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有时会觉得自由是快乐
健康的生命感是重要的
阳光下的旅途
永远坚定眼眸
回顾
时光飞逝,转眼一年又过去了。
真正开始忙一些重要事情的时候其实根本意识不到什么是孤独,日子过得飞快,值得记忆的事情变得简单而集中。
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久了,偶尔缓过神来,感觉自己仿佛也正被曾经熟悉的世界渐渐抛弃,有一点点心酸感慨。不过更多的是开心,因为更大的世界,就要来了。
如果选1-2个词来形容2023,我脑海里的关键词是【焦虑&自信】【行动&清醒】【乐观&回味】。不只是身体上的,同时也是经历上的。
自信
有人说生命始于三十岁,有人说生命始于五十岁。其实都不对,生命始于你不再取悦围观者的那一天。
清醒
结局好坏,得放在长的时间里去看,现在坏的结局,未来要鞠躬感激也说不定。时刻要保持清醒很重要,知道自己是谁?在哪?要去哪?
乐观
我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保持坚强和健康,keep moving 。
在各大app 又发布年终总结的时候,我去回顾了一下自己都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它们和使用手机,电脑的。
总体上,都蛮早的。一句话概括:PC端全面miss,移动端从未错过。
2023年,我会把它看作“全民”向内求的一年。于我而言,主要观察到5种现象:
1. 忽然之间,大家像约好似的,都不发朋友圈,也不互相点赞了。都去别的平台“发疯”和放飞自我了:微博,即刻,小红书,Instagram。
2. 突然之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开始,成为年度流行词之一。
3. MBTI和I 人几乎成为年度词汇。我可能相信疫情3年可能把大家搞穷了,但把“全民”搞“I”,实在是令人有点费解。你简直无法想象现在MBTI的“盛行之风”。本来以为只是国内的“破冰”谈资,结果前几天湾区一位Stanford的“朋友”问我:你的MBTI是什么。我就???
用陈不撕的话说:MBTI为“内向性格”在中国“去羞耻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完成了“宅”“闷骚”都没能完成的事儿。从小亲戚老师都在教导“性格内向”是一件不好的事儿,需要努力改正。现在一句“我是i人”走天下。
4. 只结婚,不买房,但想跑路。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赶上明年生龙宝宝,2023年朋友圈不是在结婚,就是在结婚领证的路上。房地产触底,只见卖盘,不见买盘。很多人都在搞身份:香港优才/高才;新加坡;澳洲,日本,加拿大。 别的我能理解,但香港这个,不过去工作和生活,拿的不就是plus 版的深圳户口?中介又不能给你搞定海关出入境记录,搞个高才就能拿香港身份,那香港永居未免也太泛滥了。大家真的太焦虑了。
5: 扎堆使人逆反 。如果说3c电子,汽车这些还有早买早使用早享受的点,那一起抢着读马斯克的新自传我就有点费解了。早点拥有和第一时间读完是发钱么?
还有原来朋友圈签名用的是横渠四句(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今年直接全部人生是旷野了。
还有轻舟已过万重山。本来都还挺有美感的句子,现在看到就想远离。唐诗宋词三百首,三千多个常用字,多自由,无穷的排列组合,为啥非可着劲当复读机一句话翻来覆去用。当然,人本来也没必要相互理解
2023年,在憋了3年后,今年国庆出境游又恢复了神采:朋友圈“地理课”分布整个一“二战重现”:
欧洲:50% ——英法德意,西班牙,瑞士,希腊,奥地利,匈牙利
亚洲:26% ——俄罗斯,印尼,土耳其,日本,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
非洲:20% ——埃及,肯尼亚,摩洛哥
澳洲:3% ——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汤加
美洲:1% ——厄瓜多尔,墨西哥 (没看到去美加的)
疫情对人们最大的改变之一,是对时间的感知。而今年在全面放开后,对于现场感的追求,可以说是达到顶峰。除了旅行,还有演唱会的火爆和一票难求。
说回来,以下为2023年终总结,enjoy:
01
读书:人还是要创造些什么
2023年,一共读了50本书。
之前是在之后的书籍品类上有了一些侧重和重点。相比2022年无心看书和乱看,今年又回归了主线:社会学和历史。
2022读书一览
尤其看了很多民国史。感觉这是一个日常被大众所忽略的历史时期,但又很有意思的时期。
民国,是中国历史发生剧烈变迁的年代:清朝没落,最终倾覆,民国初建,混乱不堪;袁氏独裁,军阀混战,革命烽火,国共争雄;然后就是八年抗日,三年内战……神州大地一刻都没有停止新旧交替和血火洗礼,并因为自己的积贫积弱而使整个民族面临空前危机。
然而,这也是一个人杰辈出的时代:蔡元培、胡适、梅贻琦、陈寅恪、傅斯年、李济、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蒋梦麟、曾昭抡、夏鼐、华罗庚这一些名家大师,每个都抱着一个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不忘初心去立著,牢记使命去寻路。
他们一路走来,外有外敌环伺,欲断中华魂骨之气;内有民族积弱,利益纠葛,各自倾轧,军阀割据。他们于乱局中始终不忘求国富国强之路,虽有痛苦,却不曾变初心,终有三百年之天才,新代教育之师表,清华之魂护,史语所之梁柱,中国新考古之凿空,中国古建筑之领航的局面出现。
我们中学的时候就知道:落后就要挨打。个人的命运永远和寄托和羁绊于国家前途中。
清华、北大和南开是一方求学圣地,清华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一提起大家心往之,但战争一来,奔长沙,退昆明,日日躲轰炸,岁岁愁生计,师不若丧家之犬,生难为求学之徒。追忆当时情节,做为读者,很难不不感慨当时师生跋涉之坚定,国家火种之顽强。
