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大家谈(二十七)|宛晓春:用科研初心诠释茶者匠心

教育   2024-11-01 17:16   四川  


科学家精神大家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研究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德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发起,联合全国百所高校研究生会共同主办“科学家精神大家谈”全国研究生网络接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示活动。



活动旨在构建全国高校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科学家精神大家谈”青年研究生宣讲平台建设,继承和弘扬各学科领域学术大师的科学家精神,积极引导青年研究生接力精神火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国家及区域战略发展大局,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科学家精神大家谈”活动将围绕科学家精神的形成过程、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这一核心命题,联合100余所高校研究生媒体共同参与活动,持续100余天网络接力,面向全国高校研究生讲述一个或多个本校本地的科学家事迹,通过讲述科学家胸怀祖国、勇攀高峰、团结协作、奖掖后学的动人故事,凝聚科技强国的思想共识。




今天,主题活动第二十七期推文

让我们一起走进

安徽农业大学

听听安徽农业大学科学家的科创育人故事




科学家精神代表人物

宛晓春




宛晓春教授在查看茶园


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宛晓春是我国茶学学科领军人才,他躬耕茶学领域40多年,率先破解中国种茶树基因组图谱,创制绿茶现代化加工技术体系,主导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上升为ISO国际标准,为我国茶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宛晓春教授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被国家人事部记一等功。主要研究领域为茶树次生代谢、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加工技术与品质控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项目、948项目、农业成果转化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课题30余项,在PNAS等发表高质量论文28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80余项,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农业部丰收奖,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茶树次生代谢》、《中国茶谱》,主编全国高校统编教材《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承担的《茶叶生物化学》课程建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作为茶学学科带头人,带领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学科队伍,以科研平台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信仰为引,华茶响四海

在1978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宛晓春踏入了安徽农学院的大门,成为一名茶学专业的大学生。当时,尽管中国茶已经享誉世界,获得了全球消费者的热爱,但是国际茶学研究的主导权仍被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把控着。宛晓春便从这时起在心底萌发出了要改变这一局面的念头,就是要拿回中国茶在国际茶学领域的话语权

这件事情无论多难,也一定要做,因为这是我们这一代茶人的‘责任担当’,也是我的‘历史使命’”这是2008年,宛晓春开始着手开展运用科学手段证实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这一研究时对自己说过的话。这项科学研究可谓“前无古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和团队面临的不仅是人才、技术和资金的匮乏,更有茶树基因组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带来的难题。但在宛晓春的带领下,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科研团队以信仰为指引,一苇以航,开始了对茶树基因组的深入研究,他和他的团队不畏艰难,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


宛晓春教授作
《标准引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

拳拳为国心,孜孜以求索。终于在2018年,他和团队成功破解了“茶树基因组图谱”。宛晓春团队成功绘制了茶树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图谱,在世界上首次破解了中国种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并从基因组层面系统解开了茶叶中富含独特的风味物质之谜,在此后4年里,这篇科研论文被引用了600多次,这一成果不仅为中国茶树起源地“正了名”,也为全球茶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后来,宛晓春教授首创绿茶自动化加工数字化品控技术与装备,发掘黄茶健康功效和品质形成机理,主导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上升为ISO国际标准,牵头制订多地茶产业发展规划。因其在茶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宛晓春先后荣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等荣誉


宛晓春教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深入乡土,茶香惠民生


宛晓春心系群众,常到各地茶园调研,希望用自己的所学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安徽的大别山区调研时,他发现由于夏秋季节产出的黄大茶因其叶片较大、茶梗较长,外观不佳,不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夏秋茶的弃采率极高,仅仅依赖短暂的春季茶叶采摘来提升收入,难度极大。面对这一困境,宛晓春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假设:“夏秋茶若能用上一半,安徽茶叶产量就可翻一番。”


宛晓春教授在茶园指导茶农进行茶叶生产

如何提升夏秋黄大茶的市场价值,成为了研究的焦点。宛晓春教授凭借其对茶学多年的深入研究,打破了传统对茶叶外观、香气和口感的研究局限,引领团队从健康角度出发,深入挖掘黄茶在降低血糖方面的功效及其品质形成的原理。此外,团队还根据茶叶的特性,创新研制了黄茶的“三闷三烘”标准化加工技术,并建立了第一条连续化加工生产线,将生产成本降低至原来的五分之一。在宛晓春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安徽大别山区那些品质不佳的夏秋老茶焕发了新生,成功转型为市场畅销的中档黄大茶,并构建了从技术、装备到深加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这一创新变革使茶叶产量提升了六倍产值增长了十四倍,让茶农的亩均收入增加了2000至2500元

与此同时,宛晓春专注于茶叶生产加工领域的研究,致力于改变传统绿茶加工长期依赖手工和单机操作的局面。在2005年,他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并投入使用国内首条“炒青绿茶初制清洁化生产线”,到了2021年,他主持的“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宛晓春及其团队的创新技术攻克了绿茶标准化加工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我国茶叶加工迈向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的新里程。




用心浇灌,叶脉代相承


宛晓春经常向他的学生们强调,科技创新的基石必须建立在深刻洞察国家需求之上,必须清楚国家期望我们完成何种任务,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这份历史使命。“在每周的例会上,宛老师总是强调研究要解决产业上的实际问题。”宛晓春的硕士研究生黄东竹对此印象深刻。相比奖项,“我更看重茶农对我们的认可”。宛晓春说,科技创新首先要瞄准国家的需求,不仅要“顶天”,引领世界前沿科技,还要“立地”,扎根泥土服务民生,解决实际问题,让一片叶子“造富”一方百姓


如今,宛晓春根植茶学科研和育人的一线,为茶学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着光和热。至今,宛晓春已经培养出35名博士研究生和80余名硕士研究生。作为一位教育家,宛晓春教授始终以身作则,教导学生要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致力于服务国家的长远发展。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是对立德树人、攻坚克难初心使命的最好诠释。


宛晓春教授在实验室

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试验


人生如茶,杯中岁月。与茶相伴半生的宛晓春虽已过了花甲之年,但仍在茶学研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他的光芒,如同一片片翠绿的茶叶,在时间的洗礼中愈发熠熠生辉,照亮中国茶学的未来之路;他的故事,如同一座灯塔,激励着无数青年学者在追求科学真理、服务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不懈奋斗。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让我们以科学为媒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以理想为帆,以信念为桨

肩负时代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西南大学研究生会
下一段科学家故事,由你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

发起主办单位: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

本期主办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会

本期承办单位:“研途安农”微信平台

川大研究生
四川大学研究生会官方公众平台,致力于为全校研究生提供学术、就业、实习、文娱、生活资讯等信息。每日更新,邀您共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