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高管招聘,我受益匪浅的那些事

乐活   职场   2021-07-24 20:24  
第8篇

导读

全文大约6000字,分为7部分:


1.求职是一面镜子

2.高管招聘类似于做投资

3.你寻找的不是工作,是工作机会

4.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5.   不要纠结“估值”,重要的是最后赢下游戏

6.做时间的朋友

7.   做正确的选择


大概需要预留15min时间阅读,,以下enjoy:


01

 求职跳槽是一面镜子:反映自己的性格,ego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还是依靠自己努力,但是心中有爱的人,成功离他更近。


人能不能成功,或者做成事,很多都来自于ta的选择,每个个体的选择反映,多个选择加起来,可以反映或者映射出ta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去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做什么行业的工作,对职业,收入,人生的看法,观点等等。


可能一些职业咨询师会问到:你在当前的人生阶段最需要什么?


但仔细想想,这个问题的其实不太经的起仔细推敲,同时,它也挺玄学的:如果你想做的大事,是改变世界的,那要追求的是:不图钱多少,不求岁月静好,只能全力发展;如果你是平稳状态,准备小富即安,那降低风险系数,稳扎稳打、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更不会辜负你的美好人生。


所以,问题又绕回来了:你究竟最适合什么样的生活?


其实,“最适合”本身就不是什么好词,是一个坑,“最”是形容词,“适合”是动词。


随着时间推移,随着个体成长进步,能力和资源不断提升,“最适合”的是一天天动态不断变化,永远定不下来。退一万步,即使做成某件事,就能确定这件事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吗?悉尼歌剧院最适合悉尼吗?鸟巢最适合北京吗?


真正好的状态是:我发现了很多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且决定从某个选择开始先试试看。成功是偶然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但:你可以对失败免疫。


生活中的很多故事,篇章——是精彩、开心也好,抑或痛苦、艰难、令人失望的也罢,他们都是经历和体验,都会带动你不断前进。


通过这种方法了解并体验生活,在探索世界、体验生活的无限游戏中,你就会走向成功,无惧失败。这种心态是“失败免疫疫苗”中极其重要的一剂药。


他,她,他们。从名牌大学毕业,在知名的大公司工作。在人生道路上,实现了每一个“预定目标”:名牌大学、结婚、事业——每一件事都准确无误地按照计划进行。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和努力付出,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人生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30-35岁,经过十来年的打拼,事业蒸蒸日上、发展稳定,现在看似是站稳脚跟,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了。


但是,在他们内心深处,很多人却有一个秘密:很多个夜晚,他们开车回到家,坐在汽车上,看着城市的点点灯光,抑制不住地沮丧甚至大哭。


他们拥有了自己认为应该拥有的一切,实现了每一个梦想,但他们却一点儿也不快乐。他们知道自己应该为目前创造的生活而欣喜若狂,但却连一丝的愉悦都感觉不到。


他们很多人觉得自己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早上醒来时是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样,但晚上临睡觉前,却总是辗转难以入睡,压力也好,纠结也罢,感觉自己似乎失去了什么。


在拥有了一切的同时又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该怎么办呢?


他们的情况并不是个例,不仅发生在中国——在美国,有2/3的职场人士对他们的工作不满意,有15%的人甚至痛恨他们的工作。


他们非常成功,但他们很多人却并不幸福。他们什么都有了,但并不开心。


因为他们一生中,别人都告诉他们同样的故事:你即使现在不幸福,也不要担心,一旦你成功了就会获得幸福。


所以当他们成功的时候,他们想要找谁就找谁,别人尊敬,崇拜他们,他们刚成功的时候,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感觉,但很快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成功和幸福之间的关系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而且恰恰是相反的:不是成功是因,幸福是果。而是:幸福是因,成功是果。所以,你还觉得你去到哪个公司,哪个行业,上什么学校就能解决你的问题和困境么?that’s impossible。


性格决定命运。性决定命,格决定运。


性是什么,性情暴躁,走得早;性情和婉的,一般寿命也久;格是什么,格局大的人,能容纳各种各样的人。所以刘邦能成事,包揽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人,韩信张良etc,这些人给他带来无数的运、所以,性格决定命运。


Junior比Senior一般ego高;金融行业尤其金字塔和“鄙视链”顶端的呢几个工种的从业者,会比别的行业的人ego高。这个ego体现在两个方面:


  • 觉得自己是xx公司的所以很nb

  • 觉得自己目前在xx公司一定能去xx公司


你要知道在职场上,除了CEO本人,没有人是不可或缺,不可代替,仅此一位的,有时候很多公司的CEO也不是不可替代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岗位有需求,即使是高管招聘,也有很多候选人在竞争,他不是非你不可。Junior就更不必说。所以请收起你的傲慢和ego,以及搞清楚你在和谁竞争。你能想象在NBA工作的人,可以去到高瓴工作么?连自己的竞争对手都搞不明白,这“仗”怎么打?


