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夜雨
在齐鲁大地的西南一隅,黄淮平原的腹地,有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镇——司马集。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的南部,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依旧闪耀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光辉。
司马集,原名司马城,其历史之悠久,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据传,在三国时期,雄才大略的司马懿曾在此屯兵驻守。为防患于未然,他命人筑起了高数丈、方圆数里的坚固城墙,将这片土地环绕其中,故而得名司马城。这座城池,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要塞,更是当时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
漫步在司马集的街巷间,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金戈铁马、商贸繁荣的年代。那时的司马城,可谓是市贾云集,热闹非凡。来自四面八方的商旅们,带着各自的货物,在这里汇聚、交易。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吆喝声、议价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繁荣的市井画卷。
司马集的名字,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司马集曾建有五虎庙和大铁塔,庙宇巍峨,铁塔高耸,是当时人们祈福、游览的好去处。明末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繁荣,这里逐渐成为了南北交通的要道。到了清代,司马集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市贾云集,热闹非凡。因司马集建有石碑桥,且居住着万姓家族,有万四、万五兄弟两人,再加上天天成集,商贸繁荣,故而流传着“司马有三百单桥,桥桥一百单三孔,天天成大集,不到万四到万五”的美好传说。从此,司马城也演变为司马集,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司马集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北依泰山,南靠交通重镇徐州,东临孔子故里曲阜,西接牡丹之乡菏泽。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司马集自古以来就是人流物流量极大的地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量适中,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人们辛勤耕耘,收获着希望的果实。
司马集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司马集的境内,周堌堆遗址犹如一颗历史文化的瑰宝,静静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周堌堆遗址位于司马镇周堌堆村,年代为龙山文化至汉代,是古遗址的代表。这片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有陶盆、陶盘、陶壶等生活用品,还有素面薄壁青铜鼎等礼器。这些文物见证了司马集地区从商周时期到汉代的发展历程,让我们对古代人们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周堌堆遗址的形成可能与古代人们择高而居的习惯有关。古时,金乡靠近黄河故道,周边河湖众多,水患不断。为了躲避洪水的侵袭,人们选择了地势较高的地方筑屋居住,逐渐形成了聚居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商贸繁荣的集镇。
在司马集的历史长河中,还有着许多令人称奇的故事和传说。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便是关于司马懿屯兵的故事。相传,司马懿在此屯兵期间,不仅筑起了坚固的城墙,还带领士兵们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他的智慧和谋略,为司马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与当地百姓和睦相处,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保卫着这片土地的安宁。除了司马懿屯兵的故事,司马集还有着许多关于商贸繁荣的传说。据说,在清代,司马集的商贸活动极为兴盛,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他们带来了各地的特产和商品,在这里进行交易。司马集也因此成为了当时鲁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人们在这里可以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珍稀物品,也可以品尝到各地的美食。每逢集市,这里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随着时代的发展,司马集也在不断地变迁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司马设乡,归属抗日八区管辖。解放后,司马集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先后隶属于金乡县鸡黍管辖、司马人民公社、司马乡等。2000年,撤乡建镇,成立司马镇人民政府,司马集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如今的司马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公路纵横交错,河道成网,交通十分便利。镇内实施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公交车”工程,形成了六横六纵的交通格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司马集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镇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对周堌堆遗址等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同时,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弘扬司马集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片古老的土地。司马集,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古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司马集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为人们展现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