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 佛教服饰中国化的演变 (一)

旅行   2024-09-14 04:00   山东  

 




佛法传入中国近两千年,但是在汉族、藏族、傣族等民族间存在着不同的佛教系统,传流时间也有先后。因此各族的僧侣服装各不相同。特别是在汉族中由于地区大广。南与热带接壤,北与寒带相邻,而且流传时间也最久,以致汉族僧侣的服装在各时代中变迁很大,在形色上也最复杂,与印度原始的僧侣服制差别很大。



01

僧帽

僧人都是光头,一般不戴帽。但在冬季或部分老年僧人,也有不少戴帽的。僧帽主要是紧随头型的便帽和上大下小的平顶帽,冬季的老年僧人多戴披风帽,俗称“观音兜”。济公和尚所戴那种前后起翘状如元宝的“芙蓉帽”,现在很少有人戴了;另有毗卢帽、天冠、宝冠等。


毗卢帽,是放焰口时主座和尚所戴的一种绣有毗卢舍那佛(法身佛)的帽子,也称莲花帽、莲花法师帽等。


注释:

1.放焰口:佛教仪式,为一种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施食饿鬼之法事。



02

僧服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僧人服装借鉴了中国古代传统服装的制作工艺,并结合出家人自身的特点,制成了既符合佛教要求,又适应中国气候条件的丛林僧人服装。这些丛林僧服主要包括海青、长衫、罗汉褂、短衫裤、僧鞋及僧袜等。


在各种法会时主要以海青主外加搭衣,搭衣分为三衣、五衣、七衣、九衣、祖衣、千佛衣、千花衣、千寿衣,依各种不同场合与受戒情况而定,各搭衣颜色各有不同也特定在某些场合所穿。僧服穿法与在家人穿法没有不通,只有搭衣和海青的颜色以及搭衣戒条上有区别。



僧衣的颜色:佛教的僧衣,特别是三衣,在使用颜色方面有两项主要规定:

一、不许用上色或纯色,如纯青、黄、赤、白、黑和黄蓝、郁金、落沙、青黛等颜色;

二、在衣服上,尤其在新制的衣服上,必须点上一块别的颜色,称为“坏色”。


真正的坏色衣,是佛陀教导弟子们用树皮煮汁,或用污泥渍污;且在新衣之上,必定另外加旧衣的“贴净”,就是用旧衣的旧布,在新衣上加贴一块,以示坏“式”。还有一种坏色的方法,叫做“点净”,就是在新衣的任一已染的颜色之上,另外用其他颜色将纯一染色的新衣,点上一块色渍。戒律中规定,比丘的衣服,允许有青、黑、木兰(近似熟桑椹色或咖啡色)的三种颜色,仍非旧色,必须以本色之外的两种颜色点净之后,方始算是坏色,如果是青色衣,须以黑与木兰色点净;如果是木兰色衣,须以青与黑点净。


坏色在梵文中,音译为“袈裟”,译成“不正、坏、浊、染、杂”等等,所以凡是不正的、染坏的、都可以称为袈裟。袈裟本意是一种草,引申为由这种草取汁染色而成的“赤褐色”,再进一步才引申出“不正色”。佛陀规定弟子们应该穿坏色衣,不得穿正色或者显色衣,所以僧衣名为“袈裟”。其实袈裟不但可以称呼僧衣,也可以称呼其他东西,如食物的五味道之外的杂味或坏味,便可称为“袈裟”。可见,袈裟一词,不光是佛教的僧衣所专用。


后来,不同部派便开始穿不同颜色的衣服,如《舍利弗问经》说,萨婆多部着皂色衣,摩诃僧袛僧着黄色衣,弥沙赛部着青色衣,昙无德部着赤衣,迦叶维部着木兰衣。这是通过三衣的颜色不同,来表示自己的宗派。虽然五部的衣着不同,但原来的赤褐色袈裟在五部中通用。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仅作公益分享。

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络,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青岛大珠山石门寺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鲁(2022)0000140  


点个“ 在看 支持一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日行一善

青岛大珠山石门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