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夜雨
在齐鲁大地那广袤而厚重的西南部,有一座宛如璀璨明珠般的古镇——金乡县的鱼山镇。它静卧在时光的长河之畔,仿若一位温婉的长者,承载着悠悠千年历史的沉淀,散发着迷人而深邃 的魅力。
鱼山镇的历史,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岁月的沧桑。那鱼山,原名香葬堌堆,相传秦代时此地为集中丧葬之地,人们用鱼和土随葬祭祖,久而久之,土堆渐高,化为今之鱼山堌堆。岁月流转,它宛如一位无言的史官,静静见证着往昔的繁华与变迁,被列为济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站在鱼山堌堆之上,仿佛能穿越时空的迷雾,穿越秦代的神秘时光,聆听岁月深处传来的悠悠叹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古往今来,多少兴衰荣辱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埃,而鱼山堌堆却始终坚毅地守望着这片土地,让人感怀万端。
鱼山堌堆的形成与古代的丧葬习俗密切相关。自秦代以来,这里被用作集中丧葬之地,无地可葬的人皆可在此安葬。由于埋葬时需带土,年复一年,土堆逐渐增高,形成了如今所见的崮堆。历史沿革:鱼山堌堆在历史上曾多次更名。1962年5月,鱼山从马庙划出,因政府驻地设在鱼山堌堆之上,故定名为鱼山人民公社。此后,1984年政社分开改乡,1997年撤乡设镇,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鱼山堌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象征。1992年,鱼山堌堆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关于鱼山堌堆的传说众多,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回龙寺的故事。相传,隋朝末年,为保住皇朝统治,朝廷在鱼山堌堆南坡上建造了回龙寺,以破解风水,确保皇朝的稳固。近年来,鱼山街道对占压堌堆的单位和民居进行了拆迁安置,并恢复了堌堆的原貌。2019年,鱼山街道开始建设鱼山崮堆遗址公园,旨在提升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鱼山镇不仅历史悠久,更是孕育了众多仁人志士。秦和珍出生于鱼山镇的秦庄村,他身为历任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为国家的发展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还有李雨村、李昌韬等一批革命志士,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革命的火种,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奋勇拼搏。而秦明彦、秦续贤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鱼山镇的历史天空,激励着后人坚守正义、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
漫步在鱼山镇的土地上,那一处处文物古迹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鱼山堌堆的历史厚重,见证了夏朝有缗国的繁华;羊山古镇军事旅游区、金水湖旅游区等A级旅游景区,宛如大自然馈赠的画卷,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探寻。在这里,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让人陶醉不已。
鱼山镇的独特地理环境,宛如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版图,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魅力。交通通讯便捷,村村通柏油公路,省道东丰公路与105国道穿梭其中,北距济宁机场仅20公里,铁路和运河傍区而卧,仿佛一条条灵动的脉络,为鱼山镇注入了发展的活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此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鱼山镇走向繁荣发展的大门。
而鱼山镇的农业发展,更是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乐章。历经千年培育的大蒜,作为本地的优势产业,犹如大自然赋予的珍贵礼物。鱼山大蒜,蒜头硕大,营养药用价值俱佳,在1992年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银质奖,1996年又获A级绿色食品证书,成为中国名牌产品。“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每到收获季节,那遍野的大蒜,仿佛是大自然对勤劳农民的馈赠,呈现出一片丰收的盛景。鱼山镇作为“中国大蒜之乡”,大蒜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更成为了鱼山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鱼山镇的个体私营经济如同一股清泉,涌动着无限活力。大蒜、圆葱等农副产品的冷藏、加工、出口产业蓬勃发展,企业星罗棋布,各类加工设施一应俱全。宏昌集团、东运集团等大型企业与国外市场紧密相连,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鱼山镇犹如一座农业的宝库,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送着美味的宝藏。
崔口村,作为鱼山镇的一个普通村落,却有着不平凡的奋斗历程。村子位于鱼山街道中北部,毗邻新105国道、蒜都大道、大沙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全村376户,1160人。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村、“我喜爱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文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崔口村坚持党建引领,以“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形式,先后将全村850余亩集体土地作价入股,让村民人人持股、个个当家,村集体获得企业10%的股份,每年拿出不低于30%的集体收入返还村民,每年村民股利分红近220万元。除了每年固定的集体分红,很多村民还通过合伙建企业,从“蒜农”摇身变为“老板”;有的村民则直接将集体分红入股企业,让资金流动起来,实现“钱生钱”。同时,联合68家冷藏加工企业组建东运进出口集团并成立党支部,现有国家实验室资质农产品检测中心、山东省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山东省农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端科研人才50余名,申报国家专利30余项,逐步形成种植、收购、冷藏、加工、出口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崔口村的人民,如同勤劳的蜜蜂,在土地里辛勤耕耘,将大蒜种植的技艺传承发展。村两委的积极引领,让大蒜产业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光彩。先进的种植技术,优良的大蒜品种,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大蒜种植面积稳定增长,产量和品质节节攀升。“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崔口村的蒜农们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丰收的奇迹。
鱼山崔口村修建了一系列完备的收储设施。先进的烘干设备、恒温库,如同守护精灵,守护着每一颗大蒜的新鲜与品质。分拣包装车间和深加工生产线,则为大蒜赋予了更高的价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崔口村的村民们不仅仅懂得理论知识,更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让大蒜产业的发展之路更加宽广,为村民带来更丰厚的收益。
在崔口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在稳步推进。宽阔的道路如同村落的丝带,连接着每一户人家;文化广场、休闲公园成为村民们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在这里,文化与生活相得益彰,人们在劳作之余,能够享受文化活动带来的欢乐,感受生活的美好。
如今的鱼山镇,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织融合,历史的故事与现代的奋斗在这里共同谱写着动人的篇章。漫步在鱼山镇的街巷间,那古老的气息与现代的活力完美交融,让人不禁对这座古镇的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