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5日,在中非合作论坛举办期间,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主办,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支持的“携手共促非洲能源转型”中非社会组织交流会在京成功召开。来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联合国青少年领航计划(UNYLDP)、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斯特拉斯莫尔能源研究中心(SERC)、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天恒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深圳市诚信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等中国和非洲的国际机构与社会组织、高校与研究机构、企业与媒体的40余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了会议,共同探讨中非能源合作的现状、挑战与机遇,探索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通力协作共促非洲能源转型的合作前景。会议由iGDP分析师奚溪主持。
01
嘉宾致辞
胡敏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主任兼联合创始人
胡敏女士回顾了iGDP成立十年来在气候治理、能源转型、非二温室气体减排、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工作,强调了“一带一路”绿色化进程中,社会组织在推动带路国家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作用。胡敏女士认为,非洲的能源转型涉及电力普惠性和发展现代化、工业化两个层面,这对社会组织提出了全方位的需求。
苗红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转型中心主任
苗红女士指出,非洲的能源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还要协调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她提到了非洲能源转型中的三个关键点,包括电力可及性、可再生电力并网和可再生能源使用场景多样化;同时呼吁中非各方加强合作和相互补充,因地制宜探索可行的应用模式,拓展资金来源,分享实践经验,促进共同发展。
02
主题发言
王诺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运营总监
王诺女士分享了团队在喀麦隆开展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的经验,包括项目前期的考量因素、实地调研收获、项目实施各环节的工作重点,并期望项目能从解决当地社区家庭照明、提高社区森林保护意识、加强女性参与度、提升当地相关技能水平、扩大项目覆盖范围等五个维度发挥影响力。
权常欣
天恒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项目主管
权常欣女士介绍了团队编写的中国企业在非“小而美”可再生能源案例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并就“小而美”的概念、“小而美”项目的经验与商业模式及其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发表见解。基于案例分析,权女士对企业开展“小而美”项目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明确目标和战略定位,二是因地制宜优化技术和创新,三是加强培训和能力建设,四是与多方合作延长产业链,五是加强监测和评估,六是强化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
卢玮静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副教授
卢玮静女士探讨了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系统性梳理了“走出去”的背景、模式和机构类型。她强调在国际合作中综合能力专业性的重要性。通过了解当地法规政策、文化习俗、社会关系奠定合作基础,回应当地切实需求,做到相互接纳、人心相通,实现技术衔接落地与系统性运行管理,才能更好的“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与此同时,也要讲好中国故事。
AnneW. Nganga
斯特拉斯莫尔能源研究中心(Strathmore Energy Research Centre, SERC)项目助理
Anne W. Nganga女士从非洲视角出发,分享了非洲社会组织在促进地方能源转型中的实践和经验。她介绍了团队当前关注的肯尼亚能源转型与发展重点,包括国家清洁烹饪转型战略,肯尼亚国家电力战略,2028年能源政策回顾,电力交通政策等。通过回顾SERC的项目实践,Nganga女士强调了连结公共部门、本土机构和国际合作伙伴对实现兼顾气候变化的发展愿景的重要性。
03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现场
有五位嘉宾参加了圆桌讨论环节,分别是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女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环境与气候议题专家姜灏先生、联合国青少年领航计划项目经理、全球青年领导力发展委员会主任Lionel Mbanda先生、斯特拉斯莫尔能源研究中心项目助理Anne W. Nganga女士、深圳市诚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李霞女士。与会嘉宾就社会组织如何促进非洲能源转型进行了深入探讨。
Anne W. Nganga女士分析了肯尼亚在当前能源转型政策实施方面面临的挑战,主要涉及政策实施监管不确定、资金不足、数据可获得性不足等。她还强调了在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组织间交流、从知识和政策落地方面实现相互借鉴学习的重要性。
李霞女士从实践角度分享了企业兼顾商业和社会价值所面临的挑战。她指出非洲在能源需求上巨大的缺口,以分布式离网储能解决电力可及性有非常大的市场规模和需求,整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她认为,社会组织和企业间的有效互动、互补和合作,有助于让投入成本实现更大价值。通过形成共同目标相互支撑,实现模式上的衔接闭环,协同促进标准和监督机制建立,双方在推动政策制定与完善、资金、模式互补方面合作潜力巨大。
彭澎女士分析了中国公司能源行业“出海”非洲的主要驱动力,指出目前出海类型主要分为制造业出海和能源基础发电类项目出海两类,在出海过程中商业环境稳定性、汇率稳定性和当地基础设施是企业关注重点。此外,她还介绍了行业协会在推动企业出海和政企合作中发挥的作用。
Lionel Mbanda先生认为,非洲拥有巨大的电力市场需求,可以通过自贸区、“一带一路”倡议平台与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开展合作。他指出,不同非洲国家资源禀赋与情况不同,因此有着各自的发展路径。对非洲国家来说,向中国学习,开发自身真实的价值链尤为重要。Mbanda先生还强调了青年人的交流合作、参与推动政策框架制定与实施的重要性,并表示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姜灏先生以三句话总结中非合作的潜力:一是非洲有需求,二是中国有条件,三是中国有意愿去帮助非洲。在当前的中非能源合作中,需要注意非洲和中国之间有较大技术鸿沟,要了解当地的条件差异和真正需求;二是信息交流不畅,社会组织、企业与政府间难以相互对接;三是项目执行后的维护和闭环设计有待加强;四是人才不足。对此,他强调了组织间交流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社会组织在实践中敢于创新、勇于尝试的期待。
04
问答环节
会议的主题发言和圆桌讨论吸引了观众踊跃的互动和提问。针对中非社会组织的合作机遇,与会非洲代表提及在电力投资和可再生能源组件本地制造能力等方面,社会组织可以发挥的桥梁作用。
Q
“出海”时如何加强与社区互动,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负面影响?
A
姜灏先生提醒,当前中国出海模式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商品贸易模式转变为包括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产品维护和生产制造在内的全方位出海,从而促进当地工业化。这对出海非洲的企业来说提出新挑战。
李霞女士指出,社会组织和企业要更好融入当地社区,应更多进到社会责任、解决对方的实际问题。通过促进当地工业化进程,实现与当地的共生共荣。
Mbanda先生补充,中国企业在出海时应根据不同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调整商业模式。
Nganga女士表示,以肯尼亚为例,当地有机构主要负责审查能源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研究协助政府确保在制定政策时对其环境影响有充分认识,希望能进一步推动相关立法,也为投资者提供参考。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一个国家的政策也非常重要。
04
总结环节
胡敏女士在总结发言时表示,能源问题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议题,而非洲54个国家有不同的问题和环境,值得未来进一步细分讨论。其中能源服务,即如何使用能源满足需求是值得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方面思考的问题。对于社会组织来说,扩大自身“朋友圈”,实现群体协助;扩展社会组织的角色功能,促进信息交流和推动创新尝试;扩充多元化资源,保证专业性才能发挥自身作用。
随着中非合作的不断深化,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本次交流会通过对在非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实践案例分享、非洲能源转型中机遇与挑战的分析和讨论,切实呼吁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通力合作,共绘非洲可持续发展美好蓝图。
-END-
文字/李斯吟 审核/汪燕辉 排版/包林洁
往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