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采访 | 由清华美术学院至皇家艺术学院、再到早稻田大学博士,回顾与分享学术路线选择的心路历程

文摘   教育   2023-06-02 09:47   上海  

近期陆续收到了一些小伙伴有关日本读博的疑问,本期邀请到了早稻田大学的博士学者为大家分享有关学术路线选择的心路历程,和不同地区的学习与研究体验。我们与博士老师也将一起合作开设学术科研课题、学位申请指导等,有意向的同学也欢迎在文后联系小助手沟通具体需求。




被采访人背景

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士


主要研究方向

1) 无场地建筑、建筑与交叉学科的结合 (如工程学、机器人学等)对新型建筑形式的发展

2) 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塑造 (如社区活力增进、韧性城市恢复力、空间行为分析)


综合学术经历

涵盖建筑与城市两个领域的中英论文发表经历,如日本英文顶级期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AIJ, Japan。过往学生录取案例如: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

2021-至今, 日本建筑学会正会员, 大会学术演讲会

2020-2022,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中国论坛环境建筑板块主理人

早稻田大学院博士后期课程若手研究者养成奖学金

早稻田大学理工学术院综合研究所若手研究者Early Bird Program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优秀毕业设计, 优秀毕业论文


设计实践经历

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的实践经验。工作经验如Kengo Kuma & Associates等国际事务所,作品曾5次参展于中外美术馆与艺术博物馆,如Yokosuka Museum of Art,The University Art Museum-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等。


教学合作内容

1.学术科研课题(本月即将发布新课题)

2.定制论文写作(包含学位论文/课程论文指导、现有论文稿件修改等)

3.学位申请指导(包含博士/硕士申请材料与流程指导)

4.新增其他指导(艺术设计类博士/硕士申请作品集)



“真诚和实力是无国界的。积累打得过的项目和论文,修炼过硬的专业功底,下定不动摇的决心和意志,都将逐步改变自己的未来,甚至改变所在领域与行业的可能性….”


Q:

为什么选择读博,以及为什么选择日本地区与早稻田大学呢?


A:

在硕士学习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对城市空间与建筑中的动态结构产生了兴趣。在RCA“不顾一切追求本质”的大气氛怂恿下,我开始尝试产出一本关于城市街道的书作为最终的毕业设计。结果Tutor们看了以后哭笑不得,说“我们非常佩服你的勇气,但你这个简直快成为一个PhD项目了。”由于毕业所迫,我不得不放弃了这本书的计划。然而就在那时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还有太多想继续研究、没有开始研究、如果自己不研究不知道世界上还会不会有别人研究的课题。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一个投入工作,或抱怨加班时长,或哀叹行业前景,我认识到如果此时的自己盲目走入工作也会变成投入大海的一粒石子,痛苦而又无能为力。我相信每个人改变世界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然而对于自己,唯有继续向前学习、努力跨越才能一点点改变自己的未来、甚至建筑与城市领域的未来可能性,所以选择了读博。在申请博士的过程中,重中之重是找到方向贴合、步调贴合的博导。现在的导师完全是缘分引领而来的。所以无论是日本地区,还是早稻田大学都是一开始计划外的。



Q:

介绍一下您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否有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中的研究项目可以展开分享的吗?


A:

我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向。


其一是城市公共空间。在RCA的项目学习中,老师们带我们考察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因此我们对社区的组织方式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思考也随之成型。随着城市化进程与时代发展,伦敦高层建筑中的观景台及空中花园一类场所也被政府列入重点开发的公共空间,更加促进了各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开发和产生。传统公共空间与新型公共空间有何互相借鉴与相互区别之处尚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被采访者的相关项目作品


其二是无场地建筑。这类建筑包括各种或小型或大型的可移动,可拆卸或临时性建筑。城市空间并非一成不变,随季节、节日及时政需要,无场地建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活跃市民生活的同时,也成为施政者潜移默化的手段。另一方面,建筑的移动与拆卸技术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与居住领域。建筑自身内部与外部元素的移动也含有巨大的可持续潜力。


被采访的相关项目


其三是建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在多方合作下,建筑学可与工程学、机器人学、动态力学等学科交叉产生新型建筑形式。该方向因领域广阔与交叉学科知识要求高,研究难度较大,却蕴含着极大的探索空间与合作机会。



Q:

您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分别就读于中国-英国-日本三个地区,并且都是知名院校,是否有不同的教学特色与就读体验吗?


