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痛来得刚刚好!存在心理学解读人生之苦

文摘   健康   2024-10-23 23:59   中国台湾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

 


在多年的助人工作中,我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很痛苦」。每当这时,我总会仔细观察说话者的表情,因为这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往往不只是一时的「痛」,更多的是长期积累的「痛苦」。

这种区别,就像是生活中的阴晴圆缺——有些烦恼如同转瞬即逝的阵雨,有些却像是连日不散的雾霾。今天,让我们通过好莱坞电影《火柴人》和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的《当尼采哭泣》,来理解这两种人生常见的感受。


关于「痛」与「痛苦」:存在的两种重量

生活中,我们都经历过不同形式的「痛」与「痛苦」。当我们不小心撞到桌角,那种尖锐的疼痛会让我们立即皱眉;而当我们深夜翻看旧相簿,看到已故亲人的照片,那种挥之不去的悲伤,却会让我们彻夜难眠。这就是「痛」与「痛苦」的明显差别。

从存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 「痛」是当下的、具体的感受,像是一次意外的擦伤,虽然清晰但很快就会痊愈

  • 「痛苦」则是更深层的存在体验,如同长期的慢性病,影响着我们的整体生活品质


人类痛苦的根源:存在心理学的洞见

在试图理解「痛苦」之前,我们或许该先问:人的痛苦究竟从何而来?存在心理学的大师们对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

亚隆认为,人的痛苦来自四个无法回避的存在处境:死亡、自由、孤独与无意义。这些议题听起来很沉重,但其实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想想看,当我们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时,脑海中盘旋的是不是常常都是这些问题?

我们担心生命的有限,害怕做出选择,感到深深的孤单,质疑一切的意义——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念头,而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处境。

另一位心理学大师罗洛·梅则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他指出现代人的痛苦往往来自内心的空虚和对自我的陌生。

就像我们常常会觉得生活忙碌,但却说不出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们害怕寂寞,却也惧怕亲密;渴望被爱,却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梅称这些内在的矛盾力量为「原魔」——它们既可能带来痛苦,也可能成为改变的动力。

这些存在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痛苦不是一种「病」,而是人生的必经风景。关键不在于如何逃避痛苦,而在于如何与它相处。就像一位登山者必须面对山的陡峭与险阻,我们每个人也必须学会面对生命中无可回避的存在课题。

当我们明白了痛苦的根源,或许就能用更宽广的心去看待它。那些在深夜袭来的焦虑,那些在人群中涌现的孤独感,都不再只是需要被消除的负面情绪,而是通往自我了解的重要线索。


在痛与痛苦中看见人性挣扎

为了更好的说明痛与痛苦对人生的不同影响,我们不妨以电影为例。

电影《火柴人》中,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罗伊是一位患有强迫症的职业骗子。每天早晨,他都必须重复相同的行为:检查门锁七次,用新毛巾擦拭水龙头,小心翼翼地避开地板的缝隙。

这些强迫行为就像是反覆出现的「痛」,虽然每次都很短暂,但因为一直重复发生而让人疲惫不堪。

在这些表面症状之下,罗伊其实承受着更深层的「痛苦」:他渴望真实的关系却又害怕亲密接触,质疑生命的意义却找不到答案。当他发现自己有个素未谋面的女儿安吉拉时,这种存在的痛苦达到了顶点。

这种情况在我的助人工作中常常可见,许多人在完美主义和亲密关系间找不到平衡点。
回到存在心理学,亚隆在《当尼采哭泣》中写道:「即使是最坚强的人,也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这句话让我想起在心理成长团体中遇到的许多人,当他们终于放下坚强的面具,眼泪中常常包含着解脱。

书中描写尼采遭受极度的头痛——这是身体层面的「痛」,但更让他煎熬的是对生命意义的质疑,对存在价值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痛苦」。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情况:肌肉酸痛可以通过按摩来缓解,但面对人生的迷惘,却需要更深入的心灵交流。


如何面对「痛」与「痛苦」

1. 接纳当下的感受

不要急着否认或逃避感受。接纳「痛」和「痛苦」的存在,是走向改变的第一步。在心理成长团体中,当有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时,其他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常常能帮助说话者看见新的可能性。

2. 建立真诚的关系

电影中的罗伊透过与女儿建立关系,慢慢找到了改变的力量。这让我想起在互助团体中的真实案例:当人们愿意敞开心胸,彼此分享,互相理解时,改变就自然发生了。正如亚隆所说:「真实的情感连结,能帮助我们找到存在的意义。」

3. 寻找理解与支持

就像《当尼采哭泣》中的布雷尔医生,用专业知识和同理心陪伴尼采度过人生低谷。在多年的助人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人愿意开放自己,接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生命就会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写在当代生活中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不知道如何面对「痛」与「痛苦」。我们习惯用止痛药消除身体的疼痛,用社交媒体填补内心的空虚,用忙碌来逃避深层的困扰。但这些方法往往只能暂时掩盖问题,而不能真正解决它。

在某个安静的时刻,当我们放下手机,停下脚步,内心那些未被说出的故事,那些真实的「痛」与「痛苦」,依然在那里,等待被看见,等待被理解。

或许,我们需要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和空间,去感受,去理解,去寻找那个能真正倾听的对象。因为在生命的历程中,每一次的感受都是成长的见证,每一个经历都是存在的印记。

当我们愿意正视这些感受时,或许就能在「痛」与「痛苦」之间,找到通往心灵成长的道路。


p.s. 下期心理团体即將展開。详细内容,请扫下列二维码了解: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咨询、讲座或其他合作,请洽公众号:"容我说"

容我说
准备好了吗?和真实的自我相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