我们现在是只有24史的,没有清史和民国史的。民国的近代知识分子他们的一生,还是作为近代史本身的一个窗口,都令人感到受益匪浅。
当时的知识分子,是真的精英,亦真的属于国家的栋梁。他们对西方政治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引进,对传统中国文化利弊的思考与反省,不仅决定了他们自身的命运,也深深影响了之后华夏大地历史的发展。然而,动荡的社会却让他们的远大抱负和理想难以实现。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先辈们仍然以达观的心态去面对;民族危急存亡的时刻,他们在忧国忧民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纷飞的炮火与频繁的空袭之下,师生们无问西东,授课不辍;缺乏经济后援和物质条件的环境下,学者仍进行着研究乃至实地考察。
从这些大师们的身上,你可以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即使时局艰难,但依然坚定。
为什么动乱的民国能产生那么多大师?其实谜底就在谜面上。
因为乱,所以没人管;因为包容开放,所以才能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各种思潮、学术、主义才能在一片荒芜却又肥沃的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成长。
回想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爆发,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3次: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知识分子最美好的黄金年代,有上、中、下好几条路可选,上能成为诸子百家;中则可为布衣立谈成卿相;最次下,也可以去孟尝君、家里头当门客。诸侯相互争霸,诸子著书立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所以对于新思想、新学说的产生,不仅不打压控制,而是鼓励状态。于是才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第二次:两宋时期。宋代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兴于北宋、盛于南宋,绵延三百多年,是中国古代文明最为辉煌的时期。宋朝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小的汉族中原王朝,但物质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不仅大大超过汉唐,也为后世的元明清所望尘莫及,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最能打的。
工业文明:北宋中叶年铁量大致在15万吨左右,相当于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产量的2.5倍甚至5倍,可与18世纪初整个欧洲(包括俄国的欧洲部分)的铁总产量大致相当。
货币和信用关系:西方最早的纸币英格兰银行券晚于两宋六七百年才出现
对外贸易高度发达:与宋朝建立外贸联系的国家和地区达60多个,海外贸易占GDP的1/5,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空前绝后。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终成为一个紧密的国际市场,与西亚形成当时世界贸易圈的两大轴心。宋代所铸的数百万贯铜钱,几乎成为“国际货币”。
财政税收收入世界第一:年财政收入最高年份曾达12000万贯,即使南宋失去半壁江山,常年财政收入也是高达10000万贯。元、明、清三代,无法望其项背。
精神文明方面亦不落下风:在哲学、史学、文学(唐宋八大家)、书画艺术、音乐、舞蹈、戏曲及科技(四大发明)等领域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给此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极其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第三次则是民国。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割据,而僵化的旧思想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工业革命后席卷世界的新浪潮。动乱的社会环境,反而迫使人们不断向内求,也向外学习,许多学科和思想才能从0到1,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从0到1的质变,每个新的领域中出现的这些有深刻思想、有爱国情怀、有民族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才能成为那个黑暗时代里一颗颗璀璨的明星。
所以,也许不干预——不论主观还是客观,可能是一个时代产生大师的重要原因。
或许我们不应该问这个时代有没有大师,而是应该问这个时代需不需要大师?
当娱乐至死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时,、当消费主义侵入日常生活;当大多数人关注房子、车子、票子而忽略脑子时;当我们的小目标是去赚一个亿而不是多读一本书时,当很多人的梦想不再是科学家、思想家而是网红、明星时,似乎我们也并不需要什么大师。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应有的标杆和风骨,有人为民族命运抗争,有人为个人前途拼搏,只要是向上、向善、向美,每种追求都无可厚非。
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能为这个时代留下什么?我们来这一遭,能留下什么?