之前写过的一个点是:近一年时间,算是见过各种对红杉有执念的人:

  • “为了红杉我package不要了”,

  • “我愿意去红杉去做分析师”,

  • “我只看顶级基金的机会”,

  • “我非红杉不去”


你知道么,当你以上这些话说出口我就知道你和红杉无缘了,以上4类大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本身经验和能力还不够qualify,第二如果你真这么厉害,你早就应该躬身入局在红杉了。


那些口口声声只看顶级fund,要去top美元基金的,以及别的所有高管职位的也类似。正确的做法是:去市场上聊一聊,看自己能不能拿到一家的面试机会以及offer。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市场足够透明和公允,真的有能力和实力,在当下这个时代,绝对不会被埋没。


或者问自己一个问题:你觉得对于应聘的这个职位,做得好的人和做得顶尖的人的差别在哪里?而自己目前处于哪个位置上面。


02

做高管招聘类似于做投资


在2019年的年终总结,我是这么写的:

这里有一个小建议:很多人每年都看很多财报或者有很多高谈阔论,但最核心的是,我们此生其实就是在经营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是我们自己,你是CEO,是CFO,是CHO,是COO,自己对自己负责。


所以,你作为你自己的管理层,你需要去制定今年明年的规划和战略,更需要制定未来的规划和战略。


你可以每逢年底尝试写一个财报给自己:有多少资产,负债又几何;除了有形资产以外,有哪些是你脑子里的无形资产。这些年来积累了哪些真正的资源,学到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并试着给它们估一个公允的价值。


随着岁月流逝,包裹着你自己的躯壳总是要因为磨损而折旧的。如果你热爱运动规律作息,有着健康的生活习惯,那就给自己这个资产少折一些,反之亦然。


华尔街可能不是一个长期有耐心的地方,但你自己需要做时间的朋友。你需要学会去平衡长期与短期的收益。一些眼前的利益最大化固然会让你下季度/下财年的财报很好看,但若以牺牲学习和积累为代价可能会让你后续的增长变得乏力。


所以,我其实不认为自己在做高管招聘,我是拿投资的视角来看的:我认为是别人在教我做选择。


这一个收获来自我之前看问题的视角从交易转向人之后的收获:视角变成人之后,招聘反应的是资金的流动,人员的流动,信息的流动。我不觉得自己在打cold call,我觉得每次机会都是别人教我一些行业insights。


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没意识到,当下的职业,让我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个information hub。


不过和投资还有一些异同点吧:

  1. 投资一年中当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拒绝别人,高管招聘一年当中绝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在被拒绝。

  2. 高管招聘的本质不是sourcing,而是判断。这一点和投资一样。但这还有一个点是,很多时候,你的判断无法起决定作用,换言之,你无法真正的扣动扳机,make it down。

  3. 虽然都是在拒绝别人,但投资具有强烈的品牌效应,只要fund的branding够好,一定不会错过big name。即使一开始错过,也有再次扣动扳机的机会。


03

你从来都不是在找工作,你寻找的是工作机会


乍一看,这两者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其实完全不同。


重新定义后,你考虑的不再是工作,而是如何处理求职信和简历、如何进行面试、如何结束面试以及最后获得机会。


这种重新定义,最重要的是影响你的心态,可以不再纠结于是否接受这份工作(你其实完全不了解这份工作),而是带着更多好奇心,想看看在这家公司中,你可以发现什么有趣的机会;而且,你不会再带着评判(judge)、消极的心态,而是进行有益,多元的积极探索。


当你找工作时,关注的焦点更多是工作,所以也会更多围绕工作本身,试图说服雇主选择你,向他们传达你所谓的: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渴望”。你大多数时候假装充满激情,让他们相信你。换句话说,你要么在说谎,要么放弃这份工作。但没有人喜欢说谎。


换个视角,如果你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工作机会,而不是工作时,一切就都不同,你没什么必要骗人了。


