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为什么会有一所日本人学校?
文摘
情感
2024-09-24 20:31
广东
“诚实可爱的孩子们,在中国深圳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地学习着……”
深圳日本人学校的官网,已经变成黑白,挂着“身心健康,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存在”的标语。这所学校坐落于“招商国际儿童友好街道”,它是一个国家与城市开放与国际化的符号。学校里这些日本孩子,如同往来的船只,停靠在蛇口的码头边,等待着下一次远航。而他们的父辈和老深圳人一样,也曾经在蛇口发光发热。
日企的蛇口往事
1978年,邓小平同志应邀访日,在大阪,小平冒着细雨参观了松下电器公司茨木工厂。83岁高龄的松下幸之助亲自到工厂门口迎接。邓小平坦诚地表示:“我们即将进行现代化改革,准备引进外资和技术。松下先生,您能否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松下幸之助当即允诺:“我愿意尽我所能,全力相助。”在“经营之神”松下的推动下,日立、三洋、东芝等日企陆续登陆中国。彼时的中国迫切需要资金、国际市场、技术与管理经验,而日本企业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外国投资者。1980年,蛇口工业区的首招投标便是日企的铝材厂,要求日方27人团队在23天内建厂。安装现场,立柱还没吊正,日方工人就开始往上爬,他们拼命又精明,台风天坚持露天作业,跨洋自带食物和浣衣女工,不让蛇口服务公司赚一点钱。也许是被这样的精神打动,1981年末,在给蛇口工业区想宣传口号时,袁庚同志写下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从此,这句口号燃遍全国,也成了改革开放的精神象征。1983年10月31日,国内第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三洋电机有限公司落地蛇口,随后,近至惠州,远至湛江的大批工人来到蛇口,在当时仍扬尘飞舞的工业区,他们迅速建起了厂房,开始生产运营。这家公司不仅是蛇口工业区最早的一批“三资”企业之一,而且迅速成为当时蛇口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三洋的落地,不仅为蛇口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吸引了大量建设者前来,形成了独特的“三洋人”文化,成为蛇口乃至深圳市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象征。2008年,“三洋工厂”的6栋厂房变身“南海意库”,成为艺术潮流和文创企业的云集地。深圳日本人学校
不止深圳,许多日本公司也将投资集中在苏州,曾经在苏州最高有6800家日本企业。随着大量日企与人员的涌入,这些远赴千里在华务工的日方人员,他们的家庭孩子该如何安放?无论是分居两地,还是休学陪同,都违背了社会常规。1995年4月5日,中国颁布了《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该《办法》指出,“开办学校……经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教育部门审批”、“学校不得招收境内中国公民的子女入学”、“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计划,由学校自行规定”。中国教育部门用规章制度明确了“外国人学校”的建校资质与教育标准,每个“只收外国人的学校”,在中国都是合法合情合理。事实上,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同样会面临相同的情况,设立在国外的中华学校、中国学校也不胜枚举,有中国国籍的学生,与国内教材衔接,回国可以直接插班甚至高考。截至2023年年底,日本累计在华设立企业数量达到5.6万余家,实际投资累计金额逾1300亿美元,在中国累计利用外资来源国中排名第二。据统计,目前在华的前20大日企,总共雇佣了近46万名员工。常常会有企业管理层人员,从日本被外派到中国,一般待上三年左右,他们不愿把妻子孩子留在日本,会带着一家人来中国居住。而蛇口的深圳日本人学校,正是安放来深务工的日本员工孩子的“自留地”。
吹拂着亚洲海风来到深圳
深圳市日本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简称深圳日本人学校)是由富士胶片制造(深圳)有限公司发起,深圳日本商工会会员企业捐资,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是一所非营利性全日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生为居住在深圳及周边且有日本国籍的适龄儿童。2008年6月13日,深圳日本人学校开学。目前,有小学部和中学部共9个年级,273名儿童就读。深圳日本人学校为随迁的日本儿童提供了过渡。他们大多数三年后就要回到家乡,考取日本的高中和大学,于是只能就读和日本教育系统相似的中国日本人学校,这些学校基本属于公益性质,比起一些国际学校,学费要低得多。而且他们并不是网传那样“神秘”“封闭”,近年来,深圳日本人学校和蛇口育才三小、育才二中等学校都有多次友好交流,孩子们架起了友谊之桥,跨越国界共同成长。深圳日本人学校的校长在2024年寄语中写道,今年迎来了第16个年头,诚实可爱的孩子们在中国深圳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地学习着,本校实现海外教育的初衷,是以培养身心都健壮的儿童学生为学校教育目标,努力培养将来成为世界桥梁的“心灵充裕的人才”。正如他们在校歌里所唱,“吹拂着亚洲的海风,我们来到深圳…蛇口港有来来往往的船只,追梦人在这里积蓄上进心,驶向世界…人心一定可以互相理解,让我们手拉手吧,用闪耀的声音呼唤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