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研究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德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发起,联合全国百所高校研究生会共同主办“科学家精神大家谈”全国研究生网络接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示活动。
活动目的
活动旨在构建全国高校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科学家精神大家谈”青年研究生宣讲平台建设,继承和弘扬各学科领域学术大师的科学家精神,积极引导青年研究生接力精神火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国家及区域战略发展大局,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活动内容
“科学家精神大家谈”活动将围绕科学家精神的形成过程、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这一核心命题,联合100余所高校研究生媒体共同参与活动,持续100余天网络接力,面向全国高校研究生讲述一个或多个本校本地的科学家事迹,通过讲述科学家胸怀祖国、勇攀高峰、团结协作、奖掖后学的动人故事,凝聚科技强国的思想共识。
本篇为主题活动第三十五期推文
让我们一起走进
大连理工大学
听听钱令希院士的科创育人故事
钱令希先生简介
钱令希先生
钱令希,江苏无锡市人,1916年生,中共党员,著名的力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主席团成员、技术科学学部常务委员,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协二届委员、省科协副主席,大连工学院院长。他是我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化设计的开拓者、国际著名工程学家,一生科研成果丰硕、著作等身;作为我国第一批中科院院士,他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以及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的规划;作为我国著名教育家,教书育人60余载,桃李满天下,仅培养出的院士就有6位之多,被誉为“伯乐院士”。
“献身科教效春蚕,岂容华发待流年。翘首中华崛起日,更喜英才满人间。”这是钱令希晚年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道出了他作为教育家、力学家,一生热爱祖国、献身科教、执着无悔的闪耀品格。
学术历程——“求学之路慎起步”
钱令希(右一)与胞兄钱临照在比利时
1927年8月,钱令希考取了新组建的第四中山大学区苏州中学初中部一年级正取生。钱令希乍到苏州对城市的一切感到新鲜,因贪玩影响了学习,导致第一学年英语与历史成绩不佳。后来为打牢基础,钱令希决定换个学校就读,重头开始学习。在哥哥的建议下,钱令希专心备考上海的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1931年更名为“中法国立工学院”),最终跳级考取成功。1936年9月,他以土木科第一名的成绩,从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毕业。同年10月,钱令希以中比“庚款”被送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留学。留学期间钱令希汲取读中学时的教训,为打牢基础,重读大学本科四、五年级,学习很多课程,包括土建、机械和电机等,1938年毕业时,获得“最优等工程师”学位。
钱令希晚年在回顾自己这段“问题严重”的初中一年级读书生活时说:“学习如同在硬木头上钻螺丝钉,开头先要搞正方向,锤它几下,然后拧起来就顺利了。否则钉子站得不稳不正,拧起来必然歪歪扭扭,连劲也使不上。求学之道慎起步啊!”
爱国奉献——“献身科教效春蚕”
钱令希先生授课
钱令希于1941年任云南大学土木系教授,任职期间撰写的“悬索桥近似分析”一文在美国《土木工程学报》发表,并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评议授予Moiseff奖。1950年,钱令希出任浙江大学土木系系主任。在此期间,他撰写的两本学术专著《超静定结构学》和《静定结构学》于1952年出版,在高等学校和工程技术界具有很高的声誉。
1952年1月,钱令希受大连工学院院长屈伯川博士的“三顾茅庐”之邀,来到大连工学院潜心科技,教书育人。在校期间,他担任了第一任研究部(现科研处)主任,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建设做出了宝贵贡献;在这里,他创建了土木系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数理力学系和工程力学研究所,建立起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梯形队伍。
1981年至1985年,钱令希继屈伯川之后担任大连工学院院长。在他的领导下,学校重建了建筑工程系,新建了材料工程系,并礼聘中科院院士齐康和郭可信分别兼任这两个系的系主任,礼聘数学家徐利治教授,壮大数学系,使学校的学科结构更有力量。
1982年,钱令希担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的常务委员;1992 年至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期间,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科学、教育事业的重视,“科学的春天”来到了。他感奋不已,夜不成眠,信手写下了以下的诗句:“献身科教效春蚕,岂容华发待流年;翘首中华崛起日,更喜英才满人间。”
创新求实——“为有源头活水来”
1974-1975年,钱令希在大连新港建设中,领导主持了“百米跨度抛物线空腹桁架全焊接栈桥”的设计和建造任务
上个世纪80年代,钱令希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题目取宋代学者朱熹的一句诗:“为有源头活水来”。他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科学研究要注意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上找动力和方向,切实做到面向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些话,正是他一生治学和育人的良好准则。
在云南边陲澜沧江上,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悬索桥刚刚落成。这种桥型在力学性能上存在着使用弹性小挠度理论计算不够准确的问题。钱令希经详细研究后发现两点重要的力学性质,大大地简化了非线性分析,并推演出了一套完全是显式的计算公式和供工程实用的曲线,使设计者使用计算尺便能在几个小时内完成一个设计方案的近似非线性分析。这项研究成果在1948年美国《土木工程学报》上发表。
此外,1950年,钱令希在《中国科学》1、2期上发表了论文《余能理论》,重振了1889年德国学者Fr恩格赛被忽视的理论。这篇论文开创了中国力学工作者对变分原理的研究,此后中国出现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变分原理研究成果。它也有力地说明,以变分原理为基础的有限元法研究在中国是有传统的。
钱令希还牵头承担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原油输出港——大连鲇鱼湾新港的设计任务。在面对国外实施相似桥型设计方案多次失败,众人纷纷反对的情况时,他抗住压力,重新优化桥的设计结构,把结构力学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亲自跑工厂、下工地、盯施工······鲇鱼湾新港海上栈桥工程仅用了不到一年就告捷完工。
育才报国——“更喜英才满人间”
钱令希在指导学生
在《钱氏家训》中有这样一句:“兴学育才则国盛。”钱令希作为钱氏子孙,对这句话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和践行。他一生重视人才的培养,对待人才可谓是春蚕吐丝般尽心尽力,为中国的科研及教育事业拼尽全力,直到吐尽最后一根丝。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经常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并鼓励学生超过自己。他说:“学生要是不比先生强,我们的科学和教育还怎么发展?”
早在40年代末,钱令希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开了一门选修课《高等结构力学》。尽管听课的学生只有两人,胡海昌和潘家铮,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教学热情。他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遇到有意义的见解,钱令希或是把它吸收到自己的教材中去,或是鼓励他们自己把它写出来发表。师生之间切磋琢磨,教学相长,钱令希自己也感到很有收获。后来,他把讲义整理写成了两本教材:《超静定结构学》和《静定结构学》。教材公开出版后,在高等学校和工程技术界很有影响。对这两位学生,钱令希了如指掌,爱之心切。毕业时,他推荐胡海昌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鼓励潘家铮前往水利建设的第一线。后来,两人都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钱令希高兴地说:“他们在业务领域中,都做出了远远比我强的成绩。”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让我们以科学为媒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以理想为帆,以信念为桨
肩负时代重任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会
下一段科学家故事,由你讲述!
END
活动指导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
发起主办单位: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
本期主办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会
本期承办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