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抗肿瘤药物静脉治疗的输液反应(infusion reactions,IRs)是患者在输注药物过程中或输注后立即出现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能涉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皮疹、瘙痒、呼吸困难、低血压、哮鸣、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和荨麻疹等。输液反应通常由外源蛋白(如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或非免疫介导的反应。细胞毒性药物的输液反应发生率高达30%,单克隆抗体输液反应发生率为15%~77%[1]。严重输液反应发生率虽相对较低,但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干预可能致命。那么,有关ADC的输液反应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和管理,本文结合相关指南共识总结如下。
ADC药物的输液反应
抗体偶联药物(ADC)是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通过单克隆抗体的选择性与有效载荷的细胞杀伤特性相结合,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治疗。ADC药物在输注过程中可能出现输液反应,这可能与药物的免疫原性、有效载荷的细胞毒性、连接子的稳定性以及偶联过程的异质性有关。
在乳腺癌治疗中,常用的ADC药物包括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德曲妥珠单抗(T-DXd)和戈沙妥珠单抗(SG)等。T-DM1的输液反应发生率较低,约为1.4%~1.6%[2],常表现为潮红、寒战、发热、呼吸困难、低血压、喘息、支气管痉挛以及心动过速等。DESTINY-Breast01研究中,T-DXd的输液反应发生率同样仅为2.2%(4/184),且没有≥3级事件[3]。SG给药后24小时内,37%(151/408)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发生了超敏反应。本品治疗患者中有 1%(6/408)发生了 3-4 级超敏反应。导致终止本品治疗的超敏反应的发生率为1%(3/408)[4]。
输液反应的临床管理和监测
在输注前进行充分的患者教育,告知可能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在输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一旦发生输液反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如减慢输注速度、停药、给予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等。
在输注反应发生时间方面,《中国乳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2](以下简称“乳腺癌ADC安全性共识”)指出:应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发生输液反应,尤其在第1次输注时。T-DM1和T-DXd首次输注时长应超过90分钟;若耐受良好,后续输注时长可超过30分钟。戈沙妥珠单抗首次输注时长应超过3小时;若耐受良好,后续可保持在1~2小时。戈沙妥珠单抗输注期间以及结束后至少30分钟应观察患者症状或体征。若出现输液反应,应减缓输液速度或暂停输液;若出现重度甚至危及生命的输液反应,应永久性停止治疗。
针对预防性药物处理,“乳腺癌ADC安全性共识”指出:戈沙妥珠单抗每次输注前可预先使用退热药物、H1和H2受体阻断剂,有输液反应既往史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另外,可采取两联(如地塞米松联合5-HT3受体拮抗剂或NK1受体拮抗剂)或三联(在两联基础上,第3种药物可根据指征来选择)预处理方案。
输注管理中减少输液反应的策略
《乳腺癌抗体偶联药物输注管理专家共识》[5](以下简称“输注共识”)建议:ADC药物输注前应监测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输液中严密观察是否有发热、寒战等输液反应,输液后根据观察时间监测不良反应。除此以外,“输注共识”对ADC的注射液配置、给药方案、药物输注、药物保存、输注前预防药物、药物配伍禁忌等都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
例如:(1)在注射液配置时,复溶溶液使用前应进行外观检查,确保无微粒物质或者变色,如果复溶溶液含有可见微粒、浑浊或变色,请勿使用。(2)在输液过程中,T-DXd 和SG的输液袋需避光。(3)在给药方案方面,T-DM1、T-DXd首次输注不少于90分钟,后续输注不少于30分钟,给药期间应密切监测输注部位,防止可能出现皮下外渗的情况。(4)在预防用药方面,对于T-DXd和SG,每次输注前建议预先使用退烧药、H1和H2阻滞剂,既往有输注反应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来预防“输液反应”。(5)在药物配伍方面,T-DM1不应使用葡萄糖(5%)溶液,其会引起蛋白质聚集;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或稀释,而T-DXd不可使用 0.9% 氯化钠溶液进行稀释,其可能会导致颗粒形成。
总结
ADC药物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其输注管理的规范性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ADC药物的特性,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同时,患者教育在ADC药物输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广东省药学会.《静脉用药安全输注药护专家指引》.http://www.sinopharmacy.com.cn/download/174.html
[2]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中国乳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肿瘤杂志,2022,44(9):913-927.DOI:10.3760/cma.j.cn112152-20220521-00360.
[3]Rugo HS, Bianchini G, Cortes J, Henning JW, Untch M. Optimizing treatment management of trastuzumab deruxtecan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breast cancer. ESMO Open. 2022 Aug 11;7(4):100553.
[4]注射用戈沙妥珠单抗(拓达维)中文说明书
[5]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癌个案管理师分会.乳腺癌抗体偶联药物输注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34):2704-2712.DOI:10.3760/cma.j.cn112137-20230522-00831.
材料编码 CN-20250102-00005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声 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