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中栽种的桂花(宁波植物园摄)
如果用一种香味来描述深秋,那必然会是桂花香了。当最近你前往宁波植物园里游览的时候,就能看到金桂满枝、丹桂飘香的景象了。如今时荷花已尽而秋菊尚早,在萧瑟寂寥的秋色里,桂花簌簌开放,又总是浸透着淡淡清香,可谓占尽秋光。
自古以来,描述“桂木”的佳句数不胜数,在李清照眼中,桂花“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在李白笔下,“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在王维的描述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一场桂花雨过后,留给大地的就是一片金黄和清香(图片来源:flickr.com)
等等,桂花不是秋天才开花的植物吗?为何王维却写春天桂花飘落呢?其实这句诗的背后,有着一个已经争论千年的公案,也有着一个有趣的事实:古人所说的“桂”树,并不一定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桂花。在这个背后是一个漫长又曲折的植物名称演变的故事。
“桂木”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来自先秦时期的《楚辞》,其中就有“沛吾乘兮桂舟”“桂棹兮兰桨”和“辛夷车兮结桂旗”等记载。可是这些记录,明显和桂花并不相符。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是木樨科的植物,虽然花朵清香,但是树干并没有香味。但这个时期的描述,更侧重的是树干本身的气味而不是花香。
桂花喜欢温暖环境,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幼树时需要有一定的蔽荫,成年后要求要有相对充足的光照,才能保证桂花的正常生长(图片来源:chinamcloud.com)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来,在屈原的时代“桂木”主要用来造船或建房子,在当时楚人的世界里,其实“桂”指的是樟科桂属(Cinnamomum)的植物。由于古人对于物种的分类还处于模糊的状态,所以可能会把众多植物物种都归为了“桂木”,其中用于建房子的主要是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用于酿“桂酒”的可能是野黄桂(Cinnamomum jensenianum),这都是我国南方常见的物种。
但在众多“桂木”中,对后世影响最大,也是当时最重要的桂树主要指的是肉桂 (Cinnamomum cassia),我们今天也很容易见到它,它就藏在厨房煮肉的香料包里。肉桂的树叶、树皮味道辛甘,并且有独特的香味。在当时楚人就已经把肉桂皮、肉桂枝当作重要的药材和香料,也成为当时人歌以咏志的对象。
肉桂全身各部分都含有芳香油或肉桂油,可以用于食品、饮料或医药。我国广西出产的肉桂最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那么今天我们说的桂花呢?在当时它在不同地区有很多不同的称谓,比如因为其木纹理如犀牛皮,因此得名“木樨”,其实今天桂花的中文正式名还是木樨;又因其花香馥郁远溢,故此称为“九里香”;其中的金桂品种因为花色如金,花粒如粟又有了“金粟”的名字。众多名字中,也因为桂花树的叶脉形如“圭”而被称为“桂”,又因为丛生于岩岭之间,故名为“岩桂”或“山桂”。不过在当时人们提及“桂木”,基本指的还是肉桂而不是桂花。
进入秦汉时期,南方的嘉木逐渐进入了中原人的视野。在秦朝,因为广西地区盛产桂木因此而得名“桂林”,这个名字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西汉时期,汉武帝在长安修建皇家园林上林苑,在里面种植“桂木”,后来又有了桂宫、桂台。可以看出当时的“桂木”在宫苑中作为南方的奇花异草非常受皇帝的重视,只不过这个时期所说的“桂木”依旧还是肉桂,而非桂花树。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民间就已经出现了“月中桂树”的传说了,在汉代的画像砖中就有桂木和蟾蜍在月亮上的形象,桂木与月亮的联系也就此延绵至今。
月神羽人画像砖,现藏于四川博物院(图片来源:日本广岛县立美术馆)
不过随着南北的交流和疆域的扩大,人们肯定也不会忽略自带香味属性的桂花。到了三国魏晋时期,同样来自南方的桂花也进入诗人的视线之中。“七步成诗”的曹植,就写过一首《桂之树行》:“桂之树,桂之树。桂生一何丽佳!扬朱华而翠叶,流芳布天涯”,“华”是“花”的古写,那么“朱华”就是红色的桂花了,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丹桂,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首明确描述桂花的诗句。
丹桂因为颜色亮丽,气味香甜,自古以来就受到人民的喜爱(图片来源:santiamnursery.com)
