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开篇,我们先来更新一下近期学员们收到的13封PhD博士录取捷报!(含有+3封 RA研究助理岗位录取;更多OFFERS将在后续整理为合集) 反馈PhD录取的学员们与我们开展的具体合作服务有:学术科研课程(研究项目+论文发表产出)、以及博士申请单项/组合/全套材料服务。一起接喜报啦~来看看是否有你的Dream School!
接下来进入本期主题,将继续我们上一期的成功案例“博士录取喜报 | 新加坡国立大学-“百万级”全奖博士捷报!累计11位学员获得NUS PHD OFFERS”,一同与获得NUS全奖博士录取的学员聊一聊申请经历。
过往获得NUS博士录取的11位学员的详细录取情况,可点击此处链接🔗或上图,转跳至相应页面
本期分享学员
PhD Offer+Research Scholarship
⭐录取 NUS-新加坡国立大学 全奖博士!⭐
享有免学费待遇 41,563新币/年
+津贴 2,700新币/月 (可提升至3,200新币/月)
4年折合155+万人民币!(可提升至170+万元)
NUS-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世界顶尖名校-亚洲QS Top1
2025 全球QS综合排名第8位
2024 全球QS 建筑与建成环境学科第5位
2024 全球QS 工程与技术学科第13位
院校背景:
海外全球综合排名Top 30~院校硕士(研究型)
智能建筑、材料与建造工程方向
国内一本(双非)院校学士
传统建筑设计方向,大四后期转入新兴技术研究
套磁情况:
除了NUS的全奖博士录取外,收到博导积极回复和面试邀约的院校也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多伦多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等。
研究情况:
9项与博士研究选题相关的科研项目,对应完成5篇学术论文发表,与1个上线技术产品(作为研发主力)。
工作情况:
海外全球综合排名Top 30院校的实验室研究助理工作经验,同时含有教学经历。
合作情况:
共报名TechArt的三项合作:① 博士申请全套服务、② 学术科研课程、③ 硕士申请全套服务。
*该学员的具体背景和合作详情,可点击此处链接🔗或上图,转跳至相应页面
∨
TechArt小编:
"咱们可以展开聊聊这段时间的申请心得~为什么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是否可以分享一下自身对于读博的预期?"
本期分享学员:
"很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要读博士?这个问题在博士面试中也同样会被问到。除了在专业领域内对具体研究问题的探讨外,我都会强调一点:我非常享受去学习或者去了解一个知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并在现有的知识版图下探索新的领域,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技术或角度,来丰富自身在领域内的贡献。
有关我之后大致的规划想法,在我看来,高校体系下的研究产出和工业界内的落地应用是紧密联系而非分割化的。优质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被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除了继续在学术研究中取得突破,我希望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期间,兼顾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通过加入更多的工业界实践,基于自己的研究思路,在实际的工业环境中细化需要被优化的问题。我也希望刺探出更多能够通过我的研究技能来回应的现实需求,以确保自己的研究具有足够的实用性和落地性。同时希望这段时间培养出一个“多面手”的自己,将知识点整合成结构,发展跨学科的视野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对于博士申请的时间线当时是如何计划的呢?在不同阶段都做了哪些具体的准备?"
"我的准备时间线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两个阶段。第一个长期阶段包括硕士就读至毕业后的工作,我通过参与研究项目和撰写论文来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研究思维,并积累研究成果。第二个短期阶段则是根据意向院校的申请截点,着重准备博士申请所需的文书材料,同时推进申请流程。
🔺第一个长期阶段,我在硕士的校内课程中获取研究经验,同时在硕士毕业后的工作中也积累了不少与我研究方向所互通的开发项目。我主要分享一下我最开始撰写和发表两篇论文的经历,万事开头难。
我的第一篇论文是与国内导师合作的中文核心期刊,这是我在硕士期间设立的第一个小目标,先以中文论文开始练手。整个过程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从写作到发表,期间我不断进行反复修改和思辨,最终才正式发表出来(*建议有论文发表计划、但没有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经验的学弟学妹们,要尽早提前准备)。这一年的训练让我意识到从0-1完成一个研究项目并产出相应的论文是培养思辨和研究能力的最佳锻炼途径。通过高强度的知识输入和思考产出,我的研究能力得到了螺旋式的提升,也培养了辨别研究价值的能力。
