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记忆│周永春:肝胆忠义写春秋

文摘   2025-01-25 18:13   山东  

  

(文图无关)

      

      在山东金乡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无数的人物在这里登场,又悄然离去,他们的故事或壮烈激昂,或凄美婉约,都成为了这片土地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而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周永春这个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金乡历史的天空,他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奋斗、担当与家国情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缅怀。


  一、少年才俊,崭露头角


  周永春,一个出生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名字,承载着家族的期望与时代的使命。他诞生于金乡县城北关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沐浴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祖父周恩,因学业优秀,曾被推荐到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还曾任济南府训导,父亲周大备也是饱学之士,考中秀才后曾在山阳书院读书,母亲侯氏,出身于秀才之家,知书达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周永春从小便对书本和知识充满了渴望,展现出了非凡的求知欲和聪慧的头脑。


  19岁的周永春,便在童试中力拔头筹,考中秀才。那是一个挑灯夜战的日子,母亲心疼他,欲阻止他过度操劳,可他却在帐中借光苦读,这份对知识的执着与热爱,可见一斑。童试的优异表现,让负责管理山东省地方教育的按察司提学佥事李化龙都为之赞叹,称其为“此人中凤也”。这不仅是对他学识的认可,更是对他未来潜力的期许。


  而后,周永春更是一路高歌猛进,28岁便考中进士,成为众人眼中的佼佼者。在他的求学路上,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坚定,他的勤奋刻苦,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也为后来的人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了理想而拼搏。


  二、仕途升迁,心怀苍生


  周永春初任山西省洪洞县知县,洪洞县是大名鼎鼎的“老鹳窝”移民的地方,就像那唱着《苏三起解》的苏三,带着历史的沧桑与传奇。周永春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治理着洪洞县。


  面对官场中的种种不正之风,他不畏权贵,坚守自己的原则,对贪赃枉法之徒进行严厉的惩处。他的心中,只有公正与良知,他坚信,只有通过公正的治理,才能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同时,他大力兴办教育,他知道,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在他的推动下,洪洞县的学子们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教育事业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


  他调任阳曲县后,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局面。阳曲县离山西省会较近,有许多世袭官宦子弟。这些子弟们飞扬跋扈,横行乡里,还与京城官员多有牵连,治理难度极为巨大。然而,周永春并没有退缩,他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挑战这一切。他不畏强暴,用公正和法律来约束这些不法之徒,让阳曲县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稳定。在他的治理下,阳曲县的政务繁忙却有条不紊,百姓们对他心怀敬意。


  由于他在治理地方的卓越表现,周永春的才华和政绩逐渐被朝廷所关注,仕途也因此蒸蒸日上。万历三十五年(1607),他调京升任礼科给事中。给事中虽官职不大,但却权力不小,职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和监视、考察、弹劾官吏,可以毫无顾忌地直接上疏朝廷。周永春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忠心为国,积极履行职责,多次犯颜直谏,为国家的事务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毫不退缩,就像一名坚定的卫士,守护着朝廷的清正廉洁。


  三、辽东巡抚,捍卫边疆


  在明朝末年,辽东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军队虎视眈眈,明朝在东北的防线岌岌可危。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攻陷抚顺,战火迅速蔓延,辽东的局势愈发紧张。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万历皇帝焦急之下任命周永春为辽东巡抚,赞理军务,将辽东的安危托付于他。


  周永春接到任命的那一刻,深知自己肩负的是十万火急的历史使命。他义无反顾地告别了京城,长途跋涉来到这陌生而又危险的辽东大地。面对困境,他没有丝毫畏惧,他深知自己是来拯救辽东百姓于水火之中的。他迅速调整状态,积极投身到抗敌御敌的工作当中。到了辽东之后,周永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积极整饬边防,他亲临边境,视察每一处要塞,检查每一处防线。他深知,只有坚固的防线才能抵御后金的进攻。他指导士兵们修缮城堡,加强防御设施的建设,使辽东的边境防线变得犹如钢铁般坚固。


  周永春不仅重视军事防御,还注重训练兵马。他挑选了一批优秀的将领,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和指导。他亲自到操场上,与士兵们一同训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着士兵们。在他的督促下,士兵们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士气高昂,随时准备着为保卫辽东而战斗。为了保障军队的供给,周永春还精心筹划粮草。他四处奔走,联系附近的州府,筹集粮食和草料。他合理安排运输路线,确保粮草能够及时供应到前线。在修城筑堡的艰难日子里,他亲自到现场指挥,与士兵们一同挖土、搬运石块,他那疲惫的身影,成为了士兵们心中的精神支柱。


