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饮冰论姓氏邦国5: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创业   2025-01-27 22:20   湖北  

黄饮冰论姓氏邦国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整个人类历史,综合起来无非是服从和反叛。但每一次历史的进步,都不是服从的结果,也不是反叛的结果,而是从反叛开始、到服从结束,是服从和反叛的统一。只讲服从的政治,很容易走向窒息,只讲反叛的政治,很容易走向瓦解。我不讲阶级斗争,讲服从和反叛,就是从中国历史出发。服从和反叛一直就贯穿于历史,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

那么谁需要服从呢?维护秩序需要服从。谁需要反叛呢?打碎旧的秩序就需要反叛。为什么服从,为什么反叛,最终还在于人心向背,引起人心向背的原因是处于统治地位的阶层的作为,而非其他原因。中国人喜欢造反,但也讲究师出有名。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既充满着温馨,也充满了血腥,无非是对统治阶层及其政府的反叛和服从。中国只有解决了反叛和服从的历史轮回问题,才能建立稳固的长久的政府。

进一步说穿了,反叛和服从,决定权在统治阶层及其政府。统治阶层及其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至关重要。

一、礼政“法治”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实质

1、树立国学(国家统治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典章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基本策略

中国历代的政权,都要树立统治国家的指导思想,以确保行政的有效推行。

国家的统治思想是统治阶级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历代立国和治国的基础。根据传说,黄帝在位19年,对如何统治国家,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授之以“道”。黄帝遂以“道”治理天下,天下垂手而治。在小国寡民的时代,在氏国林立的时代,维持人生活的自然状态,是最好的选择。维持氏国之间的和平和息争也是最好的协调手段。在黄帝统一万国之后,很长时间希望用军事手段了维持和平。结果事与愿违,黄帝也感觉到累。对此《史记》记载说“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广成子以道治国的思想,正与当时的现实相一致。道也在黄帝时期得到了弘扬和发展,所以道学被称为黄老学说。

在推行以道治国的过程中,在处理具体问题、应对具体危机的时候,会形成一些基本的统治原则、治理办法和工作程序或规程,形成统一的规范,以确保行政系统的正常运行。在中国古代,这些统一的规范,就是“典章制度”。《史记》记载说:“(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筴。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蟲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说的就是黄帝建立国家典章制度的过程。如建立都城、调动军队、任命官员、封禅、制定日历、指导民众的生活等,都是治理管家的具体办法。这些办法制定出来,载之于典,就成了典章制度。所以典章制度就是“成文法”。

建立典章制度,就是政和法治的体现。

2、法治和政,是历代政权遵循的基本原则,不遵循这个原则,结果就是人亡政息、国灭族亡

唐尧和虞舜就是法治和政的典范。

以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是一种误解,看《尧典》和《虞书》就可以搞明白。这种误解,主要是由少量的独裁者的出现引起的,如夏桀、殷纣。由于夏桀、殷纣的出现,掩盖了秦汉以前“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历史真实。在夏桀、殷纣时期,国家的运行也是依法而行的,只是国家的运行规矩被他们破坏掉了,他们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亡政息、国灭族亡。

中国古代的氏族国家和氏族邦联(陶唐、有虞、夏、商、周),都是在法制下运行的。法制遭到破坏,国家就走到了尽头。如西周由于“褒姒一笑”破坏了封国勤王制而灭国。

3、法治和政,是由中国古代国家的组织结构决定的

在秦代以前,氏国是天下的基础,天下是由成千上万的氏族国家组成的联合体。氏国又是由家族组成的。离开了制度和规矩,就只能是由武力说话,国家难以稳定。夏、商、周都能够维持统治数百年,就是法治和政的结果。

