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守”的95后:三十岁,恐婚恐育无车无房
文摘
情感
2024-08-28 20:30
广东
作者:若木 | 深漂95后,一只随时想出逃的打工人
我们一路高歌精神自由,到头来很多具体的东西却在逐渐失守。
半个月前,她刚过完29岁生日,没想到,当月收到的礼物会是公司送的离职大礼包。她说,这是自己人生第一个“青黄不接”的路口,2字开头的最后一年,总在“够不着”和“放不下”之间飘摇。
29岁,一个普通女孩的坦白局
朋友An和我同年来深圳,刚毕业那会儿,她曾和我描述自己憧憬的29岁生活:褪去职场的青涩感,在自己的一方领域游刃有余;每天把自己打扮得清爽有气质,再跨上那个不需要咬牙也能拿下的轻奢包;虽然时常还要玩命加班,但工作之余能到处旅旅游,不断充实自己的认知……而今年只听她时常感慨:“29岁太难了,我感觉我这辈子要完蛋!”就像被安排了固定的剧本,没有任何惊喜,同NPC般,日复一日被慢慢格式化。身体开始发生一些变化,新陈代谢慢了,生病的痊愈期更久了;没有00后那么能扛熬夜,扛加班;拿到了想要的薪资,但一人要顶三头牛,时不时还要被暗示“职场危机”……An说,虽不至于一败涂地,但对未来总有一种“无望”感。或许,这种种“症状”,归根到底是“30岁危机”的前奏与序曲。在快节奏的深圳,城市的深度内卷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前预支了这场危机,有人管这叫“青年危机”。心理学家艾利克斯·福克把它定义为“一段关于职业、人际关系和财务状况的不安全感、怀疑和失望的时期”。其实,根本不需要等到30岁,大概每一个在深圳工作3年以上的人,都不可以避免要做一段时间的“丧货”,而最难熬的正是越来越接近30岁的那段时间。总感觉,29岁是要做人生决定的时刻。逐渐失守的深圳青年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正在诠释着什么叫“45°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这是一个容易让人疲惫的姿势,它就像仰卧起坐的半程,向上要咬牙发力,向下又前功尽弃;向前没有尽头,后退不甘回头。”就像在深圳,前期卯足了劲,一门心思赚钱,熬夜加班没关系,没有恋爱无所谓,天天外卖不重要。然而当时代的洪流把个体一个个单独抛起的时候,当社会环境轻而易举给你套上年龄枷锁后,很多人猛然发现,自己搭建起来的生活体系原来如此“抽象”,我们一路高歌精神自由,到头来很多具体的东西却在逐渐失守。“今年体检又查出两个结节,健康的红线再一次被狠狠攻破”“夜熬多了记忆力也跟着减退,连QQ密码这串数字都守不住”“异性人脉都是功能型的,健身教练、合作客户、快递小哥……别说一片鱼塘,里头压根一条鱼都没有”一种“被卡住了”的胶着感在告诉你,你的大多数期望,并不会在30岁实现。于是,在普遍面临传统社会时钟的捆绑下,社交媒体上也到处刷屏着《95年,29岁,看完我后你就不焦虑了》之类的小作文,年轻人们给自己挂上了标签,彼此安慰,抱团取暖。
普通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深圳,一切的节奏都显得快些。不到30,身边的人已经在分流。一部分同事依然保持对事业的干劲,97、98年的已经做小领导了;一部分朋友早已离开深圳,一年之内结婚生娃;有人一边上班一边考公搞副业,也有的退出了职场,在自己的旷野上摸爬滚打……当然,还有迷茫的大多数,在职业、情感、生活、年龄多重叠加的人生阶段“高不成低不就”。其实,过了30岁这些问题就会有答案吗?不见得。深圳年轻人那么在乎“社会时钟”吗?也不见得。只不过,在“丛林法则”里被拷打几年后,他们意识到,深圳的精神自由很养人,但也很昂贵。他们发现,人生是旷野,而旷野上全是被打满“关键帧”的中国人。那么,普通的我们又该如何度过20多岁的焦躁与慌张?
三毛说:“二十多岁的时候,千万不要花精力和时间去犹豫纠结什么选择是最好的,因为没有人知道,有想法就大胆去尝试。”我们该如何度过20多岁的焦躁与慌张?
的确,自从踏出社会,无论哪个年龄,都没有标准答案。人生也并不是从“某个节点”开始的,与其拧巴,不如允许一切发生。
我们不知道明天的天气,猜不到明年的风景,看不到未来的天空,等不到将来的相逢。但我能把握住的,是点开故乡买手小程序,用内蒙美食感受当下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