A:

中英日的学院体系与教学体验有着强烈的反差。我是一个比较慢热的人,因而在每次环境变动时都花了至少半个学期去努力适应。在国内,大家常批判学校的“象牙塔式教育”,其实这也与咱们一直以来对学生带有厚重的滤镜有关。虽然已经是本科/研究生,但总觉得还是学生,所以在专业素质与社会素质方面“意思意思”也就过了。然而在同样位于东方的日本高校中,学生们一旦进入大学就被当做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对待,专业知识、社会交往、甚至待人接物都需要在一步步的摔打中历练起来。英国高校(如RCA)更是一群把亲生学生推下悬崖的老鹰,我们常常戏称老师无为而治,其实不然。老师们为学生提供的资源不再是笔记知识点与ppt,而是真人设计师与真实项目。学生们获得发展的机会也不再是考试满分,而是用自身过硬的专业实力亲自折服甲方与大佬们,从而获得进一步实习或工作的机会。


在教学方式方面,国内亲切的大学班级制度其实与日本的研究室制度相似,只不过在日本的大学中,教授们在研究室与学校层面有着比较绝对的主导权。相比之下,英美热闹的大班菜市场氛围有着更加轻松和宽泛的交结可能。无论是同一个系的、同一个院的、甚至同一个学校的都有可能在平时的project中合作。


早稻田大学、皇家艺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的相关师资与项目


Q:

是否可以说明您早稻田大学就读的博士项目吗?比如有哪些研究领域、知名教授、实验室、或学术合作机会等?一般日本博士的申请要求与流程是怎样的呢?


A:

我在读的是早稻田建筑设计专业的博士后期课程项目。日本的建筑业界非常重视师承关系。早稻田大学的建筑承接的是菊竹清训这一派,先后出了吉阪隆正、内藤广、古谷誠章、吉村靖孝等著名建筑师。建筑学科内细分有建筑史、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结构力学、建筑工学、建筑环境与安全等专业,每个专业下有数个研究室。研究室因教授个人风格而各具特色,比如我们导师是属于热衷社交派,所以常常会请自己的建筑师大佬朋友们来做讲座和讨论会,自然而然的就会安排讲座后的饮酒会,给学生们留下联络人脉、疏通工作的机会。


申请方面的话,其实到了博士这个级别,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博士申请都不可能有明码标价的硬性要求了。对于每个学生,首先需要早早开始准备(尤其是心理准备,下定决心),或许是硕士在读的时候就开始预备,或许是硕士毕业后gap的一年中。一边调整项目与论文,一边物色合适的大学与导师以修改研究计划书。在充分准备后,把握好提前的时间与导师沟通聊好是最重要的。日本的博士入学一般分4月和9月两拨,申请截止日期也因此分别为前年10月与当年3月两拨(不同学校不同要求)。



Q:

在日本地区,并且与您同研究方向,是否有推荐的其他博士项目吗?以及在日本读博如果不会日语是否会有影响?


A:

除早稻田外,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许多名校的建筑学科也设置了这样的英语博士项目,并也同样有着深厚的建筑师承历史。日本正在向着越来越国际化的方向前进。在最近的教育会议上,政府计划在2033年前接收40万留学生。0日语基础对于申请不会有影响,且一些研究室也会以英语进行平时的会议。但无法否认的是,有一定日语基础确实能够使你更好的融入研究室、获得更多的社交机会。不过对于一些比较传统的院校,如东京艺术大学等,还是精通日语才能获得导师青睐、在学校顺畅地完成项目和学习。


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京都大学的相关研究方向与师资


Q:

对有计划申请日本地区博士的学弟学妹们,是否有什么建议?


A:

博士申请是一场持久战,特别是对于申请日本的博士项目,感到绝望是再正常不过的。你或许会觉得无从下脚,竞争对手都是各路神仙,或者导师难以交流,热脸贴了冷屁股,但无论如何一定要相信真诚和实力是无国界的。为自己准备打得过的项目和论文,修炼过硬的的专业功底,下定不动摇的决心和意志,无论对什么国家、什么学校都是最重要的。




更多TechArt学术干货&研究分享


如需查看更多有关“前沿研究”、“院校方向”、“资料工具”、“机会推荐”的内容与资讯整理,可由上图所示顺序转跳至对应的页面



一线采访 | 名校教授+SCI审稿人的视角,探讨学术创新、科研与商业的转化、博士申请的潜在要求


顶级期刊审稿人筛选论文时的审查重点


名校博导对博士申请者材料的潜在要求


学术界与工业界的联系与转化



藤校博士分享 | 建筑技术 VS 建筑历史 | 什么是“博士”?有关读博常见疑问的详细解答


如何理解博士,建筑技术和建筑历史的研究差别


藤校读博的日常科研生活与收获积累


整体规划与学术心得分享(本篇推文是早期访谈,提及的申请情况与当下存在部分差异,有具体申请意向的同学也可咨询小助手)




对话清华学者 | 艺术博士的跨领域浪漫主义与设计哲思


艺术博士的关注点和其他相关领域博士的不同


艺术实践和学术并非是相互割裂的关系


读博对未来就业的影响




TechArt将继续分享前沿学术知识与优质海内外科研资源,为热爱学术的小伙伴提供满满福利!


咨询更多项目详情
可长按二维码添加学究科研社学术顾问微信预约

TechArt学究科研社
TechArt专注于建筑|城市|交互|艺术|人文|工程|计算机|机器人等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合作。我们不断聚集海内外知名学府的博士、教授及工业界专家等,研发创新的教学内容,为学员们提供硕士留学、博士申请、科研产出、工业实践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