  在辽东的日子里,周永春不仅要面对外敌的威胁,还要处理内部的各种纷争。熊廷弼是当时掌管辽东军政事务的重要人物,周永春与他密切配合,他们在战略上相互支持,在军事上相互协作,共同打退了努尔哈赤的数次进攻,使得辽东的局势初步得到了稳定。在战争的硝烟中,周永春不忘记录历史的真相,他编绘了一部具有极高军事、政治和国防研究价值的彩色疆域军事地图——《全辽图》。在这部图记述了辽东每一地域的山川、地势、物产、风土人情、战事战例及对应的攻防策略。


  四、遭遇坎坷,守土有责


  然而,周永春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仕途的坎坷如同波涛,时刻冲击着他前行的船只。因开原失陷的责任追究,在泰昌元年(1620 年),周永春在丁祖母忧归,无奈结束了辽东巡抚的任期。命运的齿轮似乎在无情地转动,让他陷入了低谷。但周永春并未就此沉沦,回到金乡后,他依旧坚守着心中的那份责任与担当。


  天启初年,朝廷的言官对他进行追论,给他扣上了开原失陷的罪名,周永春因此被遣戍。在充边戍守的日子里,他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磨砺,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即便身处偏远之地,他的心中依然牵挂着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疾苦。这一段被贬谪的经历,成为了他生命中的重要转折,却也成为了他更加坚毅和成熟的见证。


  在周永春回到金乡之后,他的命运并未迎来转变的曙光,他因诸多复杂的原因,在国家有难之际,始终难以复任。这使得他的人生充满了遗憾,但即便如此,他的心中依然有着对家乡的深情厚意。金乡这片土地,孕育了他,而他也始终将自己的命运与家乡紧紧相连。在这片土地上,他有着自己割舍不去的情感和责任。


  五、造福地方,名垂青史


  即便在面临诸多困境和坎坷之时,周永春依然始终没有忘记他的故乡,对于家乡的发展,他心心念念。在家乡面对危难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尽自己所能为家乡抵御灾难,庇佑百姓。


  1622 年,白莲教起义的烽火燃烧至金乡,首领徐鸿儒带领教徒迅速攻占了郓城、邹县、滕县等地,金乡也在战火的边缘摇摇欲坠。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周永春虽然已归乡赋闲,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他毫不犹豫地再次投身保卫家园的战斗中。当时,金乡的兵士都被上级抽调走了,县城失去了防御的兵卒,顿时陷入了无人防守的绝境,人心惶惶。面对如此危局,周永春深知自己必须承担起守卫县城的重任。 他亲自协助县令进行防守,组织起城内的青壮年,给他们分配任务,让他们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家园。在防守的过程中,周永春凭借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坚定的信念,稳定了军心民心。


  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他们成功地抵御住了白莲教徒的进攻,使金乡县城避免了危机。他的英勇事迹在《金乡县志》中得到了详细记载,成为了一段传奇。而在此次保卫金乡之后,周永春又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他在县城东南组织捐建了三座桥梁,那三座桥梁承载着他的爱心和期盼,为县城人民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三座桥梁,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更见证了周永春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和无私奉献。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担当,什么是对家乡和百姓的爱护。


  六、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岁月悠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然而,周永春这位明朝末年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永远在金乡历史的天空中闪耀。他的墓位于牌坊林村,那一方墓地,是他的灵魂栖息之所,也是我们后人缅怀他、纪念他的地方。尽管岁月的风雨侵蚀,曾经宏伟的墓葬在文革时期遭到了不幸的破坏,盗墓贼的肆意行径,让周永春的遗骸和墓中物品被损毁,但历史的光芒不会因此而被磨灭。


 在周永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看到了一个官员的清正廉洁和为民情怀。他与贪赃枉法之徒的斗争,他一心为民的施政理念,他在辽东战场上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为家乡百姓所做的慷慨奉献,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周永春年表:


  万历元年(1573年):周永春出生于山东金乡县城北关的一个书香门第。


  万历十九年(1591年):周永春考中山东乡试第十四名,成为举人。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周永春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洪洞县知县。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周永春升任礼科给事中,进京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和监视、考察、弹劾官吏。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皇帝下旨敕封周永春的父母和妻子,表彰其功绩。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攻陷抚顺,周永春被任命为辽东巡抚,赞理军务。


  天启元年(1621年):因开原失陷,周永春被遣戍边地。


  天启三年(1623年):周永春遇赦免还乡。


  崇祯十二年(1639年):周永春病逝于金乡,享年67岁。



鲁小象,讲述最美金乡往事!

鲁小象
鲁小象是个人公众号,其意为从人生中撷取一个片段,一个角度,一个光点,来反映社会大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