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督导后的一些闲言碎语,也不过是老生常谈。
有时候咨询师不能太相信或者只相信来访者表面传达的东西。来访者看起来是因为咨询师没有办法给自己更好的东西,感觉到咨询进展慢离开的,但是有可能恰恰相反——是因为咨询师太急于给东西让来访者改变了。为什么是这样呢?
来访者表达的想要快速改变是言语化的偏认知的一极,这一极ta看到了自己目前反应系统无效的一面同时还没有建立新的方式,情绪上可能有挫败、焦急,渴望改变;不那么外显的一极是待在原来的不够好但熟悉的安全基地,在这一极是一般安全感甚至生死存亡一极,常常不直接表现在咨询中。如果咨询进程太快,来访者的系统会发生剧烈晃动,来访者会本能地逃避。这时候场张力是高的,不稳的,来访者没有办法平稳着陆,当然溜之大吉。当然话不能说绝对,满足来访某些期待是必要的,朝着一个目标工作无可厚非,积极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必须的。甚至有时候咨询不能探索,而要分轻重缓急先保命先解决危机。我在这里说的是长期工作,或者奔着深层改变去的。当咨询师被带着快速解决的时候没有放松而成长需要空白和放松,我自己经常发现我总体状态变了,放松了来访者对我呈现的内容也变了,可能会说起从没说过的事情或者一些更深的恐惧。在咨访关系中尤其是长期关系中,咨询师说的做的不算数,来访者得在关系里体验到才行。深层次的改变来访者需要在一个人身上学习,看到这个人,也就是咨询师身上真有这个东西,不是嘴上说有,来访者才能确认。比如来访者被一个现实焦虑的场影响,这个场是高期待的,来访者也会把这些带入和咨询师的互动,咨询师也被寄予高期待解决来访的问题,如果咨询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长远来讲一定会无效。当然这也取决于个人所信赖的工作方法,咨询目标越大步子得越小。如果咨询师朝着来访者的方向努力,来访者从体验上很难信任咨询师说的“你可以不满足别人的期待”,因为咨询师就在努力满足期待,来访者也很难信任咨询师与自己不一样,也很难信任咨询师接受不够好的自己。咨询师不是告诉来访者我们可以与别人的期待分离而是活出来,做出来,抻出来。咨询师当然会被场影响,很难在自己的位置上,如如不动是做不到的,不受来访者影响也不能疗愈,咨询师可以受到影响可以不稳,可以向来访者真实呈现,可以摇摇晃晃,只要不是完全和来访者认同。咨询师完全认同来访者的目标和期待的时候,场中没有用来平衡的力,咨询师的反应和来访者其实是一样的,大概率上在重复来访者的无效模式或者不合理期待,来访者无意识上无法信任ta能获得不同体验,其实来访者在来的时候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自己需要什么。场不够松弛来访者的各种体验无法着陆,更多的信息和纹路也就无法展开。
长期的咨询咨询师的着力点在自己身上,不是来访者身上,虽然不喜欢所谓“内功”的说法,但的确很多是在内部完成的,而不是外部。不是告诉来访者接受别人的失望,而是直接承接来访者的失望。听起来简单,实则一点也不容易,比如我作为咨询师的自恋,“要有用”“要做什么才有价值”的冲动一次次会影响这个过程,同时来访者和外部的要求也让咨询师很难“我行我素”。Ginni Francesetti说咨询师最重要的能力是培养无知和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