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大家谈(三十四)|百校接力东农篇,“农机巨擎”蒋亦元院士

教育   2024-11-10 20:50   四川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研究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德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发起,联合全国百所高校研究生会共同主办科学家精神大家谈全国研究生网络接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示活动。

活动旨在构建全国高校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科学家精神大家谈”青年研究生宣讲平台建设,继承和弘扬各学科领域学术大师的科学家精神,积极引导青年研究生接力精神火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国家及区域战略发展大局,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科学家精神大家谈”活动将围绕科学家精神的形成过程、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这一核心命题,联合100余所高校研究生媒体共同参与活动,持续100余天网络接力,面向全国高校研究生讲述一个或多个本校本地的科学家事迹,通过讲述科学家胸怀祖国、勇攀高峰、团结协作、奖掖后学的动人故事,凝聚科技强国的思想共识。


今天,主题活动第三十四期推文

让我们一起走进

东北农业大学

听听蒋亦元院士科创育人的故事


蒋亦元1928-2020),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机械化专家、农业工程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深厚的人格魅力,成为了中国农业工程领域的一座丰碑。

蒋亦元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正衡中学读初中时,因年幼贪玩被指令留级。不甘人后的他,转学后奋发图强,从此勤奋好学,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正衡中学高中部。这次经历不仅让他接受了教训,还培养了他不怕挫折的精神和自省律己的习惯。

1946年,蒋亦元考入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电机系。然而,一年后,他目睹了校内许多从美国引进的农业机械,回忆起幼时在乡下外婆家所见的中国农村的贫穷与落后,决定冒着失败的风险,再次参加入学考试,转入农学院读农业工程专业,成为该系的首届学生。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个人命运,也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不问前程,毅然离乡赴东北

1950年,从金陵大学毕业不久的蒋亦元深感广袤富饶、地广人稀的东北黑土地是发展农业机械化和施展才华、实现志向的广阔天地,于是毅然奔赴东北农学院。

实际上,这个时候,蒋亦元已经被内定留校任教,之所以决定来到东北是因为一场报告。报告人说,东北地大、人少、土壤肥沃,马铃薯长得碗口那么大,玉米长得噼啪响,非常适合搞农机化。当时的蒋亦元听到后热血沸腾,报告刚结束,他就报了名,决定到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去闯一闯。

接触到苏联的农业机械教材,其理论比西方的要深入而全面得多。于是他就一头扎了进去自学俄文,很快就掌握了苏联教材,继而任苏联农机专家研究生班的助教。1957-1959年被派往苏联进修,师从苏联农机理论权威、荣誉院士列多希聂夫教授,从事收获机械的理论研究,对当时国际上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和水平形成了较深入的了解。回国后结合生产实际研究解决了亚麻种子清选全套机械化设备、粮食干燥设备用的谷物清选与复脱机械、平台式逐稿器的理论研究、散放饲养乳牛喂饲和挤奶机械化的研究等。

呕心沥血,三十三年研制四代样机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长久以来,由农民弯腰曲背、手持镰刀收割,再通过机器来进行脱粒的生产方式效率极低,而劳动强度又相当大。传统的“先割后脱”的联合收割机,即使是国外最先进的设备,也存在许多弊端。“割前脱粒”这项研究,欧洲人早对它就有过探索,然而始终未果,被视为世界难题。

第一代样机仅耗时四年就研制成功。美国著名农机教授亨特博士在来信中说:“我确信它将是为水稻种植者造福的一项重大发展”。在赞扬声中,蒋亦元没有止步。然而,六年后诞生的、能收倒伏水稻的第二代样机却因落粒损失过大而以失败告终。蒋亦元立即重新考虑方案,并于当年冬天开始了第三轮样机的设计。蒋亦元从失败中认识到解决“逸籽顽穗”这一难题是此轮改进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落粒损失大”这一实际问题,蒋亦元采用一种能够实现防止堵塞、气流吸运和滚筒式脱粒装置作根本性改动的方案,并进行测试,获得成功。

第三代样机耗时四年,采用气流吸运,并创制出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新工作部件,构成了“割前脱粒”水稻收获机器系统。它谷粒损失少、能收倒伏水稻、稻草放铺整齐,又能将粮袋运出田间。蒋亦元的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实施技术转让。与此同时,他还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及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机战线的最高奖项。

蒋亦元清醒地认识到第三代样机尚有缺点,经过冷静分析,蒋亦元与他的研究团队集体针对此难题,又耗时十一年创制成功在摘脱同时切割搂集秸秆成条铺的第四代样机“4ZTL-1800型割前摘脱稻(麦)联收机”。它作业速度快,收获正常生长状态下的水稻,谷粒损失少,清洁率高,并取得3项发明专利。

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既定理论

蒋亦元对学术权威墨菲(G. Murphy)提出的π关系式合成理论中的“组成方程必须具有相同形式”论断产生了质疑。自墨菲1950年提出该理论以来,国际上已沿用数十年且无人质疑,尽管有人曾在研究中发现误差,也只是怀疑土壤参数。蒋亦元仔细研读相关资料的时候,发现其中名为“以试验球体沉降规律求得关系式”的实验,预测误差很大。蒋亦元陷入了深深的质疑当中。

为了找出产生误差的根源,蒋亦元先从严格试验环节入手。当他将试验数据回归建立模型时发现:组分方程若必须用相同型式时则误差很大,当“以获得最高相关系数为原则”选择方程的型式时,预测精度显著提高。经反复验证,他大胆指出墨菲理论的重大缺陷,并提出修正结论,使预测精度大幅提升。

培养人才,辛勤耕耘

半个多世纪以来,蒋亦元院士一直在东北农大辛勤耕耘,可谓桃李盈枝。蒋亦元院士一生爱党爱国,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他一生勤奋不辍、学风严谨、锐意创新、务实求真!在2004年左右,蒋先生已经快接近80岁的高龄,经常能够在校园中看到他身穿沁满油渍的工作服去往实验室的路上,每当有学生向他问好,他都会报以微笑一一回应。

蒋亦元院士的科教人生诠释着学高为范、爱生如子蒋亦元院士更是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学生,只要发现有培养价值且肯学的孩子,就会对其倾心培养,如今他们中的多人都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可谓群星璀璨。蒋亦元院士为中国农机科技的发展和中国农业工程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我们也要向蒋亦元先生学习,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敢于迎难而上的人才,在新时代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让我们以科学为媒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以理想为帆,以信念为桨

肩负时代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会
下一段科学家故事,由你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

发起主办单位: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

本期主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会

本期承办单位:东农研究生会微信平台




川大研究生
四川大学研究生会官方公众平台,致力于为全校研究生提供学术、就业、实习、文娱、生活资讯等信息。每日更新,邀您共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