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抵达和粮,吃了他们家有机杂粮产品及小逛了一圈展馆后,走到公司一个角落,好奇地被公司一条宣传标语吸引住:
做公司最
陈子文随后指了指一个看起来相当年轻的小姐姐说到,她就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你要不要过去采访一下?
这和粮看起来有点大、有点久啊,创始人这么年轻?
“是二代?还是还有合伙人?”
人是偏见的,容易受过往的经验、识见去判断未了解的一切。
我就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和张总走进她三楼的办公室。
“你做粮食几年了”
“和粮创业19年”
“啊?”
毕竟,看着,很年轻,做大米、粮食19年?
“富二代?”
“不是,农三代,父亲是农民,爷爷是农民,我,依然是一个农民。”
这是昨天采访和粮张总,张芳张总开头遇见的画面。
一个86年,从0开始创业,种地、卖粮?
在粮食如此卷的赛道里,连续10年获得中国大米50强,连续了8年获得了中国杂粮10强,现在应该都排到前三位。
个人荣誉勋章更是: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全国三八红旗手
2022年度“大国农匠”
…
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一起,走进和粮张芳张总的故事!
2004年,张芳张总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厦大。
本该是人生三大喜的金榜题名时的张家,却祸从天降:
张芳的父亲突发脑梗塞,家中顶梁柱一下子倒了,怎么办?
从小跟着父母干农活的张总决定扛过父亲的担子,暂时休学回家,种地、卖粮。
她也成了她口中的农三代!
“我爷爷这一代开垦了北大荒,我父亲这一代建设了北大仓,我这一代要继续坚守中国饭碗。”
此时,距离她说要扛起坚守中国饭碗还有几年的距离,先活下去,这是她最开始的首要任务。
第一年种地,靠天吃饭的农业,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但尾随而来的却是高产的这一年,全村人的粮食都卖不出去了,怎么办?
这一村的人,有的急着还贷款,有的孩子要交学费。
村里没人收,那就拿到乡里、县里卖去。
机会,总是留给爱动脑子的人。
张总发现卖到乡里比小贩子来村里收粮一斤多卖二分钱,卖到县城还能多卖个3分钱4分钱,她想,如果卖到省城会怎么样?卖到全国会如何?
于是,她先把米卖到哈尔滨,一斤能多卖四、五分钱,她把全村的粮食,都送到了哈尔滨卖,一个秋天,多卖了上万块。
自豪与信心,让她想将粮食卖到更多更大的地方,她考虑怎么将粮食卖到全国,阿里巴巴成了她卖出全国的第一座桥梁,通过电商,宁波的客户、广东汕头的客户…
“互联网给我们创造了特别多的机会,从村里到县里,到省里,再到全国,慢慢地开始给南方大型食品企业供应原材料。”
当粮食贸易越来越上轨道,客户越来越多,当她踌躇满志要把企业带向更广阔空间时,却迎来当头一棒。
湖北的一家非常知名的一家龙头食品加工厂,一年几十个亿,张总给其供应大米的原料,一年三四万吨,供应量是非常大的。
但突然有一天,这家大客户取消了张总的供应商资格。取缔的原因:质量不稳定。
这个打击对刚起来的和粮非常大,不仅仅是订单带来的损失,让她欠了很多钱,更是对未来的路,产生了深深的困惑。
为什么会质量不稳定呢?
从百家、千家、万家收粮食,每家老百姓的地块不一样,种植方式不一样,产品有可能存在差异,甚至有一些农户,也会用一些农药化肥等等。
怎么办?
