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有共情!

文摘   2024-11-25 11:00   河南  

一点心理学

为提高我省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实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思政”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豫教思语开设“一点心理学”栏目,内容由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制作。


这是一个由专职心理学教师讲授的栏目

这是一个让学生与心理老师心灵交流的通道

这是一个能让学生学习一点心理学的窗口

这里有人人都看得懂的心理学语言

本栏目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社会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对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出建议


小杰

最近我朋友跟我倒苦水,我听着听着就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就像那些事儿是自己碰到的一样,整个人都不好了。

你这成了“情绪垃圾桶”了。

室友小强

小杰

真是的,不光是朋友的事儿,就连刷到一些揪心的视频,我看了也是半天缓不过来。

小杰,你这共情能力太强了,虽然说明你很善良、敏感,但经常这样,想想都很消耗你的精力。

学霸小雅



你有过这些感受吗——


当朋友向你倾诉时,你会感同身受,在对方已经走出负面情绪后,你却仍然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刷短视频或者浏览文章时,很容易因为他人的遭遇感到难过流泪,仿佛这些苦难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上……


总是试图让身边的人开心,为此牺牲自己的快乐,难以拒绝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时常陷入这样的情绪中,可能意味着你正在经历共情疲劳



共情疲劳就是当我们长时间、高强度地关心理解他人的痛苦和问题时,自己内心的情感资源被大量消耗,导致身心疲惫、无力,甚至对他人产生疏离感的现象。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融入的关键时期,共情能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但过度地共情,可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绪能量,甚至让自己被负面情绪笼罩,影响自身心理状态,导致共情疲劳。当下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情绪化的内容,这无疑是一场情绪的“盛宴”,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丰富性,但也可能大量消耗我们的共情资源,成为情绪的“漩涡”。


陷入共情疲劳的原因


1.过度使用共情能力

大学生生活课题快速增加,学习任务、实践活动、人际关系等都带来不小压力,如果再过度使用共情能力,频繁地对周围人进行情感支持,提供情绪价值,很容易让“情感账户”透支。

2.人际边界不清晰

面对别人的诉求,有些同学很难在“帮助他人”和“保持自我”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自觉地承担起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责任,别人频繁越界挤压自己的情感空间,最终引发共情疲劳。

3.缺乏自我关怀

快节奏的生活就像一台不断加速的跑步机,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独立时间和空间,进行必要的休息和充电。过度共情会忽视自己的情绪需要,较少进行自我关怀,长期以往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4.过度在意他人期望

关爱他人是一种优秀品质,但关爱他人不等于忽略自己。当我们过度在意他人期望,就容易用别人的期望来标定自己,面对他人的痛苦,自己不能提供帮助可能会感到内疚和自责,对他人的关爱反而成了一种“情感包袱”。


如何给心灵解绑


1

设定人际边界


明晰自己和别人的边界,帮助他人时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给自己的情绪设个“缓冲区”。比如,当看到他们的痛苦经历时,可以提醒自己:“我是观察者,不是参与者。”


2

做好情绪管理


通过情绪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轨迹,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当发现自己过度共情陷入疲劳时,及时停止共情。练习一些情绪调节方法,比如改变认知、正念冥想等,当发现自己情绪不佳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3

寻求人际支持


找到一两个可以倾诉的朋友或家人,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必要时,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边总有人愿意倾听。


4

注重自我关怀


提醒自己“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平衡好工作和休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与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充盈自己的内心和生活,让幸福的自己产生更大的能量。



共情疲劳不是软弱

更不是自私

而是提醒我们

善良的心需要适时地休息和充电

别让美好的共情成为负担

让我们一起在成长的路上

变得既温柔又坚韧吧

每个人的心灵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包括你自己



本期专栏

作者

周社刚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周社刚工作室主持人、河南师范大学学工部副部长


工作室

简介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周社刚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周社刚工作室主要围绕“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服务最有效”这一关键问题,围绕循证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发、执行和推广,通过个体咨询案例督导、团体咨询项目开发、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心理服务实证研究等形式,着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循证理念和专业思维,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科学发展。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豫教思语


统筹 杨晓谜 刘   棒
审核 黄发强 赵浩男 孙诗文
编辑 戴艳艳 赵丽平
封面制作 戴艳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点心理学↓↓

豫教思语
传递思政资讯,服务河南师生: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把有高度的事情讲得有温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