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研究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德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发起,联合全国百所高校研究生会共同主办“科学家精神大家谈”全国研究生网络接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示活动。
活动旨在构建全国高校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科学家精神大家谈”青年研究生宣讲平台建设,继承和弘扬各学科领域学术大师的科学家精神,积极引导青年研究生接力精神火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国家及区域战略发展大局,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科学家精神大家谈”活动将围绕科学家精神的形成过程、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这一核心命题,联合100余所高校研究生媒体共同参与活动,持续100余天网络接力,面向全国高校研究生讲述一个或多个本校本地的科学家事迹,通过讲述科学家胸怀祖国、勇攀高峰、团结协作、奖掖后学的动人故事,凝聚科技强国的思想共识。
今天,主题活动第二十五期推文
让我们一起走进
以上海城市命名的上海大学
听听上海大学科学家的科创育人故事
孙晋良,1946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1968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上海大学前身之一),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政府特殊津贴、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炭素杰出成就奖、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优秀个人、改革开放四十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荣誉桑麻学者、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杰出贡献奖、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孙晋良院士是中国复合材料研制领域的领军人物,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碳/碳复合材料、特种纤维及特种纺织材料,他研究的碳/碳复合材料喉衬及增强骨架材料为国防军工重点型号及航天工业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导电性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成型用辅料——吸胶透气材料等在劳动防护、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凭借这些科研攻关的众多成果,孙院士和团队的研究实现了关键技术及装备的自主可控,做到了真正的“中国制造”。
孙晋良院士从未出国留学,却在国外技术封锁中“白手起家”,自主研发设计了一系列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重大项目的特种材料,先后主持和承担多项国家和部、委下达的科研任务,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他以其独特人格魅力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在科学研究、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
一
襟怀家国,
肩扛科技攻关的“国家责”
“我跟共和国一起成长,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一代。”出生于上海,自幼沐浴在新中国阳光下的孙晋良院士,自豪地称自己是纯粹的“中国制造”。今年是他入党的第50个年头,作为一名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科技工作者,能够亲眼见证并亲身参与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他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
(孙晋良院士在工作)
“做惊天动地事,当隐姓埋名人”,1975年,为研制新一代固体火箭发动机,国家下达了研制碳/碳复合材料的科研任务。火箭使用固体燃料发动机发动时,被称为喷管“喉部”的喷火口需承受高达3000摄氏度的高温,因此研制衬在这一“咽喉要道”周围的耐高温、耐烧蚀、耐冲刷的特种材料成为技术攻关的难点。身边有的同志熬不下去了,想打退堂鼓,孙晋良院士就鼓励大家要勇于开拓科研蓝海,越是没有人研究过的东西就越值得大家去研究,去探索。“科学研究既然是探索未知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良好的求知欲望”。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令人兴奋的”,孙晋良院士回忆自己第一次观看火箭发动机试车,是在1979年12月,“当开始倒计数的时候,我紧张得落泪了。按现在心脏情况,肯定受不了。当时烧了好几十秒,我感觉时间怎么那么长。中间有一个火星冒出来,我也跟着跳了起来。”时间一到,孙晋良院士箭步冲到发动机边上,发现运行良好,转身又奔到控制室去,紧盯推力曲线状态,一看曲线正常,他悬着的心彻底落了下来。“当我们知道我们的东西能够用在神舟飞船上以后,我们感到很高兴,毕竟为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事业做了一份贡献”,孙晋良院士和团队攻克难关,成功研制出碳/碳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于神舟系列航天器,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提供强有力的助益。
“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要有事业心、进取心、创造心,还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赤子心、爱国情,肩扛科技攻关的“国家责”,是孙晋良院士的真实写照。他以国家需求为最大己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家科技自主可控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火箭、导弹关键部件材料研制上,为我国填补了许多空白,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项,1988年被国防科工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勋章,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家脊梁”。
二
从无到有,
锻造中国制造的“主心骨”
“关键核心技术跟在别人后面走是没有出路的。要有强大的国防,只能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七十年代国内碳纤维一根都没有,同时在国外对我国实施的严格技术封锁困境中,当时巴黎统筹会规定碳纤维不准对中国出口。在无原材料、无技术、无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三无”条件下,“从未喝过洋墨水”的孙晋良院士率领团队“白手起家”,几乎从零开始,研发出一系列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国防事业的特种材料,填补了国内多项研究空白。
“要做就做自己的东西。”在研究过程中,孙晋良院士因接触某种材料导致全身肿痒、脸部严重水肿,医生劝他暂时离开实验室,但正值实验的关键时期,他硬是挺了过来,始终坚持在实验室工作,坚守岗位。同时材料致密、材料常常接近成品时开裂等问题也不断出现。“做复合材料先要有一个骨架,没有骨架是做不好的”,经过无数次挫折与失败,团队最终发明了纤维网层叠接力式针刺工艺,制成了新型预制体—PANOF整体毡增强骨架,成功研制了碳/碳复合材料。
“我们研究项目,完全靠自力更生,一直坚持用国产的东西,不受国外的任何制约。”孙晋良院士最骄傲的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交付使用后的材料从未出现过问题,使用单位表示:“用你们的材料,设计加工起来得心应手。”这一材料在国防军工重点型号中的应用也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值得自豪的是,所有材料和装备均实现国产化,所有的复合工艺和技术都是自主研发,实现关键技术及装备的自主可控,突破“卡脖子”技术,用“中国制造”做到了真正的“中国制造”,以自主创新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