02
电影: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截止发稿前,一共看了60部电影。
很喜欢的有:《送你一朵小红花》《八月迷情》《碟中谍7》,还有阿尔帕奇诺的《盗火线》。
之前我自己很喜欢的电影有印度电影和韩国电影。两者有相似也有不同处。但今年一个感受是除了国产电影审美疲劳外,韩国电影不再强势了。
2023年韩国电影有多惨?上数据感受下:上半年半年开工9部,远低于往年200部的均值;观影人次直接暴跌一半,票房创20年最低;票房前10中仅有2部为本土影片;半年仅有1部实现盈利:犯罪都市3。
如果对韩国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寄生虫》,那今天,韩国电影的前景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而其根源,是Netfilx摧毁了韩国电影之前仰仗的配额制度。
不仅中国,韩国也有配额制度:是韩国官方对国产片的保护制度,如规定院线放映国产片不得低于146天,电视台放映国产剧集的份额不得低于40%,种种政策下,保护了本土电影的市场份额,又能让好莱坞大片在进入韩国后成为一条鲶鱼,搅动本土电影生态。背靠政策加自己争气,韩影迅速腾飞,精品不断。
但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2015年Netfilx正式进军韩国,观众从大银幕转移到小荧幕,这样的观看方式,使得Netfilx可以直接绕过配额政策,形成新制片模式:Netfilx出钱,韩国影人拍摄。
区别于传统影视,网大、网剧的本质上也是互联网产品。但韩国本土没有像国内优爱腾这样的视频巨头,流媒体市场很快被Netfilx一家所垄断:
对观众而言,喜闻乐见的:更低廉的价格、更灵活的方式,why not?消费者都是价格敏感性的
对制片而言,貌似也是利大于弊:钱多事少离家近,还是全球发行,身价水涨船高,纷纷投向Netfilx的阵营
在此背景下,《王国》《鱿鱼游戏》《黑暗荣耀》一时风头无两。对韩国传统制片形成毁灭式冲击,市场份额被侵蚀,还要支付更高额的片酬。
但事实真的有那么美好么?Netfilx的平台属性决定它不可能将影视产品的营销、分发、周边等环节,下放给内容制作方,而制片团队与Netfilx签的是一锤子买卖,直接从从品牌方被降级变成了“代工厂“。
《鱿鱼游戏》爆红,Netfilx净利润近9亿,但支付给韩国片方只有2140万。典型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带来的巨大剪刀差。
但韩国制片也乐于接受现状,做《王国》的时候,编剧金银姬就有句名言:“Netflix给予了无限的创作自由,在内容和技术方面,根本没有说过要怎么做”。即使Netfilx买断,但片方还是选择接受,因为这样风险最小。
但如今,「降本增效」是大背景下,Netfilx投资不断缩减,这时,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观众的喜好和胃口被“Netfilx化”,对中小体量不屑一顾
先前韩国本土的特色电影制宣发的完整产业生态已被穿透,难以吸引有效投资。所以今年看到的都是一些工业垃圾。
韩国电影的重要根基是现实题材,这类电影投资并不大,没有非进影院的必要,Netfilx恰恰是利用小屏幕,将韩影的根基连根拔起。
为什么是韩国被Netflix攻破?Netflix亚洲市场最早进入的其实是日本,但日本一直牢牢把握住了核心问题:版权。
众所周知,日本影视产业在全球范围的最能打,影响力最广的是动画。Netflix原本也曾大手笔投在日本动画上,希望其实现像韩剧一样的全球效应,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因为再高的价钱,也撬动不了日本动画的核心版权利益链。
同时,日本付费环境极佳,版权保护意识极强,有多家盈利的“小芒果”流媒体平台。因此,日本流媒体市场处于军阀割据、自给自足的状态,并没给Netflix留下太多插足空间。
韩国想走出这个囚徒困境,只能选择建防火墙,但问题是:给“爹”建墙,可能吗?
