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为提高我省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实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思政”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豫教思语开设“一点心理学”栏目,内容由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制作。
这是一个由专职心理学教师讲授的栏目
这是一个让学生与心理老师心灵交流的通道
这是一个能让学生学习一点心理学的窗口
这里有人人都看得懂的心理学语言
本栏目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社会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对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出建议
“现实中畏首畏尾
网络上万夫莫敌”
“熟人面前疯狂发癫烟嗓音
陌生人搭讪一整个自闭社交音”
“想社交了就当一段‘e人’
不想社交就随时随地大小‘i’”
▲图源:Lydia Ellen
日常社交在“社牛”和“社恐”之间反复横跳
如果你也是这样社交
那你可能是“社交牛杂”一枚
“社交牛杂”=+
“社交牛杂”(以下简称“社杂”)听上去像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牛杂粉,事实上这个有些戏谑的热梗是“社牛”和“社恐”的混合,指在人际交往时同时具有肆无忌惮与人互动和脱离人群逃避社交两种状态,在熟人朋友面前疯疯癫癫、像不懂事的小孩,在老师长辈面前唯唯诺诺、扮演谨慎的成年人。
▲图源:Sayu .go
从心理学视角看,“社杂”比较贴近“印象管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呈现“社牛”或“社恐”状态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达到按需社交目的。我们总想有没有一种状态能不孤独但又保证边界感,这就导致一些社交别扭。其实我们渴望与人的联结,只是想“更舒适的社交”。
“社杂”背后
社交没有参考答案,各类标签是建立安全感的潜台词,目的是强调边界,找到“自己人”。“社杂”标签可能是一类人给自己多样的社交行为找到行为正当化的盾牌。
自我意识强大
现代人把“自我”放在很高的位置,在自我认知方面更关注个体身心特点,能对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提升成长。在自我评价方面更注重内心感受和自我实现,在自我体验方面更强调情感需求满足,追求个性与独特性。
人的社会属性使然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依恋理论指出人是社会性动物,有情感支持需求、社交互动需求和归属感需求。遇到困难时渴望获得情感支持,体验到快乐时也想与人分享。我们天生有交流的欲望,在对话中获得认同感,同时,在群体中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被认可的。
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选择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指出“现代世界是停在表面的世界”,保持“外部性”关系,留下“表面印象”就好。“社杂”之徒进入“社牛”状态时可以一定程度掌控社交局面,避免处于被动或尴尬境地。筑起“心理防线”,穿上“心理铠甲”,也让身边人感到轻松,促进社交融合。“社恐”状态时可能因社交情境产生焦虑情绪,从而主动回避,也可以避免自己的沉默和不自在影响他人社交体验。
社交自如小tips
大家一边强调边界感,一边又渴望深度联结,似乎很难找到舒适的社交形式,何不轻松做自己,按需社交呢?
▲图源:suuuuu 、Sayu .go
1.接纳不同社交状态
兼具不同社交状态是正常现象,我们要接纳这种看似矛盾,实则每个人在不同情境和情绪下都可能会有不同社交反应。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在不同社交场景中的情绪和行为,分析什么情境“社牛”,什么情境会有点“社恐”,自我分析后更好理解自己,减少自我否定。
2.灵活运用社交策略
“社杂”人群有能力根据不同社交场景和对象调整社交策略。想“社牛”时可以发挥个人优势,主动引导社交氛围,让社交活动更加融洽。而当我们不想社交时,也不要强迫自己被动活泼,可以采用温和的方式,如倾听、微笑或简短回应来参与社交,让自己放松下来。
3.建立社交支持网络
“社杂”人群可以主动建立包含亲友和心理咨询师的稳定社交支持网络来平衡不同状态。“社恐”时,亲友的鼓励和支持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恐惧;“社牛”时,她们提醒我们避免可能的社交问题。同时,也可以参加文娱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社交技能成长小组等,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使社交更轻松自在。
同学们
不管我们处于怎样的社交状态
坦然收放自如的按需外向
保持联结但不妥协的自我
相信自己一定能获得精准陪伴
因为期待和空间总在未知的未来
本期专栏
作者
尹亚文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永鑫工作室成员、河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教师
工作室
简介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永鑫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永鑫工作室由我省知名心理专家、河南大学教授李永鑫担任主持人,核心成员由心理学教授、注册心理督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精神科医生组成。工作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河南省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构建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为主线,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新方法为根本动力,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咨询辅导、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管理培训等内容为一体,坚持“对内凝聚、带动团队、向外辐射、示范创新”,将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做到知行合一、实现共建共享。工作室紧紧围绕“筑牢安全防火墙”这一核心问题,推进全方位心理育人格局。一是强化个体咨询、案例研讨与个案督导,提升心理问题处置能力。二是强化科学实证研究,以科研促进心理咨询理论技术。三是强化活动创新,包括讲座、培训、工作坊等形式,提升心理教育实效。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一点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