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秦叔逵教授、李进教授、梁寒教授等多位消化肿瘤专家联袂给您拜年啦!

健康   2025-01-29 18:00   河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年度盘点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编者按

金龙摆尾逍遥去,灵蛇昂首迎春来。在这辞旧迎新的喜庆时刻,我们带着满满的喜悦和期待,迎接充满希望的2025年。值此佳节,《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特别邀请消化肿瘤领域的多位专家,用最真挚的祝福为屏幕前的读者们送上一份特别的“新年贺礼”。快来一起欣赏专家们的拜年视频,希望这份节日的喜悦和祝福能陪伴您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年!


此外,新春之际,我们也为您特别奉上2024年备受关注、收获高阅读量的Top 10文章,共同见证这一年的成长与突破。

(点击标题或图片即可查看全文)



迎新春 贺新年

01

2年OS率达91.7%,个体化新抗原DC疫苗在ESC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治疗潜力丨AACR 2024

2年OS率达91.7%,个体化新抗原DC疫苗在ESC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治疗潜力丨AACR 2024


在2024年第115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丁振宇教授、杨莉教授、许恒教授研究团队首次报告了一项原创性临床研究:个体化新抗原树突状细胞(DC)疫苗在食管鳞癌(ESCC)术后辅助治疗中的探索性临床研究。研究表明,新抗原DC疫苗在ESCC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确切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激活特异性免疫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这一成果为ESCC的术后辅助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也为肿瘤免疫新辅助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方向。



02

武汉协和医院张涛/陶凯雄教授团队Union系列研究亮相2024 ASCO

武汉协和医院张涛/陶凯雄教授团队Union系列研究亮相2024 ASCO


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武汉协和医院张涛/陶凯雄教授团队的Union系列研究展示了消化系统肿瘤治疗的多项创新成果。研究聚焦于局部晚期直肠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的优化治疗模式,通过短程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及化疗等方案,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获益和治疗反应。此外,团队还利用循环肿瘤DNA(ctDNA)动态监测技术探索辅助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03

王锡山教授:结直肠癌防诊治策略——战略思考与误区

王锡山教授:结直肠癌防诊治策略——战略思考与误区


在2024年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上,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对结直肠癌的防诊治策略进行了战略思考。王教授指出,我国结直肠癌防控需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加强,通过早期干预进行全面防控。在诊断方面,他提出规范诊断路径的重要性,强调影像组学固然重要,但无法取代病理学。在治疗上,他强调构建以手术为主,结合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内科治疗的综合策略。此外,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虽已取得突破,但受众有限,未来仍需更多探索。



04

ASCO 2024丨斩获7项口头报告!沈琳教授全面精准战略布局,引领消化肿瘤治疗新篇章

ASCO 2024丨斩获7项口头报告!沈琳教授全面精准战略布局,引领消化肿瘤治疗新篇章


在2024年ASCO年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凭借7项口头报告成果在大会现场发出中国强音。这些研究涵盖胃癌和结直肠癌的细胞治疗、免疫治疗失败后的应对方案以及新药疗效探索等多个方向。未来,沈琳教授团队将持续聚焦于免疫耐药后的治疗策略,特别是ADC类靶向药物的应用,以及罕见病如胃肠间质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突破性研究。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中国在消化肿瘤领域的强大实力,也为全球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05

BMJ重磅综述丨食管癌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BMJ重磅综述丨食管癌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食管癌分为食管腺癌(EAC)和ESCC,二者病因、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机制各异。ESCC与酒精、烟草相关,高发于南美、东非等地;EAC则与肥胖、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发病率在欧美显著上升。早期诊断方面,细胞海绵技术、胶囊内镜等新型检测技术不断发展。治疗上,早期食管癌可通过内镜手术或微创手术治疗,晚期则以全身治疗和症状控制为主,免疫疗法和靶向治疗在近年来突破显著。整体而言,食管癌的诊断与治疗正向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06

CCHIO 2024丨赵海涛教授:靶免治疗时代,治疗有效的肝癌患者行姑息手术是否能带来生存获益?

