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胰腺癌,很多人闻之色变。这是一种难以早期发现、恶性程度很高、手术难度极大、疾病进程快、死亡率颇高的“癌中之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种被称为“富贵癌”的肿瘤发病率正“来势汹汹”。据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全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已跻身居民十大高发癌症的第八位。
向“癌中之王”发起“攻坚战”,提高疗效,让胰腺癌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是这支“癌王攻坚队”的初心和使命,更是每一位胰腺癌患者和家属的期盼。
为“攻坚一个病”汇聚“一群人”
15年前的2010年1月22日,虞先濬教授离开华山医院普外科,跟随自己的老师倪泉兴教授,来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创建胰腺外科并担任科主任。
胰腺外科因“一件事”——以提高胰腺癌患者疗效、推动医院胰腺学科高水平发展应运而生,同时引育并举,汇聚起一批仁心仁术的胰腺外科医学科学家。
这支向“癌中之王”发起“攻坚战”的团队,从15年前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汇院区的3个人7张床,如今已经发展成横垮徐汇和浦东两院区160张床、拥有100名临床科研人员、年诊疗胰腺肿瘤14余万人次的、全球年手术量最大的胰腺肿瘤中心。
科室目前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985肿瘤学重点建设学科、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胰腺肿瘤专科医师的培训基地。
“得了胰腺癌就完蛋,开不开刀都活不长”——长久以来,人们很难改变这样的认识,而这也是肿瘤医院胰腺外科15年为之接续奋斗“干好这件事”的源源动力。
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始终致力于胰腺癌手术的精进,不断提高胰腺癌手术根治得彻底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此,这支“攻坚队”向“新”而行,不断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通过创新手术方式、创新手术器械、主持大量国家级科研项目,培育国家级人才梯队,以最新研究成果反哺临床实践,让胰腺癌患者手术越做越快、越做越好。
十五年栉风沐雨,在“攻坚队”的持续耕耘和接续奋斗下,胰腺外科拿出的“上海方案”已达到领跑全国、齐肩国际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团队发明的“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新方法,将术后胰瘘率从国际上的15%~20%降到7%。锐性淋巴清扫法,使局部复发率降低 30%,提高了手术根治性,不仅清扫淋巴结更彻底,还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并使手术时间缩短近50%。
目前,胰腺外科年胰腺肿瘤手术超过3000台,超过上海1/3,连续第11年居上海市首位。住院综合治疗患者2.6万余人次。胰腺外科每年开展超声内镜、术中放疗、介入、射频、化疗、腹腔热灌注化疗等胰腺肿瘤综合治疗5.5万余例次,年招募临床试验患者1200余人次,科室牵头发起临床试验超过40项,形成了"围绕手术根治的胰腺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学科特色”。每天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并在这里找到新希望。
为“提高疗效”创新“一种理念”
多年之前,科室医生已几乎做到“手术安全和手术根治”“双满分”的成绩。但是,仍有一部分胰腺癌患者在手术后的3~9个月后出现转移或腹水,最终遗憾离世。
这支始终向创新寻求“破题”、向困难发起攻坚的团队开始反思,患者冒着巨大风险接受手术,如何甄别出手术获益的患者?如何能让就诊时已经错过手术机会的患者,重新获得手术根治的机会呢?
胰腺癌患者要想获得疗效突破,光靠“开好刀”是远远不够的,亟需用多学科理念来引领学科创新和发展,技术熟练后必须要有理念创新,多学科理念创新和外科技术精进必须“齐头并进”。
当时,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胰腺癌诊治领域的难点问题,一个个摆在“攻坚队”的案头,却没有成为他们前行的“拦路虎”。这支临床科研“双栖作战”的团队“向新而行”,形成一个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方案”,并一次又一次地改写了国际胰腺癌诊治指南。
团队在国内率先提出“胰腺癌预测预后”的新理念,筛选出预后差的患者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达到缩瘤、降期、提高手术有效性的目的。在基础研究中,团发现胰腺恶性肿瘤增殖转移特性,创新改良国际临床分期指南,提出“复旦方案”,指导临床实践。通过预先筛选出哪些人群对哪种药物敏感,从而实现精准治疗。通过层层递进的新策略,使外科手术走向个体化综合治疗、精准治疗,最终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期。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胰腺癌患者中,呈现了一个新变化。复诊的病人越来越多,活过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患者越来越多。在人们心中这是一种“不太可能”看得好的病,正逐级变成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据医院权威生存率统计数据显示,我院胰腺癌患者的总体五年生存率已经从过去的5%提升到现在的12%。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数据显示,我院胰腺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达到56%,位居上海第一,赶超国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
近期,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副院长Martin Loos教授、Bo Sun教授一行来院访问、观摩手术和实验室,对胰腺外科的系列临床基础创新研究成果竖起了大拇指。
为“科技创新”引育“人才梯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薪火相传,既要有医者精神的传承,更需一代接着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培育创新的人才梯队。
过去,大家都认为胰腺癌手术只能“开膛破肚”。虞先濬教授通过引育人才,不断发展胰腺肿瘤微创技术。在我院胰腺外科,因为手术并发症而死亡的比例已经极低。外科技术进入全盛时期,目前有70%的胰腺癌手术可以通过微创来完成,不用开大刀,创伤小了很多,这种进步和创新令人骄傲,也让胰腺癌患者能够以最小的创伤获得最佳的疗效,为已经曙光微显的术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赢得了时间和机会。
为了更好地推行胰腺癌综合治疗的理念,团队还创建了胰腺肿瘤内科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胰腺外科从“初创团队”成长为“内外兼修、临床科研兼备、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并重”,包含胰腺外科、内科、胰腺肿瘤研究所,上海市胰腺肿瘤的重点实验室,形成涵盖医、教、研的复合立体的胰腺癌诊疗中心。
据统计,胰腺外科获得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合作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级课题60项,省部级课题91项。
在CANCER CELL、J CLIN ONCOL、GUT、ANN SURG、CELL RES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 SCI 360余篇,总影响因子>2100分,单篇论著最高 48.8分。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抗癌科技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等一系列荣誉。
胰腺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先后获得国家杰青、科技部创新科技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上海市科技精英等,同时培育了一批青年骨干,包括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4名,为胰腺外科事业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医者大爱的临床医学科学家。
15年风雨兼程,这群与“癌王”攻坚的医者们,用汗水与智慧书写了一段段生命奇迹。
在虞先濬教授提出的“外科手术微创化,临床研究系统化,病人管理全程化,肿瘤治疗精准化”的全新建设理念引领下,新时期每一次的理念革新都是对人类健康边界的创新探索。
“在门诊,患者和家属期盼的眼神,每位医生必须将每一次治疗做到精益求精,用更加精湛的医学创新成果、更加温暖的人文关怀,照亮更多胰腺癌患者的生命之旅,让爱与希望在这里生生不息,让更多的‘不可能’转化为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声 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