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不完美,但完整

文摘   健康   2024-10-27 13:59   中国台湾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

  
囚笼

在心理成长团体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看似人生胜利组的都市精英。他们穿着一丝不苟的套装,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成功人士的自信。然而,当谈及内心世界时,他们的目光往往会闪烁不定,脸上出现一道难以察觉的裂痕。

一次团体活动中,一位成员分享道:「在工作中,我总是那个解决问题的人,大家都依赖我。」

我点点头,问:「那你自己呢?有没有哪些时候,你也需要别人的帮助?」

他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其实,有时候我也很累。但我不能表现出来,因为那样会让人觉得我不够专业。」

另一位成员接过话题:「我也是。朋友圈里都是香槟和美食,但发那些照片时,我其实在对着空荡荡的客厅发呆。」

我看着他们,温和地说:「看来,你们都在维持一个完美的形象,内心却感到空虚和孤独。」

他们互相对视了一眼,其中一人叹了口气:「是啊,我觉得自己像个骗子,骗了别人,也骗了自己。」

 
面具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曾说:「焦虑不是需要被消除的症状,而是存在本身的信号。」

在一次讨论中,我问大家:「你们有没有感到,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在被评分?」

一位成员立即回答:「有!每次开会前的焦虑,就像参加一场永远考不完的考试。」

其他人纷纷点头,另一人说:「对,我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怕被别人发现我的不足。」

我微笑着说:「这种感受很普遍。过度的完美主义,让我们陷入了无尽的焦虑和自我否定。」

在一次探讨「为什么害怕示弱」的活动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觉得,示弱意味着什么?」

一人沉思片刻,说:「示弱会让人觉得我不够强大,不值得被尊重。」

另一人接着说:「我害怕示弱,因为那样可能会被人看不起,甚至被排斥。」

我点头表示理解,然后问:「那如果一直强装坚强,内心的压力又该如何释放呢?」

那人皱着眉头:「其实,我一直以为自己在追求完美,但现在发现,这可能是在逃避。」

我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逃避那个不完美的自己,逃避可能的失败,逃避活着本身的不确定性。」他深吸一口气,眼中泛起一丝泪光。

这一刻,整个团体都陷入了沉默,大家似乎都在思考着什么。

我问大家:「有没有人觉得,生活中缺乏意义感?」

一人举手:「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可一停下来就觉得空虚,不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努力。」

另一人叹气道:「对未来感到茫然,总觉得生活在重复,没有目标。」

我说:「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意义感是人类存在的核心需求之一。我们需要找到生活的目的,才能感到充实和满足。」

一人思索着说:「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找到真正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东西。」

我继续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常常强调『吃苦耐劳』、『自己扛』。但这种观念可能导致我们不愿意寻求帮助,把『不求助』视为『独立』,把『孤立』当成『坚强』。」

一人点头:「我一直觉得,靠自己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现在想想,这种想法有点偏激。」

另一人轻声说:「或许,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帮助,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软弱。」

 
三重面貌

在长期的团体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三种典型的行为模式:有人用愤怒来否认内在的冲突,有人不断寻求外在认同以回避内心的声音,也有人选择自我隔离来减缓与外界的摩擦。

表面上,这似乎是不同的人在表达不同的困境,但深入观察后,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同一个人在面对内在冲突时的不同表现形式。

就像一个多面体,当我们无法面对内在的矛盾和痛苦时,这三种防御机制会轮流出现,互相交替:

 
第一个面向是「愤怒」。

当内在感到无助和脆弱时,我们可能会用愤怒作为盾牌,把所有的不适都投射到外在世界。

「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都是他们的错!」他激动地说。

这些话语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自我否定和无力感。

 
第二个面向是「完美主义」。

当我们害怕面对内心的不足时,可能会转而追求外在的认同。不断地展示成就、强调能力,其实是在用外界的肯定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只要我再努力一点,达到更高的目标,就能感到满足了。」他坚定地说。

但事实上,这种满足感往往是短暂的,内心的空洞依然存在。

 
第三个面向是「孤立」。
当前两种策略都无法缓解内心的冲突时,我们可能会选择退缩,用「独立」和「不需要别人」来掩饰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一个人挺好的,至少不会受伤害。」他淡淡地说。

然而,这种孤立只会加深内心的孤独感。

这三种表现方式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循环出现。当愤怒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可能转向追求完美;当完美主义带来更多压力时,又可能选择自我孤立。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直到我们愿意真正面对内心的冲突。

如同心理学家布琳・布朗(Brené Brown)所强调,脆弱并非弱点,而是勇气的表现。接受自己的脆弱,才能建立真实的连结和自我价值感。

其实,小李、小美、小丽并不是三个不同的人,而是同一个人内心不同的面向。他们代表了我们在面对内在冲突时可能采取的不同策略。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行为背后的根源,其实是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恐惧与不安。

 
结语:寻找完整的自己

真正的独立并非拒绝他人的支持,而是在认识到人际连结重要性的基础上,懂得适时求助。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成长。

就像在团体中,我无数次听到有成员感慨道:「通过与大家的交流,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盲点,这是单独思考时无法体会的。」

或恍然大悟地表示:「原来我一直以为只有我自己有这样的问题,现在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困惑。」

团体的力量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我们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并从他人的反馈中得到启发。

在个人谘商中,我们会引导大家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自我检视。而在团体中,透过彼此的互动,我们将生活带入了这个小小的空间。这种互动能更直接地反映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模式,让我们看见自己的行为和内心状态。

通过团体的经历,我们发现,当我们愿意放下防御,真诚地面对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完整。

或许,疗愈的真谛不在于追求完美,而在于接纳真实的自己,勇于与他人连结。正如欧文.亚隆所说:「当我们不再试图完美时,我们才能真正地完整。」

 
p.s. 心理团体报名,倒数6天截止。详细内容请扫二维码了解: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咨询、讲座或其他合作,请洽公众号:"容我说"

容我说
准备好了吗?和真实的自我相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