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为何「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一个危险的迷思

文摘   健康   2024-09-14 17:37   中国台湾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
 

  

一、引言
适逢教师节,我想谈谈现代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角色,尤其对于教育与教师的一个迷思。

长期以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一理念被视为教师的至高追求。然而,这种观点是否真的符合教育的本质?它是否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并试图揭示教育的真正意涵。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节习俗的演变。近年来,教师节似乎已经成为了学生和家长向教师赠送礼物的日子。这种习俗的变化是否也反映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某种误解?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教育思想的演进:封闭到开放
纵观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从选择性教育到包容性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教育学理论中强调,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养自由和自主的个体。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帮助人类发展其理性与道德能力。

康德主张,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能力,而不仅仅是那些被认为天赋异禀的「英才」。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理念。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他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并积极参与社会进步。

杜威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发挥各自的潜力。这种观点与「只教英才」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因为杜威坚信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和成长的潜力,无论他们的先天条件如何。

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中,蔡元培先生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他主张教育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并致力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蔡元培强调,教育应该是普及的,而不是只针对少数有天赋的学生。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致力于普遍的社会进步,而不是仅仅为培养精英服务。

近期来上海访学的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他最著名的主张便是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佐藤学主张教育应该促进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而不是简单地挑选优秀学生进行教育。相应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所有学生都能成长的空间,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根据他们各自的特质来进行教学。

这些现代教育思想与中国古代的「有教无类」理念不谋而合。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教师的三大职责:传道、授业、解惑。这些古代教育思想都强调教育不应该对学生的资质设下门槛,而是应该对所有人开放。

从这些教育思想的演进中,我们可以描绘出真正理想教师的模样:他们是「凡师」,意味着教师知道并接受自己是凡人,也知道他们教的也是凡人。

真正的理想,不是幻想。真正的理想教师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同时也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可能性。他们不应该将自己置于学生之上,而应该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他们的价值不在于教导了多少「英才」,而在于帮助每一个普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反观某些自命不凡的教师,某些所谓坚持一定要「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教师,他们往往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可能缺乏真正的认识。想要得天下英才,但他自己有足够的学识和能力去帮助他们成长吗?
还有一些老师迷恋于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无形中把学生都看成某种意义上的「弱者」、「受害者」,这样的老师教育学生是为了成就学生,还是透过这些学生满足自己的自恋呢?

 
三、教育的真谛:与平凡为伍

最近有部电影谈到张桂梅老师,她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现代教育典范。

张桂梅长期扎根于云南省丽江市的贫困地区,并在2008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中。她的教育理念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是「有教无类」和「教育改变命运」。

张桂梅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孩。她曾说过:「贫困是女孩的隐私」,体现了她对学生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通过她的努力,华坪女子高中已经帮助超过1600名女孩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并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她的事迹告诉我们,教育的真正力量不在于挑选优秀的学生,而在于用知识点燃每一个学生的希望,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张桂梅老师的例子完美诠释了「凡师」的概念。她不是一个自命不凡的教师,而是一个深深扎根于现实,理解学生需求的普通教师。
她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她教导了多少「英才」,而在于她帮助了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这正是教育的真谛:不是选择最优秀的学生,而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发挥潜力,改善生活。

 
四、礼仪与道德:教师可以收礼吗?
在讨论理想教师的形象时,我们不能忽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节收礼的争议。教师是否可以收礼物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从传统的尊师重道来看,送礼物表达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尊敬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礼物本质上代表的是情感和尊重。

然而,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有些家长开始利用送礼作为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比如期望从老师那里获得考试的信息,或是希望老师对其孩子有所偏袒。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教师的职业操守,也扭曲了本来应该纯粹的师生关系。

有些教师也可能会利用这种机会谋取私利,使得这种原本单纯的行为变质。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礼仪出,忠信亡」,当道德的力量不足时,礼仪才成为了控制社会行为的工具。

也就是说,当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被利益左右,教师的道德责任被侵蚀,礼仪就成为了虚假的象征。于是,社会不得不出台严厉的规定,禁止教师收取礼物,以维护教育的公正性。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如何在尊重教师的同时,维护教育的公平性和纯洁性。

 
五、结语:回归教育本质,重塑教师角色

通过对教育思想的回顾、对张桂梅老师事迹的分析,以及对教师节收礼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一理念与现代教育的本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种理念不仅忽视了教育的普遍性和平等性,还可能导致教师角色的扭曲。

那么,作为现代教师,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理想呢?

我认为现代教师的理想是: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提升自己。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少数精英,而是帮助每一个学生释放潜能,改善生活,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想法的人,并能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在这个教师节,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和教师的角色。教育不是选择,而是给予;不是排斥,而是包容;不是限制,而是释放潜能。
我相信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实践这种包容、平等的教育理念,才能为每一个学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进而,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不应仅仅体现在物质上,而应在于对教育价值和精神的认同,将教师节回归到它的本质——尊师始于重道,崇尚平凡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铺平道路。

真正的教育,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是让每一个普通的孩子都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主角,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育理想。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公众号:"容我说"

容我说
准备好了吗?和真实的自我相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