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全文大约6000字,分为4部分:
1.职场收入的有趣性
2.我创业要做的事以及为什么要做这个事
3.为什么我能做这个事
4.解疑答惑
5. 关于播客
大概需要预留15min时间阅读,建议你读完再看一遍第一部分,以下enjoy:
01
写在前面
18年到现在在做的事,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三件事:运动健身,读书,读人。在主动的断舍离的同时,自己实际上是一个大型的information hub。
后来在某一瞬间,发现自己拥有了上帝视角:让/听别人教我,讲ta是怎么做选择的。有点像一幅幅电影画面在脑海面前不断闪过。我其实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自己有这个视角,只是后来转换了看问题的视角之后的收获。
开门见山,我们直接拿很多咨询公司从业者,pe从业者三句话必问,也是很多当代人求职跳槽最关心的pay这一点,直接上数据和结论:
一篇非刷数据,纯自然阅读10W+的文章,广告报价在10-15W/篇;
知乎一篇200+赞的软回答,可以收费2-5W;
微博一篇2000+转评赞的软文,报价大概在10-15W;而一次百万真粉大V的转发,价格是2-4W;
B站单个播放量在百万以上的视频,可以收费20-30W;
抖快直播一场真实在线量30W+的,报价在10-15W;
一次成功的淘宝直播带货分成比例,30-50%;
。。。。。
当然,以上例子的价格都是报价,最后真正的落地价还有待沟通。但聪明人或者懂行的人已经发现了,以上的例子,都有一个共性:本身在所属的平台已经做到头部。
在职业领域也是类似的道理:任何一个工种/行业,除非涉及到资本市场或者股权维度的增值,只要你可以做到头部,收入都是千万级别的。
这一点其实非常有意思:一方面,千万级别是一个神奇的职业天花板:职业经理人,四大合伙人,咨询合伙人,基金合伙人,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红圈所的顶级律师,总精算师、二线网红/明星、互联网公司早期员工等等。
千万级别收入的上限遍布在各行业,各工种,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另一方面,当下的我们,“意外的”进入传统职业贵贱论逐渐失效和分崩离析的时代。回到一开始的数字,聪明人或者有心人,对数字敏感的,当你仔细把上面的数字算一下就会发现:头部网红的收入上限,也正好是千万左右。
以上的例子在说明什么呢?回到具体的工种或者行业,太多人对投资,对咨询,对投行,以及现在对互联网有太大,太多执念了。
投资/投行/咨询/互联网,“什么时候”都可以做的,只不过时间不同,顺序不同,选择不同,最后的职业路径殊途同归,最后的收入也殊途同归。
但每个不同的个体在人生这个game的玩法完全不同,而过程中的开心感,愉悦感,幸福感,持久度也完全不同,个中差异都在于对自己的认知&了解以及因此做的选择。
02
我自己要做的事
人和人,是要相逢于微时。
创业,做投资也是的,你只见过公司上市,创始人感谢天使投资人,感谢vc的,没有感谢mega fund的吧。你对人家没有帮助。我猜会有人说DST,但你要知道的是:周受资在DST主导的是对字节跳动的B轮融资的,是B轮,而且那会字节快挂了。
18-至今,见了各种各样的人,也亲身经历了互联网和创投圈的起势,热潮到辉煌再到现如今的极度内卷。
基于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能力点,想做一个职业类的coaching 创业项目。
什么是coaching呢?coaching不是培训,而更像一个催化剂,通过引导、提问帮助对方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coaching里永远相信对方有能力解决问题,而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提问和反馈。
我之前就意识到知道自己对内容和人更敏感,而不是数字。比如对于心理学的喜好,对建筑设计的兴趣,以及后来对marketing的passion。原来我对建筑和场的敏感度是可以用在这里的,知道物理空间对人会有多大的影响,接下来就是去不同的地方感受各种场,比如马拉松,那是我旅行的意义的一部分。
一直以来,相比广度来说,我想要的是深度链接。以及我影响的一小部分人,能带给他们一些改变以及变得快乐,那我就满足了,那种感觉很幸福。
为什么要做这个以及为什么不是市面上都在做的交付类型。
第一个原因,是拒绝白嫖。对于根本没见过面,不熟,也没什么交集的人,就敢直接“耳提面命”上来就提要求的人,我只想说一句:去你大爷的。