4、法治和政的基础:百姓民主和百姓共和

民主共和是中国古代国家法治的基础。在中国秦汉以前,所谓贵族,就是百姓。中国秦汉以前的社会人员结构很简单,除了百姓,就是农奴和工奴,没有自由民。农奴是从事生产的奴隶,为百姓所拥有,没有人权,跟牲口和工具一样,他们是没有姓氏的。百姓分2种,有姓无氏者和有姓有氏者。有姓有氏者也分等级,有封国者为君王,有封邑者为贵族。有姓有氏有封国者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姓有封邑者是政务官,有姓无氏者一般为事务官,管理农奴。秦汉以前说到“民”,是指没有人权的农奴和工奴。说到百姓,才是现在所说的“民”。

在一个氏族国家,君王的权力多数时候是受百姓的限制的,因为在百姓面前,君王是弱势;百姓之间也有力量制衡。在这种情况下,百姓民主和百姓共和是自然选择。

5、秦汉以前的《法》——《尚书》,秦汉以前的典章制度——《周礼》

《尚书》和《周礼》可不是文学著作,也不是散文集,而是重要的典章制度、行政法则和统治原则的总成,他们实际是当时的律法。《尚书》告诉你怎样当好一个统治者,怎样管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君臣行为规范的汇总,是治理国家、处理危机和天命人道的经验的承载体,《尚书》是用来教育王公贵族如何当统治者的,是国家的根基所在,所以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的地位就是《法》。《周礼》告诉你的是怎样行事的,是宗法制度、行事规则和操作程序的总汇,是《行政法》。

6、礼和法

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都是规矩和律条,都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所以法和礼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礼是秦汉以前的法,法是秦汉及秦汉以后的礼。

礼和法的不同在于:礼是宗法,是对贵族的行为规范。法是民法,是治民之法。

法的观念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因为礼乐崩溃后,礼失去了对贵族的规范性后产生的新概念。经过春秋战国的争战,贵族已经瓦解,不少贵族“降在皂隶”,奴隶也在摆脱贵族的统治而挣扎作乱,商业的兴起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商人,他们依靠富可敌国的财富自由活动于各国之间,成为了当时的自由民。所以法的出现,目的是帮统治者“治民之乱”。所以法是治民之法。

中国法在起源阶段,不是为了“去不平”,维护公平正义的,而是为了已经崩坏的贵族统治秩序,治民乱的。所以,中国的法,没能消除特权,反倒成了权贵的保护伞,成了以后中国法制的软肋。(黄饮冰200953日)

二、秦及秦后中国社会治理的缺陷——行法治、集权而民主

中国自秦以来,政府的治理能力又到底是个什么问题?我想归根结底,是秦制的问题,因为历代都在说暴秦,历代又皆行秦政,历史在奇怪中循环。政府的衣钵,是秦制。历代政府能力强也好,能力弱也好,都在秦政中运行。

所以,秦代和秦代以后中国国家治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秦制的问题。

1、秦制是进步的

秦始皇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封建制度,社会阶层由封建君主、各级权贵和农奴工奴组成。其社会性质是封建农奴制。贵族民主和贵族礼制,是秦以前政治的基本特色。礼制也就是法治。秦以前,谁破坏贵族民主和贵族礼制,谁就亡国灭族,如夏桀商纣。夏桀商纣毕竟是少数,我们总用少数来否认秦代以前的政治的民主和法治的实质。

秦始皇以前,历史的倾轧在贵族之间进行,文化也好,政治也罢,是贵族的事情,与奴隶没有什么关系。所以,秦始皇建立的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制度,废除了贵族统治,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起码一条,李斯一类的文人,走上了政坛,社会的层级,可以被个人的能力打破,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注入了智慧的活力。 

2、秦制的根本是法治

废封建制实行郡县制,帮助皇帝实现对天下的统治的,不再是各级贵族,而是各级官僚。对官僚的管理不能依靠礼,只能依靠法。所以秦制的根本是法治。权力的授予、权力的运行、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均要依法而行。没有法度,官僚系统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国家太大,层级很多,皇帝太远,请示汇报都来不及。

说秦制的根本是法制,出土的文献就已经证明。如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制文献就是证明。从性质看,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制文献属于民法范畴,不是军法范畴。有些人以云梦县睡虎地吃土的法律文献来否定司马迁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中的“失期当斩”氏不对的。因为“失期当斩”是军法而非民法。

