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记忆│卜集:古邑风华韵悠长

文摘   2025-01-24 14:32   山东  


  在齐鲁大地这片广袤而深邃的土地上,隐匿着许多如繁星般的璀璨明珠,金乡卜集便是其中之一。它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不朽,静静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去探寻。


  追溯往昔,在氏族部落的时期,缗氏先民便在此栖息。他们逐水而居,与土地相依为命,开启了这片土地上人类文明的序曲。夏商时代,缗国在此设立,它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照亮了当时的历史天空。周朝时期,缗邑又成为宋国的领土,政治的交替与变迁,也为这里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交融。


  岁月流转,汉世祖封冯异之子璋为东缗侯,这一事件为卜集增添了一抹传奇的色彩。东缗侯的封邑,不仅是政治地位的象征,更是文化和经济繁荣的象征。那时的卜集,街市繁华,商贸往来,先人们的活动仿佛还在眼前。

  

  

  关于卜集,还有一个传说流传于民间。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原本是一片荒芜之地。有一位名叫卜逸的仙人,云游至此。他看到这片土地贫瘠、生灵涂炭,心生怜悯。于是,仙人挥动手中的仙杖,在地上画出一个八卦图。刹那间,风云变幻,仙气缭绕,这片土地瞬间变得肥沃起来,沟渠纵横,草木葱茏。不久,便有先民在此定居,逐渐形成了村落。后来,人们为了感激这位仙人,便将此地取名为“卜集”,寓意着是仙人卜画而成,聚集了祥瑞之气。


  卜集的名称,有着一段饶有趣味的历史。清同治年间,卜姓在此建村,卜集之名自此诞生。而关于“卜集”这个名称,还有一个浪漫的传说。村内曾有一棵古老的大树,神秘的是,虫子蚕食树叶后,会形成袋状并倒挂于树枝间。这一奇观,让人们将此地称为“卜居”,后来,这里逐渐发展成集市,便成了“卜居集”,再经岁月的沉淀,最终演变为如今的卜集。

  

  

  卜集不仅历史悠久,其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它位于济宁市金乡县东北部,北与胡集镇相邻,南隔新万福河与高河乡、鱼台县清河镇相望,东邻济宁任城区。全乡东西最大横距14.7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总面积为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8.7万亩,人口4.3万,下辖45个行政村、99个自然村。交通的便利,更是为卜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东邻济鱼线,西距105国道仅2公里,两条主干道南谢线和青年路横穿东西,金丰线则纵贯南北。且规划中的济徐高速和济徐铁路还将南北贯穿卜集,这无疑为卜集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卜集的历史文化,在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治内有一处名为缗城堌堆的古老遗址,它静静地矗立在这片土地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缗城堌堆不仅是一处汉代遗址,更是夏朝有缗国的故城遗址,见证了古缗国的辉煌与沧桑。据史书记载,金乡县在氏族部落时期为缗氏聚居之地,夏商时代为有缗国,周朝时设缗邑,属宋国。到了汉代,这里成为东缗侯的封地。缗城堌堆作为这一地区的重要历史遗迹,见证了有缗氏部落的繁衍生息和古缗国的兴衰变迁。


  走在缗城堌堆的遗址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这里长200米,宽15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达6米之厚。遗址西北部严重破坏,形成了一道断崖,断崖下4米便是夯土层,夯实窝直径达12公分,展现出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暴露和出土的遗物如汉代灰色陶鼎、陶壶、石凿、鬲足、绳纹陶片等,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诉说着古缗国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在缗城堌堆上又有金典寺遗存。据传,金典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历经沧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多个朝代的建筑艺术精华,展现出一种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的气质。史料记载,从整体布局来看,金典寺遵循了传统的佛教寺庙建筑规制,采用了对称式布局。寺庙以中轴线为基准,依次排列着多个建筑,布局严谨有序。这种布局方式不仅体现了佛教的庄严和秩序,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追求和规划理念。墙壁和屋顶则采用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墙壁以青砖砌成,坚固耐用,同时又不失古朴之美。青砖表面平整,色泽灰暗,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屋顶则采用了青瓦覆盖,瓦片铺设整齐,线条流畅。青瓦的颜色与青砖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在阳光的照耀下,青砖青瓦的寺庙建筑在绿树成荫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宁静祥和。