其次,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市面上主流的针对毕业生的职业培训,以及别的教育类培训,基本在做类交付的事,或者直白点说生意:凭借信息不对称,拉几个导师,给你点行业信息然后几乎没有了,那种高价包过或者类似的东西更是不靠谱和没作用的。
这种东西,没什么门槛,也没什么壁垒,更没什么价值,它的价值在于:他们是内卷的主要助推器之一。
我想做的事,并不是直接告诉你或者帮助你去投行,去咨询,去互联网,xx公司,xx基金很好,你应该去哪或者直接推荐,直接推荐我也能做,但不是我的兴趣。要做的事,是经过1-5次的深度交流沟通,让你更明白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真正的career goal是什么。
当个体对于自己的感知更清晰后,ta会处在自己的战场和正确的轨道上,而不是为了一些短时利益,为了世俗的眼光,为了“比同学过得好”去不断内卷。
这个需求是隐形的,是需要被唤起需求和长期教育的。但是,是正确的,是缺失的,是难而正确的事。
比如我们拿很多金融从业者看不太上的人财法(人力财务法务)这3个工种来说,你们觉得金融和人财法谁干的时间更久一些?大多数人只见过年薪500万的投资人,但我原来是见过年薪500万的hr的,还加股票。
人这个生物,可以花18年去读书,就为了考个试拿个证找份月薪1-2万的工作。却不愿意花5年10年去坚持一件真正想做的事;
可以花18年去各种揣摩出题人意图分析考纲拼命做题围着考试转,却在婚姻,职业方向等人生大方向上随随便便。
如果说20岁之前身不由己,那毕业后,你有真正或者去尝试过掌控你的人生么?也许有一天你会幡然醒悟,原来前半生一直在做着捡芝麻丢西瓜的事情。
如果芝麻就是你想要的,也是一种活法。但如果芝麻并不是你的desire,你为什么不追求一下西瓜呢?
见过太多人,在30多岁或者工作很久后,“幡然醒悟”,因为自己的ego,因为自己的短视,因为在意社会的目光,因为眼光只盯着peer(同学,学长,学姐)而做了“盲目”的选择,但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去调整,只能将错就错。
人终究啊,兜兜转转还是会回到自己最擅长,最喜欢,最没有内心摩擦力的事上。是很难委屈自己的。当一个人在谈论自己真心喜欢,热爱的东西时的眼神,嘴角,表情都完全不同,那种是不自觉的洋溢出的幸福,快乐和喜悦。那种感觉,极其的动人。
无论是25 岁时的迷茫还是35 岁时的迷茫和困惑,核心都是一个:我是谁,我要去哪。一个人内心的自我认知才是决定走向何方以及能走多远的核心。世俗的标准不能一直支撑我们前行,个体最终还是要回到自我认知道路上来,我们对自己了解越多,接纳越多,会越幸福。
而求职跳槽,不是求职跳槽本身,是明白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选择人生战略,是个人创业。一开始最先应该关注的不是pay;是你的方向,你的赛道,你的兴趣和passion,以及你是否qualify。
大部分人,以及工作不久的人上来只会问pay,而被蒙蔽了双眼。以及,这群人只想来白嫖打听消息。我告诉你红杉高瓴的pay,你自身不qualify又有什么用呢?互联网公司的pay,又相对透明,稍微做做研究就能研究到。
对于那些心比天高,觉得自己nb或者qualify的同学,请你先去市场聊聊看:你能拿到几个面试机会;你能拿到几个offer;最后再看/再聊你能拿到的pay。
拒绝白嫖
消费品是可以跳互联网的,互联网也可以去做消费品的;投行,金融市场也可以去互联网的,但互联网能去金融的不多。有很多路是可逆的,也有很多路是不可逆的。PE,咨询的人,除了继续做pe,咨询,startup,互联网的是不是想的别的路了?但其实还有不少。在做人生选择上,你们并没有MECE。
心高气傲的年轻人
我去年写过两点:
不管你是在B(ytedance)AT。还是红杉高瓴;不管你是在MBB,还是在创业,hedge fund;不管你是清北复交北美藤校,还是最普通的芸芸大众。到最后,你都是在和这个行业的疯子在斗,你不擅长,也没有热爱和passion,你是斗不过别人的。毕竟,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身边和行业里见过挺多这类人了,好像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举个栗子吧:他们大都中学时代出国、HYPSM念本科、毕业去投行、去读2年MBA然后做私募和对冲基金、跳到公司里学习一下实业怎么做、被大boss赏识调到亚洲区做一把手。30多岁,职业生涯已经走到巅峰也算是“走到头“,当然也totally不缺钱了——然而横亘在心中的两个问题始终没变:
1. 这辈子我到底要干点什么呢?