你可以真实地表达出你对这份工作想法,好奇心,因为你确实想要对这个工作机会进行探索和评估。这不是语义上的问题,这是一个“真诚与否”的问题。


当你转变心态,寻找工作机会,而不是工作时,就会变得更真诚、更有活力、更坚定,也更开心。有趣的是,这样做反而会让你获得工作机会。


公司是在招聘人,招他们认可的人。


04

关于Title和Big name: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我之前发上一篇播客,有人说我制造压力和内卷。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在意那些公司牌子,学校名字,对他们有执念,就会觉得是内卷。如果你能平视它们,视角转换到他们怎么想问题的,怎么做选择的,那你看问题的视角就完全不一样。


当代人大多做的是什么:一味停留在brand,title的追求上。所以他们永远跳不出来。


单一的停留在brand 和title的追求上,一方面就会内卷;另一方面,目标这个东西有好也有坏,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当你实现它的时候,它就消失了。


所以,当个体追求到这些后,它完成的同时,也消失了:我要去字节,我要去MBB,我要去耶鲁沃顿,我要去红杉高瓴etc。


当个体实现了这些之后,问题和生活,才刚刚开始。所以,这些东西不那么重要,重要的还是要回归到个体身上。


对这些东西怯魅,就可以跳出来想问题了。清北复交还是一样去字节,哈佛耶鲁沃顿还是一样去MBB。


如果你追求学校牌子,你就会觉得他们比你厉害,如果你追求的是做成事,那大家干的活相差无几,就不会形成羡慕和担忧了。


Title,big name,校友这些在社会,职场中都是后验的。这些东西,都是你做出东西来别人就认,没做出来之前,还是不要每天挂在嘴上的好。那些只是清北MBA,不是清北本的大佬,你看那些原来瞧不上的人是不是大多还是去“跪舔”。


人做出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年龄无关。


05

关于Pay:不要纠结估值,重要的是游戏结束时你要赢


首先,写在前面,能一直做金融,投行,咨询的人是少数之少数。这个描述限定词叫一直,一直的比例大概在10%-20%之间。中途都会主动,被动的离开原来的行业,去向corporate。


从赚钱角度来说,在corporate赚的钱不比做professional service少,甚至你去看,各国各种富豪榜上,最有钱的都是企业主,不是投资人。因为大家靠股权增值。


其次,两方面来说。


对于我们来说,做高管招聘的服务是收预付费的,价位在6位数左右。所以,我们的时间很宝贵,请不要想白嫖。


其次,聊聊关于大家最关心的薪酬。


一来,公司(雇主)可以只看pay,候选人不能只看pay。当代社会,大部分职业的薪酬职级都足够透明:互联网,咨询,外企,投行。VC/PE算是少数之少数不那么透明化的工种。但这部分比例极低。


我之前说过:人生比的不是当下的收入,是终身收入总和,即终身package。1年赚100/500万,可能是能力,更可能是运气或者机遇。


雇主是不care你的职业生涯的,但候选人自己要考量。公司知道候选人大部分人只关注pay,不怎么关注其他维度的。所以他们可以用高薪来吸引人,挖人。但你如果很贵,你要想,你的下家接不接的住。除非你一直就职不走了。


二来,要从雇员(学生)思维转换到雇主思维。雇员思维是:我是谁,我是xx学校毕业的;我就职于xx公司,我“很贵”,我值得很多钱,我要拿很多钱,你们应该给我很多钱。


雇员应该知道:职场上或者商业上,永远讲究的是性价比。所以同样level的年薪高的,是不占优势,处于弱势地位的。


怎么说呢?


我们拿consulting来举个例子,比如两个人都是Manager的Title,一个Manager 年薪80万,另一个Manager 100万,在同等情况差不多或者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你觉得雇主选80还是100的?毫无疑问是80而不是100的,因为找一个80就能解决问题的,没必要100的,你over pay(over qualify)了。


当你的薪酬超过市场均值,一般不外乎是两种情况:

  1. 你的hours很差:投行,咨询,投资属于这种。3-5年的薪酬收入,相当于别的行业的5-8年的。所以你离开原有行业,就发现没太多选项,因为雇主接不住你的收入

  2. 提高人均单产,把你和公司“绑定”。你离开公司,就会down pay,你不离开公司,就会越来越难跳,长痛或者短痛,最后都要二选一。


职场上,有一种毁掉你的方式,叫给你变态的薪酬。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创业公司挖人的时候,不过别的时候也有:当某一行业大火的时候,这个行业的需求和package都会变得“水涨船高”。比如15年的o2o,20-21年的社区团购等等。