CCHIO 2024丨赵海涛教授:靶免治疗时代,治疗有效的肝癌患者行姑息手术是否能带来生存获益?


在2024年CCHIO年会上,北京协和医院赵海涛教授指出,随着靶免治疗的进展,肝癌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显著提升,部分患者在治疗瓶颈期接受减瘤手术有望延长生存期。他认为,姑息治疗的定义应从传统“临终关怀”转变为“减瘤手术”,以更积极地延长患者生存并追求治愈。此外,赵教授团队还提出了免疫治疗3.0理念,即以PD-1/PD-L1抑制剂为基础的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的立体综合治疗模式,以提升患者的整体ORR。



07

“实践出真知,创新促发展”—苗毅院长畅谈胰腺外科新技术丨山东省肝胆胰外科学术大会

“实践出真知,创新促发展”—苗毅院长畅谈胰腺外科新技术 | 山东省肝胆胰外科学术大会


在2024年12月的山东省第九届肝胆胰外科学术大会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苗毅教授分享了胰腺外科新技术的最新进展。苗教授强调,胰腺外科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还需具备沟通、决策和情绪等非技术技能。他详细介绍了首创的胰腺外科技术,如胰头肿块组织芯活检和动脉鞘剥除等,这些技术极具临床价值且已逐渐被国内外同道关注。此外,苗教授还指出,预防胰腺癌需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应重视早期筛查,定期体检和监测肿瘤标志物。



08

沈琳:那些逝去的患者与医生的心痕

沈琳:那些逝去的患者与医生的心痕


本文节选自《在人间:肿瘤科女医生亲历记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她与患者共同走过的艰难岁月。文章回忆了多名肿瘤患者的故事,他们在与疾病抗争中经历了复发、转移,最终离世。沈琳教授作为主管医生,深受患者和家属的依赖,但也因无力挽回生命而感到痛苦。“这种事件会不断吞噬你,生命是很脆弱的,每一位我们救治的患者死去后,他们就像是变成一道又一道刻在我们身上的伤痕,这些痕迹不会消失,然后成就了现在的我。


09

刘宝瑞教授:以整合为抓手,聚焦精准诊疗,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治疗新模式

刘宝瑞教授:以整合为抓手,聚焦精准诊疗,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治疗新模式


在2024年4月20日的中国抗癌协会(CACA)整合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论坛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宝瑞教授分享了对肿瘤精准诊疗的见解。刘宝瑞教授强调,整合是肿瘤治疗的关键,通过汇聚基础医学、转化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多领域专家,实现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为患者提供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及化疗药物的合理组合成为研究的热点,未来还需持续挖掘临床可及技术的深层潜力,以实现更为科学的组合。



10

大会主席专访丨步召德教授:聚焦热点和难点,结直肠肿瘤外科开启技术创新与患者个体化精准诊疗新篇章丨中国医促会结直肠病学分会年会

大会主席专访丨步召德教授:聚焦热点和难点,结直肠肿瘤外科开启技术创新与患者个体化精准诊疗新篇章丨中国医促会结直肠病学分会年会


2024年9月6日至7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病学分会年会在青岛举办。会议聚焦结直肠癌的筛查、诊断、微创手术、新辅助治疗、肝转移诊疗、精准医学等热点话题,还特别增加了青年医师手术视频展映环节。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步召德教授强调,结直肠癌精准医学虽尚未达到个体化诊疗目标,但已取得巨大进展。未来,结直肠肿瘤外科将持续发展微创技术、保功能手术、转化治疗、术后康复优化及精准医学应用,为患者提供更高效、安全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024年度盘点系列内容尚未完结,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声 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ioncology
《肿瘤瞭望》于2014年初创刊,由著名肿瘤科专家徐兵河院士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肿瘤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肿瘤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