聚势而强,
培育合力攻坚的“主力军”
“在大型科研攻关领域,单打独斗或许能行一时,但绝对不可能行千里。”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孙晋良院士的团队就一直在研究碳/碳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离不开团队成员对科研历久弥坚的初心,更离不开孙晋良院士对团队成员的悉心培育,他常说:“要有团队精神,要互相合作、取长补短。”
一马当先,率马以骥。“我总体负责,一部分人员负责工艺,一部分人员负责设备,每项工作都很重要”,目前,孙晋良院士的团队成员涉及化学、化工、材料、机械、电气等多个专业,每个专业的成员各负其责。孙晋良院士讲到,一个科研团队,不仅要各个学科背景交叉,而且要做到分工有序、高度融合。
(团队合影)
“我要跟你们一起,有困难大家一起面对。”作为研究中心的主心骨和领军人,孙晋良院士表示,“越是困难时刻,我们的团队越是要勇挑重担、知难而进,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做到高效高质完成任务。”2022年,复合材料研究中心“针刺”团队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达的有关空间站建设的国家紧急任务,面对复杂的形势,当时年逾76岁的孙晋良院士也立即加入大家的科研行动中去,和团队成员义无反顾返回工作岗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团队在特殊情况下开展研究,保证国家航空航天急需材料的研制)
孙晋良院士和团队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和部委下达的科研任务,团队研究成果配套应用于多种固体火箭发动机等,例如研制的纤维预制体材料应用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以及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1000公里以上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任务等。团队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聚势而强,荣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劳模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及称号。
(孙晋良院士(右二)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孙晋良院士(右一)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孙晋良院士劳模事迹报告会)
四
春晖四方,
扎根匠心育人的“大先生”
“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孙晋良院士在材料科学的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孙晋良院士注重因材施教,自招收学生以来,他根据每一位研究生的专业和兴趣为他们制定详细的学习方案,安排其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为了能让同学们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得到更加系统的历练,他想方设法地为大家创造机会和平台。
(孙晋良院士指导团队成员)
孙晋良院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辨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不断充实和扩大知识面,敢于有自己的想法,大胆创新,勇于学科交叉,在学术科研上走出自己的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孙晋良院士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材料学院2010级博士生马骁回忆道“有一次设计化学气相沉积实验方案,我们学习参考了国外研究者加氢气的做法,向孙老师汇报后,他让我们仔细思考,能否充分利用实验反应分解出的微量氢气,这样更加安全高效”。孙晋良院士致力于教育科研基地建设,倡导“做科研要独辟蹊径、独树一帜”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志存高远,德才并重。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他曾手写寄语,希望青年学子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打好基础、有抱负,不断创新,敢为人先。他倾心爱才、悉心育才,用心培养高端人才,培养出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带出了一批“拼命三郎”式的杰出人才。如今,孙晋良院士的学生们继续深耕复合材料等领域,在祖国各地书写着青春答卷,他们谈及孙老师,说他就像隐藏在幕后运筹帷幄的将军一样,还有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等着他去挑战,还有一批批致力于科研之路的研究生等着他做一盏照亮前路的明灯。
(孙晋良院士对青年学子的手写寄语)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奋斗”,孙晋良院士时刻关心学生的生活状态和需要,鼓励年轻人结合其学术基础和研究方向特点,以理论沉潜、以实践行远,多去参与和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磨砺意志、挑战自我,“我很希望他们能在基层沉淀一下,有机遇就抓住,没有就储备知识、提升能力”。他还会利用各种场合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谈心,引导和教育他们要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淡薄名利,潜心科研,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和奋斗。每年临近新年,孙晋良院士都会寄语勉励课题组的所有成员,科研使命的传承中也承载着孙晋良院士对青年学子的殷殷期望和深情厚爱。
1111
孙晋良院士不仅在碳/碳复合材料的研发中为国家的航天与国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更在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以身作则,通过深入的教学和实践,激励学生们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作为一位兼具科研与教育使命的“大先生”,孙晋良院士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定信念,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科技创新,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薪火相传、挺膺担当,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学习弘扬孙晋良院士身上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并将其融入到投身强国伟业的实践中去。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让我们以科学为媒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以理想为帆,以信念为桨
肩负时代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会
下一段科学家故事,由你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
发起主办单位: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
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
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
本期主办单位:上海大学研究生联合会
本期承办单位:“上海大学研究生”
“上海大学研究生联合会”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