  寺庙的大门设计也颇具特色。大门高大雄伟,采用木质的门框和门扇,木门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和图案。这些花纹和图案以佛教题材为主,如莲花、佛像、经文等,寓意着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大门两侧有一对雄伟的门楼,门楼上有精美的飞檐和斗拱装饰,使大门显得更加气势恢宏。进入大门,便能看到宽敞的庭院和主殿。主殿是金典寺的核心建筑,也是整个寺庙中最为重要的一座。主殿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尽显皇家气派。殿堂采用斗拱式屋顶,斗拱纵横交错,支撑起巨大的屋顶。斗拱的设计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象征之一。主殿的木雕门窗精美绝伦,门窗上的雕刻以花卉、动物、人物等为题材,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殿内的装饰也十分考究,梁枋、斗拱、雀替等部位都装饰有精美的木雕和彩绘,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使整个殿堂显得更加金碧辉煌。除了主殿,金典寺还有许多附属建筑,如藏经楼、钟楼、鼓楼等。藏经楼是寺庙收藏佛教经典和文物的重要场所,建筑设计注重实用性和保护功能。楼内设有书架和展柜,用于存放各种佛教经典和文物。钟楼和鼓楼则分别位于寺庙的两侧,用于报时和佛事活动。钟楼的铜钟和鼓楼的鼓,均为古寺的珍贵文物,钟声悠扬,鼓声浑厚,为寺庙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庄重。



  卜集古民居也独具特色,其建筑风格巧妙地融合了鲁西南传统建筑风格与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李姓祖屋始建于清代中后期,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清代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间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金乡地区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民居的建筑布局和装饰风格也深受其影响。古民居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青砖黛瓦的墙面,不仅具有保暖、防雨的功能,还展现出了独特的古朴韵味。屋脊翘角,飞檐斗拱,尽显古朴典雅之美,这些建筑细节体现了古代工匠对建筑美学的追求。进入庭院,宽敞的影壁墙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墙上的砖雕工艺精湛,图案精美,寓意吉祥如意。这些砖雕作品往往是民间艺人根据当地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间生活场景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人民的生活追求。庭院内种植着各种花卉树木,四季常绿,香气四溢。花卉树木的种植不仅是为了美化庭院环境,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屋内的木雕、砖雕、石雕更是令人赞叹不已。木雕家具上的图案栩栩如生,雕刻手法细腻,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力。砖雕门窗上的图案设计精美,寓意着家族的繁荣昌盛和幸福美满。石雕水缸、石凳等石刻作品,造型古朴,线条流畅,彰显着一种古朴自然之美。这些古民居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们见证了卜集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传承着祖辈们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记忆。


  卜集的文化底蕴,还体现在丰富的诗文中。“古邑风华韵悠长,卜集古今绽光芒。缗国往昔兴繁盛,历史长河谱华章。”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卜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卜集风光岁月娇,圆葱翠浪映云霄。人文遗迹传千古,传统民俗韵飘飘。”则展现了卜集独特的圆葱文化、珍贵的历史遗迹以及浓郁的民俗风情。


  在文化传承与活动方面,卜集有着独特的魅力。圆葱文化,是卜集的一张亮丽名片。卜集乡因其盛产的优质圆葱而闻名遐迩,1996年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圆葱之乡”。圆葱,不仅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每年的丰收季节,卜集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人们围聚在一起,分享着丰收的喜悦,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文化。


  民俗文化,是卜集历史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一个个传统节日,充满着浓郁的地方风味,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像“二月二,龙抬头”,村民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而春节时,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传统习俗,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根基。卜集乡历来重视教育,自古便有许多私塾和书院,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如今,学校依然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无数优秀的学子从这里走向社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卜集乡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创新,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文化旅游的兴起,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卜集的历史文化。卜集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景点和特色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卜集,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乡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生活相融。我们走进卜集,就如同走进了历史的长河,领略着它独特的魅力,感受着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愿卜集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芒,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鲁小象,讲述最美金乡往事!


鲁小象
鲁小象是个人公众号,其意为从人生中撷取一个片段,一个角度,一个光点,来反映社会大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