3、秦亡的根本原因——急废封,行法治、集权而民主

读历代过秦的文章,均以一个“酷”字来非议秦亡之教训。这个总结当然不对,因为法度本来就是排除人情的,法度之外再讲亲亲,法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的。一个“酷”字,控诉的不是秦政,而是法治,这正是2000年来法治不能健全的原因,养成了中国人反感法治的潜意识,而且往往用法度来对付别人,用亲亲来对待自己,形成了厚黑法治。

秦法的主要特色是战时法具有浓厚的军法性质。秦用战时把全体人民绑上了战车,取得了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与战时法相伴随的,必是军事集权和军事专制,即集权制。国家一统后,战时法自然要转向民法,国家不再是战争机器,人民也不再是全民皆兵。在国家不再是战争机器,人民不再是军事集体的时候,民主就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军事集权和军事专制体制就要改变,人民就要享受法治授予的自由。而执政的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既没有给予官僚系统依法自由运行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给予人民适应新时代的自由和民主,依然依靠皇帝的权威推行其一人之专制,秦始皇一死,离开了秦始皇指挥的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均找不到方向,强大的秦政府只有灭亡。

以后的历代政治,法治和集权同样是坚持下来了的,出问题均出在民主的贯彻上,在封建与削藩上也出现多次反复。

秦代之所以王天下只有15年,原因还在于贵族对废封建制度不满,官僚阶层对郡县制也不习惯,因为他们不能直接面对王。急于废除封建制度,对于在合并天下中的有功之臣、对于秦国的原始贵族,打击是非常大的,所以秦始皇在剪灭六国贵族的同时,也剪灭了秦国的贵族,实际上是剪灭了自己的羽翼,使秦朝无法面对复辟。秦始皇应该搞一个过渡期,从封建制逐渐过渡到郡县制。其后的汉朝就是这样做的。但分封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好,藩王往往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挑战者,国家权力的移交多代出现困局。

4、秦制的核心——官僚制度和官员委任制

秦制的核心是官僚制度。中国的官僚制度的问题不在于官僚制度本身,而在于官员权力的来源是上级授权,即权力委任制,各级官僚的行政权力,来自皇帝和上级长官的委任,君权天授,官权皇给,权力的构建脱离了社会,破坏了民主的基础,形成了垄断中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官僚权贵阶层,没有人能够限制它。如历代的御史制度,根本就起不到监督官员的作用。考核制度,上级考核下级,制造了腐败。官员委任制成为腐败的根源。在这种官僚委任制度下,官员很少放弃权力,还往往形成强大的权力系统,霸占朝政,尾大不掉,改朝换代只能依靠血腥和暴力。

5历代行秦制

2000年来,朝代更替,秦制却一直没有得到变革,反倒不断的被加强。民国肇起,孙中山开创了党国体制,只不过是以党权代替了皇权而已,实质实行的还是秦制。

秦制不改,而且顽固地被坚持,……

三、历史的总结

从中国几千年的国家治理历史可以看到,在多数时间里,法治在集权的框架下运行的效率是很高的,但是这个运行效率高的决定因素,就是看皇帝是否注重兴民主,也看皇帝是否能抑制强权。

所以中国古代国家长治久安的经验,就是:建集权、抑强权,行法治、兴民主。

黄饮冰2015年5月3日星期日。2016年12月20日星期二修改。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华夏——华夏文明基本概念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赫赫宗祖——神话传说、典籍记载和考古对应新解》、《天地开设——华夏本土起源概论》、《协和万邦——城国、邦国到地域王朝》、《古夏王朝——女娲神农伏羲氏开创的庙底沟文明是“中国”之肇始》、《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朝——夏朝的文明本色和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西欧亚人种和文明的东亚起源》;《历史视角——反思与重建》、《闲读《山海经》》等。

黄饮冰
致力于华夏起源史的研究和中国中心论的推广,用中国话说中国史,用新视角、新思维建构新华夏起源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