03
生活:片刻组成永恒
今年,好像越来越能理解什么叫“人活的是几个瞬间”。当你回首往事,能一直记得的,就那么几个瞬间,就那么几个人,就那么几种感觉。
演唱会上置身人海,四面八方唱着同一首歌的声音,“亦真亦幻“的瞬间;
烟花炸开的瞬间;
和许久未见的朋友相逢的瞬间;
秋天第一次闻到桂花香的瞬间;
下定决心要离开的瞬间;
在车站接人和对方对视的瞬间;
每次突破运动极限,瘫在赛道上流汗的瞬间;
抬头看到窗外的美丽夕阳的瞬间;
无数个类似瞬间就告诉自己一定要记住此刻,活在此刻。日子不紧不慢,总有一些像珍珠一样闪亮的瞬间被我们捕捉到。只要你愿意串联,它就是独属于你的珍珠项链,就好像连续剧一集结束的空镜,小说一章结束的末尾,给下一步埋下漫长的伏笔。这一瞬间会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此时此刻将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会怀念的。
很多很多个瞬间组成了生活的浪漫,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足够我热爱这个烂透了的世界。
我相信秒秒的瞬间,我不信年年的永远。人生太短暂,现在就是永远。
握住一瞬间称它为永久,总是有一些瞬间让你不舍得死:去疯,去爱,去浪费。
04
关于人:人是万物的尺度
1:疫情剥夺了很多现场感。曾经,线下见面是人们的主流选择,远程沟通是“异类”;如今网上交流是主流,线下见面则愈发“珍贵”和“稀少”。但始终不变的是,我们总是更加偏爱那个分子。
2: 人总体上可以分成三类:taker、giver和matcher。
Taker以从他人身上攫取利益为生。
giver是创造者或贡献者,感情里叫纯爱战士。生活中有时哪怕没有回报也愿意用爱发电。
Matcher的话,有时候是taker,有时又是giver,总体上讲求等价交换。
和很多人以为taker混的最好,但fact 是:拉长时间维度,giver其实远比另两者要好。这是和大众直觉不符的事实。
因为giver在持续创造价值。ta有可能暂时入不敷出,也有可能被暂时收割,但长期来看,一定是均值价值回归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公司,一个组织,对他不用做太过高深的解读和预判,就一个简单的点:有没有生命力、有没有前途,看的就是giver的数量。就好比看一所大学,不用看什么各种排名说辞,就一个简单的指标:有多少诺奖得主。
一个人一旦选择去做taker,终难有所成就。过于适应社会规则,终究会被社会反噬。
有的时候,一个人想做giver,但身边又都是taker,就会很难。就像谈恋爱,如果不被身边所影响,两个人纯纯粹粹的,都想着为对方多做点什么,反而能成。
影响一个人是taker还是giver有很多因素:制度、环境,教育。但最终,还是自己的选择。
3:年纪越大就越发觉得,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其实最重要的是性格和运气。
4:今年接受了一点是:所谓朋友是会变和离开的。所有对人性的高期待,都是人生账单。芒格说:我不会因为人性而感到意外。也不会花太多时间感受背叛。我总是低下头调整自己去适应这类事情。我不喜欢任何成为受害者的感觉,我不是受害者,我是幸存者。
when you get little surprises as a result of human nature to spend much time feeling betrayed。I'm always want to just put my head down and adjust I don't like any feeling of being victimized and I am not a victim I am a survivor
5: 希望大家不要仅凭和别人聊天同频,就觉得真的和xx有共鸣。如果观点是你先抛出的话,我想我们中学时候都写过命题作文。
6: 人随着年纪增长,往往会出现以下感受:
越来越难感到快乐
越来越难产生希望
总觉得精疲力尽
懒得动弹,做事没激情
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衰老不仅会带来身体机能的丧失,也会影响人的思想、性格、言行。2020年我这样写到:
建议大家工作中和工作之余交朋友不要太功利且尽量多元化多维度。一个有趣会感知生活的朋友比一个聪明赚得多的朋友更能显著提升你的生活质量。眼睛只盯着peer只会让你徒增烦恼。 比较是偷走幸福的小偷 ,这个世界比你想象中和想象外丰富多了。 同时,鼓励每个人都应该找到一个,不依赖他人只靠自身就能实现的、没有太明显副作用的、门槛不高,发生频率相对较多,可以填补一定时长,稳定提供适中剂量快乐的来源。 工作外的兴趣爱好,就是我们对抗世界的方式。
人一定要有人生追求,起码是享受一生的爱好:当你年纪大了,没有目标,缺乏爱好,日复一日麻木的过日子时,那种感觉就像是摄魂怪取走了你的魂魄。
05
认知:胡思乱想也有收获
1:跟朋友讨论,到30岁,人和人之间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差距就出来了。身体素质是否体力好,能冲刺,能抗累,能像运动员一样是控制有纪律的身体。精神素质就是精神上敢赌,敢要也能抗压,能稳住,有耐心有定力。有些精神属性不行,有些体力跟不上。两个都没打磨出来,基本就躺平了。
情绪,睡眠,饮食,运动,是人生四项幸福支柱。这四点,我都很好,所以不颓废不焦虑不内耗,有inner peace。
正好也在这问大家:你觉得你身边过得很幸福的人,都有什么特质?
