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思汇·精彩回顾 | “欧盟对华电动车反补贴调查下的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建设”研讨会

学术   2024-09-12 20:27   北京  

2024年7月6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共同举办了“欧盟对华电动车反补贴调查下的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建设”研讨会。会议邀请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澎湃新闻、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院、上海社科院、南京工业大学、龙洲经讯研究所、亚太运输资产保护协会(TAPA)等机构的环境科学、气候治理、产业经济、国际关系、新能源汽车行业等领域专家对欧盟关税政策及其影响进行深度剖析,探讨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发展趋势。会议得到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世博管理局的大力支持。

01

主题发言


本场会议主持人、澎湃新闻首席记者刘栋在开场语中指出,当前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以及国际社会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迫切需求,凸显了电动汽车在减少交通领域碳排放中的重要作用。中欧双方在气候领域合作紧密,是全球双边绿色合作的典范。然而,欧盟委员会自去年10月起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并于今年6月发布征收临时反补贴税的预披露信息,给中欧气候合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本研讨会邀请了气候变化、国际关系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专家,深入探讨欧盟关税政策及其影响,以及中欧气候合作的发展趋势。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指出,碳资源的“稀缺性”推动了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尽管各国采取措施,温室气体排放仍在上升。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但欧美国家对中国快速崛起感到焦虑,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这可能会延迟全球绿色技术的部署。柴主任呼吁平衡气候效益与产业利益,探讨应对供应链安全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原世界气象组织减灾司司长,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汤绪指出,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次、强度和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风险报告》将极端天气列为未来两年的第二大风险和未来十年的首要风险。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分析表明,极端天气事件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严重的生命损失和发达国家严重的财产损失。IPCC报告预估,到2100年极端高温高湿环境胁迫下全球敏感人口分布将显著增加。采取紧急行动减缓气候变化的窗口期越来越窄,如不立即深度减排,实现温控目标1.5度将毫无可能。面对极端气候新常态,应尽快进入气候韧性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绿色能源发展,处理好绿色能源与全球贸易平衡关系。

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院(ERIA)研究员,深圳技术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李谚斐指出,特朗普可能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将影响国际气候政策走向,可能促使中欧在绿色交通领域加深合作。他认为氢能与电动车技术应该互补而非竞争,中国在氢能政策和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而欧洲则侧重于乘用车和交通领域的氢能应用。他建议中欧可以利用各自优势深化合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以推动电氢互补的交通系统,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合作,特别是在新兴市场的品牌建设和技术输出方面。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动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郑颖探讨了欧盟为何将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作为首要加强竞争力的产业,并从交通碳排放控制、能源转型和社会福利等角度,分析了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欧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欧洲能源系统安全和能源成本的影响。她还分析了中欧在动力电池发展政策上的差异和共同点,包括政策类型、政策目标、实施方式的异同,她认为中欧对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持已经从消费端支持,转向对充电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等方向的支持,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未来中欧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包括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合规要求。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科学系教授李光明总结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挑战,强调了从环境和技术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在解决传统燃油车尾气排放和环境风险方面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大量支持和政策引导,包括补贴政策和技术创新支持,这些都推动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他也指出了新能源汽车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复杂性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电池的回收和再利用问题。他还提到了国际间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技术合作的讨论,尤其是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合作和技术交流。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董事莫争春分享了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详细内容,特别是涉及欧盟委员会的调查程序、调查结果及其影响。他分析该调查的法律依据(特别是WTO规则)、调查的实施细节(如ex officio调查的特殊性)、调查的结果及其对欧洲市场和中国企业的影响。此外,他介绍了欧盟的其他贸易保护措施,以及地缘政治背景下中欧关系的变化和挑战,深入分析了具体的法律条款和调查过程,展示了欧盟和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竞争中的复杂互动和战略

02

圆桌讨论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就中国电动汽车对欧出口、美欧再工业化发展、中国电动车汽车补贴政策、欧盟反补贴调查合法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供应链、欧盟气候变化政策动向、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话题开展了热烈讨论,并回答了在场观众的相关问题。


龙洲经讯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咬丽蔷认为,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日益加强,工业的衰退趋势显著,欧美再工业化的可能性极低


南京工业大学碳中和法律与政策国际研究院讲师庆丽强调了补贴政策从政策向法律的转化的重要性,建议通过法律规范化补贴的程序、形式和标准,以应对欧盟的反补贴调查,确保我国在国际上有合法的发言权和合理的防御立场


汤绪教授指出,欧盟在气候治理方面具有积极态度,但也面临了安全冲突、保护主义等现实困境,建议通过政府间机制、制定战略规划和实施合作项目来促进中欧在气候治理领域的合作

02

会议总结

于宏源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所长

于宏源所长指出,尽管面对欧盟保护主义上升趋势,但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下,中欧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相互交织与依存的状态仍会不断发展,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建设的长期趋势始终向好。欧盟和中国先后提出碳中和目标,体现了双方契合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方向,即均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的绿色复苏道路。面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态势,中国与欧盟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绿色投资、市场结构、产业互补、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存在日益提升的互利共赢性,并为中欧在绿色交通等清洁能源领域贸易往来开辟更多空间。

“Climate Catalyst Chats·好思汇”系列分享会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主办,自2014年持续至今,已开展近三十场活动。每期活动聚焦一个气候变化领域的热点问题,邀请跨领域、跨区域的专家围绕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旨在搭建一个服务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研究机构、专家智库、政策制定者、媒体和公众的交流平台,以促进全球绿色、公正、可持续转型。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nstitute for Global Decarbonization Progress, iGDP),2014年成立于北京,是专注绿色低碳发展的公益性国际化智库。iGDP自成立以来,根植我国绿色低碳实践,面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服务决策者、实践者、投资者, 通过跨学科、系统性、实证性的研究,推动能源和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与多方合作推动绿色低碳议题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沟通,提供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思考的解决方案及公共知识产品,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END-

文字/李铭泽 于宏源   

审核/陈思敏 汪燕辉   

排版/包林洁


好思汇·精彩回顾 | 全球三倍目标下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展望(三)

好思汇 · 会议精华|刘华:全球限塑令即将到来,我们需要如何应对?

好思汇·会议精华 | 郑平:既要塑战速决,也须正视塑料问题的复杂性

好思汇·精彩回顾 | 基加利修正案履约新阶段与制冷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对话2049
iGDP是专注绿色低碳发展的公益性国际化智库。根植我国绿色低碳实践,面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通过跨学科、系统性、实证性研究,推动能源和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科学化的精细化,推动绿色低碳议题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沟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