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所长在看某作者对《六祖坛经》的讲解,没看完只看了个开头就弃了,因为觉得很不舒服。
为啥不舒服呢?因为光是一个开头就对《坛经》批判了三次,作者说听《金刚经》心即开悟是个大雷,因为那时候的惠能开悟是假开悟,后面才是真悟,《坛经》这么讲核心目的是劝大家多诵《金刚经》,用这么一个“果子”来诱导大家。
当然,作者讲的有一定道理,他开头的三个批判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所长觉得这样读经大体还是要不得。
为什么这么讲呢?
但凡一本书能带上“经”字,那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看,古往今来海内外名字带“经”的书是不是都大有来头?什么《易经》、《道德经》、《金刚经》、《古兰经》、《圣经》等等。
这些“书籍”,但凡能带上“经”字,基本都同这个世界最根本、最究竟的东西相关,是世界最究竟、最本来的智慧。
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去印度,取回来的是什么呀?
取回来的一大堆东西中最重要的一部就是《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也是《瑜伽师渡轮》的集大成者,但这个《瑜伽师地论》是龙树菩萨听弥勒菩萨说法后抄录的,你看,这菩萨所说的法都只能称论,不能称经,可见“经”这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另外,古人不比我们现代人啰里八嗦,文言文每一个字其实都有仔细考究,很多文章仔细细品,都会有种“一字不可删”的感觉,好像随便删减增改一字都不如原文有味道。
这样的背景下,断然去批评一部经,所长觉得可能有些欠妥当。
你批判它的潜台词就是它是错的,我是对的,所长觉得如果自己是凡夫,人家是圣人,那还是不要有这样的念头为好,也许并不是你是对的,而是你的智慧没到那一步,你误以为对方是错的。
有一句话不是这样讲的么,本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一个境界以后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待境界再提升之后,就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实力水平比我们高很多,尤其是圣人那种境界,最好不要轻易否定,全盘吸收或许更有助于我们成长。
这里所长也插一句嘴,全盘吸收其实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培养我们的谦卑心,我们人类99%的烦恼,在所长看来,都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详情可以看一下《价值事务所max》此前的随笔“很重要么?”有详细讲解,这里不再复述。
包括拜佛、磕大头,在所长看来其实也是很好的培养谦卑心、消除我慢的方式,当然,如果是为了求什么,那就是迷信,和所长讲的不一样。
在此前《价值事务所max》的随笔“最重要的能力”中所长讲到,未来社会,尤其AI主导的信息大爆炸社会,我们一定要习得分辨信息的能力,不然容易被信息牵着鼻子走,不过这些信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很多也不是那么好分辨的。
所长讲一个大方向,或许于我们有益。如果你感觉不好,那大概率不是什么适合你的信息,最好舍弃;如果你感觉很好,那大概率可以看一下。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的感觉。
这也是为什么本文一开头所长会讲自己把那本书弃了,核心在于让自己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