2: 这两年最大的收获还有,真的不需要什么“聊天群”。有事都直接one by one 去聊,能见面就不打电话;能打电话就不微信;微信群,既碎片,又无法承载有效信息。充斥着:金融八卦,恋爱细节、情绪的发泄。人数超过10人以上的群大家都在各说各话。生活真的需要抓大放小,把注意力放在该做的事情上去。
3: 个体做的任何事都是你的底层系统的体现:如何选择职业;对待别人的态度&方式,投资逻辑和风险偏好;创业的选择和方法etc。要不断迭代底层系统,这样自身的做事认知,行为模式都会一起进化更新。
4: 金融大多时候其实无关数字,估值模型。更多是艺术,关乎的是人性,社科,传播。
5:社交看似是和别人对话,但最终还是和自己:交流只是手段,关系也只是途径。终局还是认识自我。
6: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好工作,我过去的经历告诉我,好工作需要有这三点:
- 有“能实现目标”的土壤
有“允许做自己”的人文
有“你真心欣赏”的榜样
7:人生成长之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质疑规则,理解规则,利用规则,成为规则。
8: “年轻气盛”四个字里,人们往往都在追逐年轻,以为“年轻”更重要,实际上“气盛”才是核心价值和精神支柱。不气盛,就不是年轻人。心气儿散了,才是真正的衰老。
9: “生命力爆表”是一句极具杀伤力的赞美,富有生命力是人类的最高的赞歌之一
10: 执行力极强的人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必须“靠自己”,对他人不做过多期待。
06
职场
1:野心并不是件坏事。但问题是:就是你真的很野,也真的想尽兴。真的:是玩的尽兴。
2:大厂的朋友的焦虑感并不比其他人更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同一种叙事,个体价值被职级和总包数字量化;灵魂和个性被收拢在评估体系和老板喜好化成的小包裹;背负竞业的人甚至连名字都不配拥有。换老板的频率和时间,可能比女生来大姨妈的时间还准。
世界上还有很多选择和可能,而大厂用薪资,买断了个体发现更多游戏的时间和心力,还把人人都可替代的钢印,像脑机芯片一样强行焊在个体的脑子里。
3: 现在,当我要做决定的时候,我都会想:如何才能让年轻的自己感到自豪,年长的自己感到认可,以及现在的自己感到平静。如果我做的决定可以同时满足这三个问题,我就基本能确认我没有选错。
4:很多人觉得网红,学历不高,也没啥技能,凭什么赚那么多。我说你会这么想,是受学历至上的影响太深了。其实一个人成功不成功和学习好坏没什么关系。
我之前就写到:教育的作用是托底。读书学习的作用是提升人的下限,学历高,社会价值就高,生活就不会那么的不堪和窘迫,但学历对人的上限提升边际效益递减。
上限靠的是:机遇,见识,以及勇气;机遇个体是无法掌控的,能掌控的只有学习。确保自己不会太差,再去等机遇,让自己更好。
07
结语
如果你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就一定会带来改变,而你破碎和矛盾的自我也会变的统一。
首先,保持乐观,寻找积极的因素。或许宏观环境难以让人乐观,在一个个具体的公司和公司人身上,总能找到积极的因素。这可能是如今每个人都需要的选择和养分。
比如,就算在疫情最肆虐的2020年,也没有一个行业在选择彻底放弃躺平:不管是遭受灭顶之灾的旅游业,还是最依赖人群聚集的餐饮,体育,娱乐行业。梁建章每天前线直播,东京奥运会没有取消。
其次,坚持对的事情,尤其是难而正确的事。不论个人还是集体都是如此。比如读书,比如健身,比如情绪稳定。
再次,关注真正的问题。疫情带来的损害,容易让人模糊问题的焦点。但很多问题,其实出现在疫情之前。比如个人信息的保护原本正逐渐形成社会共识。比如女性职场困境。因疫情而忽视其他结构性问题的改进也是不可取的。
最后,不要忘记因疫情失去健康和生命的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去。你还健康的活着,你比想象中坚强。
日月常照,四季更迭。雪既是结束,同时也是开始。
愿你:
春日里,画舫听雨;
盛夏里,枕荷而眠;
秋风中,落木抱根;
寒冬日,雪度梨开。
2024年,愿每个归家的你,都有爱的人为你掸尽落雪,温柔以待;
也愿你在每一段出发的旅程中都兴致盎然,初心坚定。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