人和人的不同,在于,面对问题时的选择。
迎难而上?还是就此沉沦。
张总选择了难而正确的事———种地,回归种地。
种地张总不陌生,她从小跟着父母在农田干活,接班后第一年就是自己种地,当然种地也真的是特别难。
“春播秋收,感觉这个地永远都种不完,我就想怎么能够用更多的机械化、智能化去种地,也引进了很多技术。”
每一个难题,都成了她进化的垫脚石。她也因此练就了不俗的种地知识,为后来自己真正大面积定制农业打下基础。
07年、08年开始,和粮开始找农户定制土地种植。
“你负责种,我负责收,我给你种子,我给你肥料,我给你种植标准,你专注种这个品种,这样的话能保证统一化,比如3000亩只种一个品种,统一进行管理,这样的话他就做到标准化,品质也能稳定一致了。”
这一种,她种出了她的农业王国:
2024年,和粮在黑龙江的种植面积是20.7万亩,在俄罗斯有75万亩的基地,种大豆、玉米,还有红小豆,主要直接出口日本、韩国的,在黑龙江的基地,其中有机和绿色的认证面积超过10万亩。
除了种植面积之大外,结合纬度和土地优势种不同品种也是和粮基地一个重要特点,比如:
在青阳农场种有机的黑香米,在嫩江种有机大豆,在双城种有机高粱,在肇东种有机小米,在五常种植有机五常稻花香大米…同时选山坡地、沙石地等适合种有机花生等。
像青稞和黑芝麻,黑龙江产不了,就在西藏、甘肃等做订单的有机农业。
自己描述,是想说和粮在种植上下的功夫,不可谓不深。
种植之难,颗粒无收、亏钱…张总说都遇到过。
仅是去年的话,和粮就有三个品种大概就亏了上千万元。
“种有机前五六年是挣不了钱的。”
但是,这条路又是必须要做的事!也正是这样的坚持,和粮,才走出它的奇迹。
“粮食赛道如此之卷,和粮是如何做到现在的成绩,它有哪些竞争力和壁垒呢?”
除了基地,还有什么,这是我感兴趣的事。
“首先,我想地域优势是前提,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也发芽”的黑土地,我觉得我们靠着黑土地就要把黑土地真正的发扬光大。”
“同时黑龙江又作为农业大省,是国家的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中国的饭碗我们得牢牢的给它端稳端好。”
张总首先表达了地利之势。
哪怕是黑龙江黑土地,能从众多黑土地的粮食从业者中走出来,和粮还有那些竞争力?
1、品质安全
“品质安全是和粮的根基。企业产品的品质是企业的基础,一定要打牢打实才能往上走。产品的品质就是企业的一个发展生命,这些年我最注重的就是品质安全。”
和粮在品质管理上,做了很多的体系,确确实实是按照体系认证执行。
“只要把品质做好,就有持续的复,这样的路才能越走越远。”
2、服务
“我给和粮小分队半夜发信息,你知道吗?他们竟然能秒回我。”
张总说他们团队的服务意识
3、创新
创新包含两部分,一是产品创新,二是模式创新。
产品创新上,从大包装再到小包装再到药食同源科学配比…研发上,与全国各大院校,全方位进行技术研发,深度杂粮研发。同时针对现代的人群需求持续深耕。
比如一个燕窝粥,就找了2个博士6个研究生的团队来研发的产品。
“我们更注重的企业不断的创新的研发,在这条路上来持续的发展就是创新。”
“我们现在有108项国家发明专利,各类专利已经有400多项。”
从基地定制,到产品的包装,到原料的选择,到产品的研发,及到后期的产品加工。将健康,无污染,无添加,生产环境直接用十万级净化车间加工这些核心要素深刻入骨。
做食品,能将这几点底线始终不渝坚持到底的,就没有不成的道理,民以食为天,好食品,不会没有市场。
模式创新
听起来可能会觉得好奇,张总说和粮全员阿米巴管理。
有关阿米巴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
阿米巴给和粮带来了快速提升的效率以及,沉淀了一批非常年轻的人才。
“对人才来说,和粮更像是一个创业平台,一个98年的年轻人,在和粮工作半年,可以全款买房。”
和粮为什么会去学习阿米巴呢?
“因为我不会管理,我团队的人是我一个一个带出来的,当面临团队越来越大时,我需要给团队更多的管理和人才培养。”
从张总19年来扎根黑土地的创业历程。我想,为什么和粮能够做到:
连续十年全国大米50强;
连续八年杂粮10强;
连续6年两届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答案,我想,自在心中。
蜗牛
202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