的甲骨文有頭有身子,所以它不是“頁”,是“夏”。
《说文解字》“頁”(只有“
+儿”,没有“夊”)
黄饮冰随笔202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