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注图形(figure)到关注背景 这点其他老师也讲过,我自己也写过我的理解,这次算是加深。随着社会的发展本来是坚实的支持我们浮现图形的背景本身不稳固了,就像站在不坚实地面所有活动都受到影响。这个背景包括共享的价值观,关于每个人的角色,包括生活的稳固的社区。建立一个坚实的背景很有必要,比如上次Gianni提到我们需要叙事。和当下的一个联系是,我想目前对于两性关系的困扰就是一个例子,从我自己的案例和受督的案例都可以观察到这种新一代女性和男性在关系中的困惑,乍看他们的困惑是具体的,比如情绪没有被看到发生矛盾,比如一个关系不能满足全部需要是不是要同时有好几个关系,生活支出到底怎么分配等。如果再仔细看下面是当今所有男性和女性面临的普遍性困惑,对于男性和女性如何相处没有新的可以依靠的叙事。传统的力量当然依然还存在着同时也被冲击着瓦解着,上一辈的角色范式不适合了,而新的价值观、新主义落实到具体的关系互动、具体的事件中边界在哪里又是模糊的。到底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我可以要求对方的,我的期待是合理的还是过分的,到底什么样才算平等,双方都很困惑。没有新的两性关或者价值观没有形成普遍共识,作为背景影响着每一个具体的关系,当然除此外还有家庭因素还有创伤的因素等等,而相比过去角色相对固定职责区分明确的时代,这种背景无疑也是造成困难的重要方面,没有基础叙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也意味着每对关系中的人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探索。比如在双方相处中希望平等,那么结婚的时候是不是要彩礼呢,这其中就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混杂。短时期也很难达成新的叙事,但是双方认识到这一个背景,承认我们都有恐惧、困惑、怀疑,或许让沟通具有一个共同背景也变得容易些。 不同的景观 景观(landscape)是与社会文化相关的,特定社会文化下浮现的景观,也就是人格的维度,而天气是具体的症状或者生活事件(格式塔中景观是背景,天气是图形),举例例子来说江南景观下的雨天和漠北草原的雨天是不一样的,对应于心理来说边缘的失业和自恋失业引起内心体验也是不一样的。Michela提到三种主要的景观(人格维度)分别是自恋(narcissistic)、边缘(borderline)、癔症(hysterical)。其中对每个维度都有一些简洁的主题描述,比如自恋是“持续被滋养的需要和持续被伤害的风险”,边缘是“当你离开时和我在一起,当我们在一起时远离我”,癔症是“陷于黑暗但绝望地抓着光明”。前两个可能比较好理解,第三个就容易困惑,一个是现在癔症这个诊断非常少见了,第二是描述不容易理解。Michela说癔症核心主题是希望被看见,那么黑暗中就是不被看见没有光,但是又希望被看见,这个黑暗比如来访者常常做不可能被看见的事情,比如过度付出,隐身在症状或者幻想后面但是希望被看到。当然关于诊断不一定有某种正确的方式,对我而言是对临床有帮助的,可以增进理解,比如以前可能以前精神病性的伴有边缘特点的来访者或许可以归为癔症维度,恰好老师督导的案例也是属于这一类,来访者也被诊断为“未分化型精神分裂”。 督导过程 督导过程和前面两位老师极其不同,我个人还挺喜欢这种有点硬核的方式的。Michela一开始问了几个澄清性的问题,然后聚焦于受督的困惑到底是什么,从受督的困惑直给出看法。关于不要过多跟随此类来访者身体和情绪表达很有启发,并且不过多涉入来访者的幻想的讨论。不过多进入幻想我最近很有体会,有的来访者会迷失在自己因为回避而设置的种种幻想中,后来来访者自己就找不到自己的路了,咨询师也会有一种脑子不清醒的感觉,所以要简单清晰地回到具体话题上,增强来访者的现实感而不是继续迷失在云雾缭绕的幻想。 不同社会文化的人格障碍 这个部分Michela一再强调是她所在的西方文化的观察结果,也许中国不适用,但是可以作为一种说明文化如何影响心理。她提到70、80年代心理治疗转向关系,一个原因是个人主义兴起个人的发展被强调之后,个体突然感觉到孤独,突然发现自己孤身一人感到恐慌,于是咨询也开始强调咨访关系,之前的一个阶段佛洛依德所处的时代是要求人适应社会的,然后出现了人本主义包括格式塔在内的重视个人的发展的阶段,而最近十年社会流动性增加在一个碎片化的流体性的社会,个体对于自己是谁得困惑与日俱增,所以新的问题是整合获得一个总体的我是谁的感觉。 前面几位老师也讲过,这次更清晰,对应着格式塔也经历了上次Jan所说的单人视角,双人视角和场理论的视角。 关于美学诊断 对这点的体悟又加深了一点,格式塔的美学诊断是一种使用感官去感知和使用遐想使用联想都不一样。前两天看了奥格登一篇文章,很有收获,然后也发新和格式塔的不同,他也有重视身体但是决然和格式塔不同,比如一个片段当他发现自己用手指去摸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他使用遐想得出自己想要一点人类的温度,继而推导出来访者身上的连接人性温暖的缺失,而从格式塔的角度咨询师会直接再次去摸自己,去感知这是什么感觉,然后一种顿悟式的理解会出现,而不是更多使用和知性相关的部分。当然这两者也不是决然分开的,官方地说无好坏,只是它适应于我这个人。有时候咨询师全然在场的时候是可以感应到来访者要说什么的,一字不落地,就像共享,不过这依赖很多条件,这样的时刻有,不常有,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记得在一个培训场合,培训师和一位咨询师工作卡住了,咨询师许久不说话,满场沉默,有一个时刻我感觉我的喉咙开始冒泡,有东西要出来,我想咨询师要说话了,果然ta开始讲话,当在场的时候,收集场中的信息,身体本身比我们意识知觉到的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