某公司急速扩张,变态加薪挖人。某人原来18k,40k给挖去,很high,4个月后被裁,在家赋闲半年多,因为他只接受不低于乃至只看高于40k的薪酬,但有价无市。赋闲9个月后入职,20k,一直闷闷不乐,工作也提不起劲。和同事抱怨:以前我多少钱,现在才多少。煎熬几个月,又离职。寻觅40k工作。


各位看官,谨防此类大坑。


06

关于Title和年限


合伙人,SVP,CTO,CFO,也是会看机会的,而且somehow看机会的诉求不比junior 小朋友低,只是他们更谨慎。


所以这是我很多收获和insights的来源:高管选择职业,跳槽在意的是什么,考量的因素是什么,怎么做选择,之前踩过哪些坑。


越senior越难跳,越senior越不需要跳。当你是asso,一个hr,一个初级产品经理的时候,是最好的换工作的timing。当你变成vp、md;变成hrd,coo,变成team leader时,你和雇主的预期都会变高,雇主对你的要求也会更高。包括不限于:package,成本,能力,年龄,trust,还有你的自尊和ego。


多年经验只能证明你做过某些事,不能证明你可以做更多有挑战的事情。同时,多年经验也意味着企业雇佣成本的增加。


从企业成本角度来看,招一个十年经验的人所需代价远超招聘一个五年经验的人。而对业务部门而言,一个五年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更容易培养以及接受新鲜事物,也更能适应更大的工作压力。


07

关于做正确的选择


在这个VUCA的时代,没有什么是不能变化的。20年至今,我们经历的黑天鹅和“活久见”还少么?


明斯基说过:稳定即不稳定——经济长时期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


同样,稳定去大厂不一定意味着好或强。对于年轻人而言,某种程度是一种好选择,但对很多中年而言,却不一定是最佳选择。


从package上看,为了获取所谓的大厂高薪,需要放弃的东西太多太多,加上很多人要兼顾家庭,去大厂搬砖,还意味着要放弃更多与孩子相处成长的时间。


从时间周期来看,大厂也并非完美之地:看不到自己所追求的自由,竞争力随年龄渐长而下降。高管貌似是一条道路,但这条路太窄,越走越窄,供小于求,竞争激烈。


从朋友圈就可窥一斑,都不用到高管,很多小朋友在职时和离职后,完全是两个人:在职时大部分时候沉默不语,朋友圈基本是公司pr;离开大厂或者公司后,朋友圈会立刻鲜活了起来,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


每个职场人应该尽早明白,职业要尽早超越「升职加薪」的目标,越是把「升职加薪」当成自己最大的追求,距离个人自由的就越远。如果总是拿生命中仅有的资源「时间」贱卖,换取生活费用,我们的命运和上一辈,上一代时殊出同归。


年轻人最大的资本是身体么?不,年轻人最大的资本是时间。我们今天可以什么都不会,我们什么都可以学,年轻的时候是你选择权的巅峰。


我们就业道路的选择,是会越来越窄的,你会对工作越来越挑剔,工作也会对你越来越挑剔。相比中年以后要承担的那些责任,家庭的限制,年轻时的代价真的只是钱。与其拉长战线,不如猛烈的增加炮火。


结语


生活绝不仅仅是薪水及工作业绩,我们还渴望被爱,为社会做点事,为世界做一些贡献。


我们希望尽自己所能,让我们人生有足够的目标和意义,幸福快乐地不枉此生。


你要明白:人生不仅是一个“名词”,它更是一个动词。


你要“自己设计”你的生活,而不是被别人告诉你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或者这种生活比另一种生活好的原因。



这期节目也做了播客,欢迎大家在语音收听。



期制作

王小贱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荔枝播客、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陆续更新中)订阅收听 


互动方式

:@世像

:世像


「世像」是新推出的一档谈话节目
记录有趣,珍贵的对话,收集和倾听不同的故事
热爱马拉松、篮球、羽毛球、登山等一切体育运动
关注消费、品牌、竞技体育、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希望与你时常回味,常伴常新,收听喜欢 

  来跟我们互动吧!


推荐阅读:

现在微信公众号打乱了时间线,如果你不特地点进来,很可能看不到本号了。希望喜欢【世像】的读者朋友们将本号【设为星标★】,方便找到我们;也欢迎点击右下角的【在看】。期待和每个“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世像
Sneaker Marathoner Traveler;热爱篮球、马拉松、羽毛球、登山等体育运动;关注消费、品牌和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