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主办的“农业减排与自愿碳市场”线上讨论会圆满结束。此次会议邀请了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副研究员王斌、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执行主任左智和全球气候变化智库阿德尔菲咨询公司高级经理陈志斌发言,并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高级项目总监/高级分析师陈美安担任主持人,会议最后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董事莫争春博士进行总结发言。
农业既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巨大的碳汇系统。全球多个国家已将农业纳入碳市场,作为促进农业减排的重要策略,以期改善土地管理模式,提升生产力,减少农业生产的碳排放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此次讨论会也是iGDP联合多家伙伴机构发起的“中国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实践者联盟(GAAP)”开展的第三次活动,旨在回应农业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之一的全球挑战。在中国《甲烷减排行动方案》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方案》的政策背景下,本次会议探索了农业减排与自愿碳市场结合的可能性,特别是如何通过碳市场的经济激励来推动农业减排,并确保粮食安全。
会议合影
01
专家观点集锦
会议邀请了农业与碳市场领域的三位专家,分别从政策研究、技术推广和市场应用角度进行了精彩分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斌
王斌分析了气候变化、双碳目标与农业减排固碳之间的关系。他强调,农业既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者,尤其是稻田甲烷、农田氧化亚氮和反刍动物肠道发酵的甲烷排放,是中国农业领域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
王斌还分享了国家近年来在减排固碳方面的重要政策措施,如节水灌溉、绿色肥料推广、粪污管理等技术。他提到,农业减排固碳必须保障粮食安全,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同时面临技术挑战和成本问题。在农业碳市场方面,目前还面临监测成本高、方法学不完善、交易市场活跃不足等挑战,他建议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标准制定。
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执行主任左智
水稻低碳栽培实践与反思
左智分享了云南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探索,介绍了低碳水稻栽培的技术实践,包括节水灌溉和秸秆还田等创新方法。他提到,云南复杂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干旱和降水不均问题为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难题。为提升水稻的生产效益,左智和团队通过各种创新方法,如林果套作、沟灌技术等,优化水资源管理和施肥工作,并推广抗旱品种。
左智建议,农业技术推广应与气候变化适应相结合,重点提升小农户的气候韧性与生计。他主张技术应实用且成本可负担,建议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他还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呼吁通过社区、农业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网络,共同提升农业系统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全球气候变化智库高级经理陈志斌
碳市场中的抵消机制
陈志斌从国际视角解读了碳市场的抵消机制,并重点分析了各国碳市场如何通过抵消机制推动农业减排。他指出,虽然农业难以直接纳入强制碳市场,但自愿减排市场可以为农户提供额外的经济激励。
他提到,自愿减排市场中的减排信用是基于额外减排量计算得出的,即只有在超过基准排放量的情况下,才会被认可为减排信用。这一机制为农民提供了经济激励,鼓励他们采用更低碳的种植方式。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购买农业减排信用的方式,降低自身履约成本。
陈志斌也提到抵消机制面临的挑战,例如减排的额外性和环境完整性等问题,亟需各个标准在实施中进行有效监管与管理。
02
圆桌讨论与互动
Q
陈美安: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增收的前提下,农业如何进行减排固碳工作?
A
王斌: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的探索,可以实现农业减排与增收的双赢。比如,采用新型肥料和改进饲料配方,在提高产量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以及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体系(CCER)和地方碳普惠的探索,以市场机制支持农业减排、高产和增收。此外,提升公众对减排固碳认知也会助力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绿色低碳氛围。
Q
陈美安:当前自愿碳市场面临许多挑战,包括高昂的监测成本、核算的不确定性、方法学的不完善以及分散的农户经营方式等,您认为有什么应对方法?
A
王斌:我认为可以建立更标准化监测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强化农户组织、提供政策支持与激励、提升公众参与意识,并建立可靠的评估机制,以降低参与成本,提高市场的可信度,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Q
陈美安:在低碳技术推广中,哪些具体的经济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农户参与度?
A
左智:农户对碳市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在低碳技术的推广过程中需要考虑农户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小农户的参与。
政府补贴、税收减免和低息贷款可以降低初期投资成本,帮助农户克服资金障碍。此外,针对不同规模的农户,合作社和联合体等经营主体能够提供更好的资源整合和技术支持,从而促进低碳技术的广泛采用。
Q
陈美安:在国内外碳市场中,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来形成高质量的碳信用?
A
陈志斌:当前,中国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完善确保提供高质量的减排量。国际市场的一些问题如项目分割和审核严格度,提醒我们关注项目的真实减排量和可持续性。
我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国家数据库、运用遥感监测等方式降低监测成本来支持项目开发。提升市场需求,增强减排信用的经济价值也是关键。只有碳价足够高,才能鼓励更多的减排活动,同时确保农户获得应有的收益。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董事莫争春博士在会后总结中提到,三位分享嘉宾从农业减排和碳汇交易的不同环节提供了有价值的观点,并形成共识,使得此次交流更加有意义。碳汇交易不是减排的唯一手段,粮食安全与碳减排之间需要找到有效的平衡点,并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市场机制,例如如何实现碳汇的规模化、标准化,以及如何提高地方适应性等。
他提到,未来应推动更多讨论与合作,发挥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市场激励的协同作用,让农业在低碳转型进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END-
文字/陈思敏 审核/吕雅宁 汪燕辉 排版/包林洁
往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