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记忆│迎子坑与杨氏祖孙

文摘   2025-02-06 05:30   山东  

 文/江夜雨


 

  金乡县城有一个名为“迎子坑”的地方(今县城公园商业步行街处),它静静诉说着一段关于清廉、坚韧与传承的传奇故事。《金乡县志》载:“杨氏故居,在金乡县旧城南门内。房屋不远处,有池正方……有亭台约隐约现,原为挺高读书处。”杨挺高上学时,长辈朝送夕迎,后来他不负重望考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乡人遂称杨家池塘为“迎子坑”。这里曾是金乡县主簿杨春的故居,也是其曾孙杨挺高幼年读书的地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迎子坑见证了杨氏家族的兴衰荣辱,更承载了金乡人民对清廉自守的无限敬仰。


  杨春,一位生活在明朝成化年间的金乡县主簿,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据民国《金乡县志稿》记载,杨春“为赈济饥民,主张先开仓放粮,后奏请圣上”,这一举动虽然救了无数饥民于水火之中,却也因此触怒了权贵,最终被罢官。然而,他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在金乡任职期间,杨春日夜操劳,心系百姓。他深知金乡的土地肥沃,本应是鱼米之乡,却因连年的旱灾和频繁的税赋,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为了深入了解百姓的疾苦,杨春常常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


  有一次,杨春在巡视农田时,看到一位老农蹲在田边,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绝望。杨春走上前去,轻声问道:“老丈,今年收成如何?”老农叹了口气,说:“今年干旱少雨,庄稼颗粒无收,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杨春听了,心中十分沉重。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帮助这些受苦的百姓。



  回到县衙后,杨春召集了县里的官员,商讨赈济饥民的办法。有人建议向上级申请救济粮款,但杨春深知,等待上级批复需要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他力排众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先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再奏请圣上。”


  这一建议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反对者众多。有人认为,私自开仓放粮是违法之举,可能会被朝廷追究责任;有人则担心,一旦开了这个先例,今后的粮食管理将更加困难。然而,杨春心意已决,他坚定地说:“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今他们饿死街头,我们却束手无策,何以为官?即使将来因此受罚,我也心甘情愿。”在他的大力推动下,金乡县的粮仓终于打开了,一袋袋粮食送到了饥民手中。饥民们接过粮食,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他们在杨春的带领下,开始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然而,杨春的行为很快传到了上级官员的耳中,他们认为杨春此举违背了朝廷的规矩,决定对他进行弹劾。不久,朝廷派来钦差大臣,宣布将杨春革职查办。杨春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虽然失落,但并不后悔。他平静地对家人说:“我为百姓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无怨无悔。”



  面对仕途的挫折和生活的艰辛,杨春并未消沉,而是将希望寄托在了家族的未来上。在金乡县城内,杨春购置了一处院落(今县城羊拐角处)。院落中有一方清澈的坑塘,四周柳树环绕,月波涟漪,景色宜人。杨春在坑塘内建一凉亭,供曾孙杨挺高在亭内读书。且朝日相随,迎来送往,故称“迎子坑”。这座凉亭不仅为院落增添了几分雅致,更成为了杨家子弟读书学习的圣地。杨春对这座凉亭寄予了厚望,他希望曾孙杨挺高能在这里静心读书,传承杨家的书香门第。


  杨挺高自幼聪明好学,深受曾祖父杨春的喜爱。在杨春的悉心教导下,杨挺高勤奋刻苦,博览群书,逐渐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明嘉靖辛丑年(1541年),杨挺高参加进士考试,一举高中,被授予海宁知县之职。这一消息传回金乡,全城沸腾,人们纷纷为杨家贺喜。


  然而,杨挺高并未因仕途的顺利而沾沾自喜。他深知,作为一名官员,自己的职责是为百姓谋福祉,而非谋取私利。在海宁任职期间,杨挺高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他对那些企图行贿的乡绅和官员嗤之以鼻,坚决拒收一切不正当的财物。


  当时,明朝官场贪污腐败成风,官员们通过各种手段索取“灰色收入”。然而,杨挺高却坚守原则,不为所动。他平日饮食服用非常节俭,从不向百姓索要。在海宁县衙四周的空地上,杨挺高带领家人开垦种植瓜果蔬菜,自给自足,过着清贫而充实的生活。

  


  杨挺高的清廉事迹很快传遍了海宁乃至整个浙江。海宁父老乡亲对他的人品极为敬重,将他视为海宁之宝。一些乡绅和亲戚朋友来访时,杨挺高总是热情款待,但他所能提供的饭菜却十分简单,无非是自家菜圃中的蔬菜和一二束菜蔬而已。这种清廉的作风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嘉靖皇帝知道了杨挺高居官清廉的事迹,便宣他入京觐见,并赐银牌一块,镌刻“天下清官杨挺高”七个大字。杨挺高把这块银牌带在身边,常常用手抚摸,自言自语地说:“此银独香不能丢,他银皆臭不可取。”


  后来,杨挺高因政绩卓著被擢升为河南布政使,成为一省的最高长官。然而,职位的升高并未改变他清廉的本色。在河南任职期间,他依然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作风,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


  杨挺高不仅为官清廉,而且刚正不阿。当时,严嵩专权,朝政腐败,许多官员为了升迁不惜攀附权贵。然而,杨挺高却坚决不与严嵩同流合污。他多次上书弹劾严嵩及其党羽,揭露他们的罪行。曾与海瑞同饮清官宴三次。因不屈邪恶,拂衣归里,致心于学农。后人为杨挺高建有“忠义祠”。


  


  杨挺高归隐后,并未因仕途的挫折而消沉。他深知,人生在世,清白二字最为重要。于是,他回到金乡老家,在迎子坑旁种田读书,过着清贫而宁静的生活。在这里,他不仅传承了家族的清廉家风,更将这份清廉精神传递给了更多的金乡人。


  迎子坑,这个原本只是杨家子弟读书的地方,逐渐成为了金乡人民心中的圣地。每当人们提及杨挺高时,都会想起他在迎子坑度过的那些清贫而充实的岁月,想起他那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质。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如今的迎子坑已经成为了金乡县的一个历史文化名片。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杨挺高那份坚守清廉、刚正不阿的精神风貌,可以领略到金乡人民对清廉自守的无限敬仰。杨挺高的故事在金乡县广为流传,他的清廉精神也深深植入了金乡人民的心中。每当人们提及杨挺高时,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一位真正的清官。这种称赞不仅仅是对杨挺高个人的赞誉,更是对金乡人民清廉品质的肯定。


  回望迎子坑,我们仿佛看到了杨挺高那清瘦的身影在坑塘边辛勤耕耘的身影;我们仿佛听到了他那坚定的话语在耳边回荡。让我们铭记杨挺高的清廉精神,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共同书写金乡县更加美好的明天!


鲁小象,讲述最美金乡往事!敬请关注!


鲁小象
鲁小象是个人公众号,其意为从人生中撷取一个片段,一个角度,一个光点,来反映社会大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