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优秀导师团队育德育人引领示范作用,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开展四川大学第十届“德渥群芳”优秀导师团队评选活动,“川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将对部分获奖团队事迹进行展示,以充分展现导师团队育人成效,宣传一流研究生导师团队。
今天
让我们一起
听听刘瀚旻教授团队的故事
教师简介
刘瀚旻,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国家卫生健康委时间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主任,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名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药学会儿童药物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妇产医院分会及儿童医院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医学试题开发专家委员会儿科专业组、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儿科学分会委员、四川省优生托育协会会长、四川省医学会副会长及儿科专委会主任委员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以及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成都市重大科技应用示范项目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60余篇。主译和参编专著13部。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带领医院获批四川省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天府医院);举全院之力援藏,成功创建西藏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西藏医院);医院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五年获得妇产(含妇幼保健)系列全国第一名。
PART1
心有大我 迎难而上
2024年9月26日,刘瀚旻教授联合多位专家关于RSV感染治疗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这是NEJM发表的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的儿童创新药临床研究,也是全球首个治疗RSV病毒感染靶向药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这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刘瀚旻教授说。
儿童早期发育与相关疾病教学科研团队成立于2009年,由刘瀚旻教授领衔。团队基于华西第二医院涵盖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的学科结构优势,荟聚了儿科学、应激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多学科人才资源,面向国际前沿,以生命早期儿童的发育与相关疾病为整体研究目标,在建立生命早期发育临床队列的基础上,形成以早产儿生理指标正常值发掘、早产发育回归编程机制、肺发育与肺损伤修复及利用类器官模型探讨感染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等四个研究方向为核心的学术队伍。
谈到团队研究方向的确立,刘瀚旻教授坦言,“并不容易”。作为儿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儿童呼吸系统感染占到门诊就诊量的40%~70%。然而华西二院的儿童呼吸学科一度相当薄弱。当时在儿童心血管科从事肺血管方面研究的刘瀚旻教授,责无旁贷、挺身而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这才逐渐触摸到学科今时的轮廓。
“医院学科发展的长远需求,就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刘瀚旻教授说。15年前,“儿童呼吸甚至没有专业病房”,如今,单是儿童早期发育与相关疾病团队,已有众多国内领先的成果产出——他们在国内率先建立早产及生后发育的长程随访队列和无菌早产猪动物模型;建立起国内最大的儿童原发纤毛运动障碍气管类器官库;开展了多种感染原在不同发育阶段儿童致病机制研究,以及肺血管重构从动物模型到临床的发病机制和干预靶点的系统研究。2018年起,刘瀚旻教授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时间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生命早期生长发育的时间生物学研究也成为团队新的研究热点。2024年,他主导建立的依托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西藏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的西藏自治区儿童发育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式获批,翻开了团队面向高原医学场域的崭新篇章。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15年间,团队内心的坚韧与纯粹,远超出成果的边界。他们的研究,不仅将医院儿童呼吸学科带上了历史新高,更对区域及国家预防出生缺陷、改善儿童健康水平、提高人口质量,产生了长远而积极的影响。
PART2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
年轻时的刘瀚旻教授曾梦想成为一名外科医生,最后却成为了一名儿科医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选择基于‘特质’,‘特质’成全选择”。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他认同“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哲学理念,在进院之初,他便注重临床、科研双管齐下,并迅速脱颖而出,成长为临床研究型人才。
刘瀚旻教授个人成长的经历,也投射到他带领科研团队及管理医院的过程当中。在他的团队里,每个成员都可以自由地展示自身特质,并找到独一无二的角色与归属。柳宗元说,“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树木要因木而异、因地制宜,树人也要因材施教,把握规律。近3年,儿童早期发育与相关疾病团队累计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18人,硕士研究生5人。他们当中,有人被授予国家发明专利、有人斩获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有人成功申报省、市医学创新课题……“而导师要做的,是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教育方案”,刘瀚旻教授总结说。
刘瀚旻教授不仅将寓教于人的观念笃行在团队,也贯彻到了他担任院长后的华西妇幼医学健康集团。2020年,他牵头推出“筑浪”这一全国首个公立医院全生命周期职业生涯规划项目,旨在让医院每一名员工都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明确自身的职业规划,在医院建制体系的助推下充分挖掘自身潜质,让个人每一步的成长都有指引和路径。2023年,《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临床·科研复合型医学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出台,旨在为复合型人才提供更精准的培养方案和政策支持。
同时担任导师的院长,在用他的方式完成一场更为浩大的育人试验:“就像把石头扔进湖面,我相信「能激起更大的成才之浪」”。
PART3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
在刘瀚旻教授看来,他的进步得益于几位伯乐在人生关键点的助推。如何鼓励更多的伯乐发现千里马,如何让医院的体制适合伯乐的学术延续,如何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都是值得长期探究的话题。“遇到好的导师是一生之幸。但学生更应尽早学会厘清规划,自我驱动、自我成长是一生的课题”。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多年来,刘瀚旻教授坚持躬耕三尺讲台,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授课。仅2024学年,累计授课已近20学时,而他还是一名院长!他教授的《儿科学》被评为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生命发育与健康》被评为全国首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2020年,获评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2022年,指导学生获得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四川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
重教心款款、关切情深深。在和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刘瀚旻教授常常谈到两个词。一是“野心”。在刘瀚旻教授看来,每个人成长的速度和密度固有不同,但是一定要激发出内在想做事、做成事的激情与动能,而后才能“像竹笋一样在雨后迅速冒头”;二是“定力”。《学记》里面这样描述“学”的最高境界——“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也即拥有沿着正确道路一直走下去的定力。“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越是逼近未知的‘无人区’、创造的‘高寒区’,越要保持定力,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善作善成,久久为功”。
谈到心目中“好导师”的标准,刘瀚旻院长援引了习总书记的一段话——“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刘瀚旻教授和他所带领的儿童早期发育与相关疾病教学科研团队,依然在路上。
川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