在发表了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后,我与TechArt老师合作,投稿并发表了一篇在研究领域内的顶级英文会议论文。在我之后套中的博导中,也就有几位是该顶级会议的委员会成员,对我的成果有很高的认可度。之所以选择将我的第二篇研究成果发表至领域顶级学术会议的原因,主要是会议自身所提供的高质量对外交流与宣讲平台。其次,我也能够与行业知名教授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直接获得有价值的研究建议,帮助我了解最新的研究动向,并及时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
有了第一篇和第二篇论文做经验,往后的研究、以及会议和期刊的投稿也就如“滚雪球”般不断积累。这个过程也少不了TechArt老师们步步指引,夯实了我独立研究的能力,也坚定了继续博士深造的信心。
🔺第二个短期阶段,我是在职工作状态下集中修改博士申请所需的文书材料。TechArt老师们由制定申请策略、定位院校、筛选导师、修改研究提案、优化简历、跟进套磁、准备面试、申请奖学金等各个方面都给到的全面帮助。相比于仅从结果导向来完成申博材料,老师指导稿件修改时,也会保留很多与我一同深度讨论的空间,给到了我一定的自主性并加以循序渐进的思考引导。整个申博材料的撰写和改稿过程,也让我收获颇丰。
📍2023年09月-2023年10月:
制定申请策略,明确个人优势,筛选目标院校与潜在博导;
📍2023年10月-2023年11月:
优化学术简历,撰写研究计划,整理研究项目与写作范例合集(含已发表的论文);
📍2023年11月-2023年12月:
依次套磁联系潜在博导,并跟进回复情况,进行博导的面试邀约;
📍2023年12月-2024年02月:
继续发送套磁邮件的同时,根据博导反馈的建议进行小范围的材料修改;同步提交一部分院校的正式网申,与一部分院校进行正式面试;
📍2024年02月-2024年03月:
继续参加部分院校的正式面试,跟进申请进度;
📍2024年02月-2024年05月:
获得理想的PhD offers, 做出择校选择与后续读博计划等。在此期间也不间断地参加了一些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线下会议。"
"自身是如何分配日常在职工作和博士申请材料的投入时间的呢?"
"我日常在职的一部分工作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内容。在我选择这份工作时,我也考虑到将其作为日后申请博士学位的过渡和衔接。由于我工作的领域方向与未来博士的研究方向是一致的,所以存在有一部分想法和材料的互通性,从而节省我一定的时间。
在所有文书材料中,我投入了较多时间在研究提案的写作和修改上。在保证完成日常在职工作的情况下,平时周一到周五的期间,我主要是查阅与研究提案相关的研究论文与项目,记录好关键点。大量的写作阶段是在周六和周日根据关键点进行拓展和深入。这个过程也是具有压力的,尤其我将精力集中于申请Top50的全奖博士,竞争非常激烈,过程十分忙碌。每周在博士申请材料上的时间平均在30小时左右(周一到周五:每天2小时,周末:全天)。"
"在与这么多名校博导们沟通后,你认为博士申请看重哪些材料或哪些要素?在材料准备期间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在与博导进行套磁和面试时,有四个方面是他们与我交流的重点:①研究提案、②已发表的论文、③综合科研经历和④院校背景和GPA。但这四者的顺序不分先后,具体取决于不同博导的偏好、学校的审核要求以及特定奖学金的要求。
其中研究提案需要与意向导师的研究方向相关或有合作潜力,同时也是双向选择的合作。在撰写研究提案的期间,我陷入到了单单考虑技术路线的误区,TechArt指导老师敏锐地点醒了我对于研究问题在领域内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思考而不是技术堆叠。之后便是在结构、内容和语句表达等层层细化的一遍遍改稿。
论文和科研项目经历在我的履历中是比较出彩的,博导在面试时会问到一些关于之前发表论文中具体技术和流程的问题。另外,如我刚刚提到的情况,我曾遇到几位博导是我之前所发表的顶级会议的委员会成员,交流时还会带有一些亲切感,并与我分享学术圈内更新的活动。
优秀的本硕院校背景和高GPA在一部分院校奖学金的筛选中将占有优势。对于目前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努力提高自己的校内均分。对于已经毕业在职的情况,可以从研究提案、论文和综合科研经历入手,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个人本科的双非背景在某些地区的全奖博士竞争中稍显不足,因此我提前2-3年开始计划我的论文和科研项目进度。在此也稍补充一下,并非所有名校带奖博士都卡双非院校背景,由我的个人经历来看,大部分博导还是从一个整体性的视角综合地看待履历和材料。但也确实有个别院校非常严格,大家可以向指导老师或者前辈们了解不同院校往年的全奖博士招收情况,提前部署适合自己的计划。"
∨
总结这段时间的感受和成长,博士申请对我来说,是一个重新找寻自驱力的过程。与我在硕士申请阶段顺利拿到所有理想名校offers相比,申请名校全奖博士的过程仿佛是在翻山越岭,一路闯关打怪。在收到最终的offers之前,我也产生了间歇性的迷茫。面对一些一个研究领域每年仅招收个位数博士生数量的高难度院校与众多优秀的竞争者们,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怀疑。然而,脑海中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反复强调:“不能放弃。”
在调整好心态之后,我与指导老师一同总结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根据申请进度进行了阶段性的复盘。我们及时找出可以继续改进的方面,并对一部分申请策略进行了调整。这些挫折并不可怕,一旦发现问题和不足,我们只需一步一步地解决就好了!