2. 我这么年轻就功成名就了(30 under 30)为什么还是不特别开心呢?
所以,明白你要做什么,是重要的,是战略,去哪些行业和公司,他们只是战术。
因为他们一生中,别人都告诉他们同样的故事:你即使现在不幸福,也不要担心,一旦你成功了就会获得幸福。所以当他们成功的时候,他们想要找谁就找谁,别人尊敬,崇拜他们,他们刚成功的时候,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感觉,但很快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你以为你去到哪个公司,哪个行业,上什么学校就能解决你的问题和困境么?that’s impossible。Bytedance(字节跳动)已经变成Byterolling(字节卷动)了。
如果你想换工作,请出门左转找Micheal page,他们都是urgent job。
03
事实说话
我们拿字节来举个例子。
我把字节薪酬的核心思想概况为2个词,8个字:入职即巅峰& 抽盲盒。
在每个level用同样的口诀抽盲盒,入职给远超当前等级的薪资,然后就进入内卷状态:采用腾讯类似但不完全相同的赛马机制,真能成事的人,大概不到10%,这些人给15-20个月年终奖+年中奖升级涨薪,而最差的10%淘汰掉,中间其余的两年不涨。
比如刚毕业的小姑娘小伙子们,第一年入职直接给20k(远超应届生运营岗均值),其中一个姑娘极为出色,一年后涨到27k,然后给30个月,也就是24岁,total 100万的收入。
但她的同伴们没有这么好的境遇:入职即巅峰。两年后她拿100w,别的一起入职的涨薪幅度为0,大多还停在20多万。四月份离职率50%,没关系,“走了就走了“
这是一种高明的组织方法:入职抽盲盒,大批量的抽A级的人。成本还算可控,且没有成为S级的,剩下的人,也是极为靠谱的兵。由于都是A级盲盒,所以这帮人自尊心,上进心都贼强,肯定不愿意当咸鱼。而反过来,如果找的是兵,那高高兴兴,拿高薪窝着,劣币驱逐良币。
你们觉得上下左右四个人谁是真正的聪明人
再举一个例子。某top tier 咨询公司,待遇比MBB还高的咨询公司,2年待遇直接破百。但给我选择,我并不选择这个,还是会选MBB。为什么呢?
MBB跳槽,一般都是涨薪的,而这家大部分是降薪的,因为他们去不了PE和hedge fund,小的又看不上,去vc的居多,去vc就down pay。离职MBB,损失的只是原来的福利待遇,这家跳槽损失的是真金白银的cash。
而不跳槽呢,你待的越久越难跳,因为你太贵了,超出了大多数公司和fund的承受范围。呆的越久,你和公司绑的越紧。
高薪“蒙蔽”了你的双眼,让你miss掉很多别的可能性和选项。
只要给足够的薪水,即使你告诉我有一定的概率会出大事,很多人也足够心动去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金钱所到之处,目光必然追随。
虽然每个人嘴上喊着生命平等,但是大家其实都知道(资本家尤其知道),人命,包括你自己的命,都是可以拿价格来衡量的。越是年轻人,越会有搏一把的冲动。
换句话说,所谓的996大小周,在我的觉得,和赌博没什么差别。
从逻辑上看,如果每个个体都是理性人,那赌博就没有必要封禁,因为每个理性个体都会控制自己的损失,甚至绝对不会碰综合赢率低于50%的台子。但这绝对不可能,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理性人,年轻人更不可能。
事实上就是有人沉迷于赌博,看过《湄公河行动》或者对东南亚金三角熟悉的人知道,有很多人去玩左轮枪赌游戏:空弹的话,我赚几倍,实弹的话,我运气不好一命呜呼就挂了。
其实是一个道理的:有人给你开出来百万年薪,但是如果有1%的概率会猝死,有多少人会动心?——这本质上就是左轮枪赌的重现。
人,不可能完全理性,越年轻的越不可能。以上都是局部最优解和全局最优解的两个典型例子。
给你几个问题,你可以想一下或者在文章下面留言:
1:毕业就能加入红杉、高瓴,华平是一件好事还是不完全是好事?
2:应届毕业生应该去真格么?