最后,我也想表达对TechArt的感谢!与TechArt达成合作最打动我的是“干货满满”和“踏踏实实认真的态度”。
我现在都还记得,最先了解TechArt是2020年通过TechArt的公众号中“
🔗机械臂建造Robotic Assembly&Fabrication建筑应用汇总”那篇推文,非常系统的总结了国际上与机械臂建造相关的研究,也帮助我系统且快速的了解到机械臂编织、搬运和切割等非常前沿的研究方向,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干货满满”,因此,以后每一篇的推文我都很认真的去看,大概看了一年多不同类型的推文,从内容上就可以感受到治学的严谨和踏踏实实的分享。
在与TechArt的合作期间,指导老师们对于我的思维和申请方面提供的帮助使我受益匪浅。
在思维方面,拓宽了我原本对于读博的理解和思路,再是如何思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的长远性。除了纵向深耕我所在的领域之外,也可以全局横向打开思维和视野,关注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和产学研联系模式,并应用于自己研究领域,从而做到举一反三等。
在具体的申请材料方面,TechArt指导老师非常耐心地解答我在申请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在重要节点上都会不断提醒我接下来需要完成的各类事项与细节,在整体把控方面都让我的申请更加顺畅。比如我有时会一直拖在某个材料的某一点上,从而浪费整体时间。指导老师直接抓住了我的拖延问题,帮助我拆分各项材料的进度,并通过高频率的沟通、反馈与push提醒,我终于能够在试错中找到突破口,并逐渐养成了不再拖延的习惯与工作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硕士到博士,非常感谢TechArt所提供的帮助与建议。不仅指导我从多角度去思考学术问题,还在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方面给予了更多可能性。
分享一下该学员日常外出拍摄的美图~右滑可见更多哦
▼ 更多TechArt的往期《一线访谈》▼
🔗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全奖/新加坡国立大学全奖博士等录取经验—申博, 亦是自我修炼和长期沉淀的过程
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名校博士与奖学金大满贯+申请问题答疑
🔗由清华美术学院至皇家艺术学院、再到早稻田大学博士,回顾与分享学术路线选择的心路历程
中国-英国-日本地区的学术环境比较、教学特色与就读体验
🔗Top50~名校教授+SCI审稿人的视角,探讨学术创新、科研与商业的转化、博士申请的潜在要求
顶级期刊审稿人与名校博导对论文和申博材料的审查重点
🔗藤校博士分享,建筑技术 VS 建筑历史 | 什么是“博士”?有关读博常见疑问的详细解答
"技术型"和"历史型"研究的差别,藤校读博日常
艺术博士们的关注点,艺术实践和学术的相互联系
6月申请指导服务进行中,有申博/申硕需求的同学欢迎咨询
小助手微信:TechArt1103
后末可扫码联系
博士交流 | 学术规划 | 资讯分享 | 科研提升 | 申请经验
TechArt Research学究科研社,专注于建筑|城市|景观|交互|艺术|工程|计算机|机器人等跨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教学合作。自2019年由Cambridge剑桥大学、UCL伦敦大学学院、MIT麻省理工学院、Harvard哈佛大学等多位名校学者共同创立品牌。持续汇聚美国藤校、英国G5等海内外名校博士/博士后/讲师/教授,研发前沿教学模式及课题内容,竭力为热爱学术的学员们带来优质的科研资源、创造得天独厚的教育空间。
一对一 | 硕士&博士等多学位与职位申请服务
◯ 授课型硕士/研究型硕士/博士/学术类求职
可单项/多项组合:评估申请定位→确定个人研究方向→筛选院校和导师→指导研究提案(研究计划书)写作→指导套磁信写作与套磁回复方法→指导写作范例修改与润色→指导学术简历修改→指导个人陈述信/动机信写作→指导作品集项目(因项目/职位而异)→指导非正式/正式面试回答方法与面试材料→指导奖学金申请材料→指导网申填写与材料进度跟进等。
一对一/小组 | 学术科研课程与研究论文发表
◯ 学术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课程论文/毕业论文
可定制安排进度:明确研究意向→评估综合研究能力→定制课程框架与指导内容→提升必备技能与思路→全面补充课题知识→梳理文献综述→确定研究设想与方法论→收集、处理与分析数据→推进实验验证→总结项目结论→完成论文初稿→匹配投稿平台→精改润色与最终投递→审稿反馈修改→获取录用函,正式见刊收录。
TechArt将继续分享前沿学术知识与优质科研资源,为热爱学术的小伙伴们提供满满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