3:你非常羡慕别人身上拥有,但你自己却不具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4:你特别讨厌其他人身上什么性格特质
你会发现,越是一般刚毕业的越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对行业缺少敬畏;越在乎短期的利益(关注pay)而忽略全局的选择,越senior,首先考量的都是自己够不够qualify,有没有自己的位置和余地。
04
为什么能做这个事:why me
自己打过近千个cold call,电话+视频+线下聊过3000+人,身边反馈也有上千例。“影响”过数百人接近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了解或者熟悉的行业目前为以下几种,所以服务集中于于这几个行业的从业者和对这几个行业有兴趣的人群。
我自己直接经手过的case:
互联网:阿里的P8;腾讯的M10;
金融:美元基金的deal team的Analyst,Asso,vp和principle
中后台的IR vp;PR vp
FA的senior asso,vp
消费品行业的GA;Director;Senior manager
可以提供帮助和建议的行业和公司如下:
互联网:阿里(菜鸟;蚂蚁金服);腾讯;字节;快手;拼多多;美团;京东;滴滴;小米;贝壳;b站;小红书
金融--
天使:真格;险峰;梅花;青松
VC:红杉;源码;高榕;启明;晨兴(五源);光速;金沙江;渶策;经纬;元生;元璟;顺为;君联;祥峰;今日;红点;愉悦;北极光;华创;昆仑;创新工场;宽带;蓝湖;钟鼎;天图;峰瑞;洪泰;DCM;IDG ;GGV;BAI;SIG;XVC
PE & growth:高瓴;Tiger;Mega fund(WP;KKR;TPG;淡马锡;Black stone;凯雷;Bain);华人文化;博裕;春华;华兴新经济;云峰;华盖;厚朴;中信;中信产;方源;新天域;鼎晖;凯辉;启承;兰馨亚洲。
FA:华兴;光源;泰合;易凯;穆棉;冲盈;高鹄
二级:淡水泉;高毅;景林;涌金
互联网战投:阿里;阿里云;腾讯&战略;腾讯云;字节&战略;百度&风投;快手;美团&战略&商分;京东;滴滴战略;58
咨询公司:MBB;BDA;OW;LEK;久谦;摩立特;帕特农
消费品--运动服饰:Nike;Adidas;安踏;李宁
消费电子:Apple
饮品:可口可乐;星巴克;元气森林
食品:麦当劳;肯德基;
日用:宝洁
化妆品:雅诗兰黛;欧莱雅
媒体公司
还有一些神秘,非主流的暂不列出了。
我生活中是一个很坦诚的人,所以只写我能帮到/提供你的行业,比如医疗行业,我就完全不懂,所以不会把不懂的写上来。用社会的话说,我能提供的价值:一整套“解决方案”,即
读书/MBA的择校方案和选择
以上行业的目前的招人情况,市场概况,组织架构等一手信息
以上职业间的跳槽路径,时间点选择
工作5-10年及以上的人,他们是怎么做职业选择的,他们在想什么(这个是最应该学习和关注的)
你们最关心的薪水(这个是最不重要的一点)
05
适合和不适合的人群
(一)适宜人群
身边的朋友介绍或者信任我,觉得我还算靠谱,懂行业,识货的
年龄:18-35岁左右(大学入学-工作10年的周期),10年以上不管你是本科还是master毕业,基本定型了。MBA可能有点特别,我们单说。
用户画像:
没想清楚或者觉得自己想不清楚的
当下或对中长期的有职业困惑;因工作抑郁,不开心,找不到方向或者乐趣的人etc
觉得自己接触的人或者圈子相对比较狭窄,单一,想换行业和工种的
(二)不适宜人群
35岁以上。35岁人群其实也可以,但根据我的经验和样本,我对你的帮助或者影响不大,如果你愿意咨询,欢迎
已经想清楚的。想清楚的是人生幸事。接下来干就好了,just do it。
你的圈子,人脉,同学朋友可以帮你了解/打听/明白你所需要的信息,文件或者人
(三)欢迎和拒绝的人群
欢迎的人群画像:真诚;善良;想真正找到自己方向或者passion;想真正做出/做成东西的
拒绝接待人群画像:ego高;心高气傲;白嫖用户
06
关于咨询的情况
定价:496/年
方式:知识星球
内容:知识星球的日常资料,动态,每次不低于2h的深度沟通和交流,2次/年
折扣:介绍朋友来的,原用户续费打8折,朋友打9折
07
解疑答惑
问: 为什么要找你咨询,找我同学,身体朋友好像完全可以?
答:完全没问题。
08
关于播客
体育圈人士(马拉松;篮球;羽毛球)
投资人;
创业者;
娱乐圈人士;
一些up 主和播客主
待补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