在这个时期,属于肉桂和桂花“并驾齐驱”争夺“桂木”称号的阶段。距离曹植并不久的晋代人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书中把“桂木”分成了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月桂,叶似柿叶者为菌桂,叶似批把叶者为牡桂”,这里的分类正确与科学与否另当别论,但能看出这时候的人们已经知道肉桂和桂花不是同一个物种了。
按照今天的植物学分类,肉桂和桂花亲缘关系很远,形态上也差异明显。那么古人为何会把二者划为同类呢?主要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二者在生物属性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来自温暖的南方;都是常绿树种,四季常青、凌冬不凋;都可以开出白色的小花(肉桂花与银桂都开白色花);都自然丛生于岩岭间……
即使在今天,如果当肉桂(左)和桂花同在花期的时候,我们也不太好区分二者(图片来源:toptropicals.com & isenlin.cn)
到了唐代,是咏桂题材文章和诗句显著增加的时期,也是后人最难以判断诗句中的“桂木”究竟指何种植物的阶段。肉桂和桂花在这个时期都被世人所熟知,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已经能看到鲜活的桂花树了,秋天赏桂也成为了风俗。为何此时桂花进入大众视野了呢?除了因为唐帝国统一了南北,让物品流通更顺畅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唐朝时候我国处于一个温暖期,当时的关中地区可以“数冬无冰雪”,种植原本只能在四川才有的柑橘品种。正是因为气候变暖,桂花也就在这个时候作为庭院植物进入到了文人视野,这也给了当时人更多接触桂花的机会。
诗人除了给“桂木”赋予了更多的君子品行:“自言岁寒性,不知露与霜”(王绩《古意六首》)、“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白居易《有木》)、“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得”(李德裕《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红桂树》)等诗句都在歌咏桂树秋芳冬荣、凌霜耐寒的特性。
上海方塔园内的桂花(图片来源:zhoudaosh.com)
唐代也丰富了“桂木”与月亮的关系,“吴刚伐桂”和“蟾宫折桂”的典故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李白就写下了“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当时的唐人相信“桂木”本是月中之物,是天风将桂子吹落才移根人间的。人们用“桂轮”“桂魄”指代月亮,甚至称月亮为“含桂”“桂花”,称皎洁的月光为“桂华”。
古人的浪漫,恰恰就给今天的我们出了难题,这就回到了开头那个问题,王维的古诗《鸟鸣涧》中描述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为何春夜会有桂花飘落的景象呢?长久以来有好几种说法:第一种认为这其实用了“变文”的手法,就是“说因表果”,用秋天盛开的桂花来代替春天结出的果实;第二种观点认为“桂花”其实指的是月光;而第三种就是认为在当时,由于气候温暖,所以不排除有春天开花的桂花品种,比如四季桂和丹桂品种都有在春天开花的记录,王维描述的是真实场景。
各种说法莫衷一是,直到今天其实也没有定论,这也成为桂花这种植物自身有趣的“八卦趣闻”了。或许“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人的本意何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读者阅读此诗时候的心境。
王维诗中的禅意,通过桂花的意象得以完美的诠释(图片来源:flickr.com)
桂花飘落的意象,其实也意味着“桂木”名号开始易主了。到了宋代,是“咏桂文学”最繁荣的时代。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人们口中的“桂木”也渐渐专指桂花了,肉桂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名字”。而其中一个关键的人物,是处于两宋之交的著名抗金名臣,民族英雄李纲。
李纲从小勤奋好学,精通诗赋,才气远近闻名。当他踏入官场之际,恰好遇到了金人南下,李纲刺臂血书,号召军民抗金。当金兵围攻开封时,它竭力反对钦宗迁都,进行了著名的“开封保卫战”,给了宋朝喘息的时机。但后来他还是因为受到了排挤打压,收复失地的主张无法实现,最终郁郁而终。
李纲被誉为“南宋四名臣”之一,他将书房命名为“桂斋”,并亲自种植桂花以示志向。晚清民族英雄林则徐感怀李纲精神,同样建了自己的“桂斋”(图片来源:网络)
这样一位“志在千里”的人物,恰恰也是对桂花进行大规模吟咏的第一人。他一生至少写下了12首关于桂花的诗词,还有一篇《丛桂堂记》。从李纲开始,人们才真正对桂花加以仔细观察区分并注意描绘桂花的特征。他的“圃中自有隐君子,心与世远恬无波”,桂花树与众木栽植在一起,就像鹤立鸡群一般,写出了桂花孤高、脱俗的品性。从此以后,桂花就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写照:低调,内敛,却又充满了激情。
至此之后,“桂木”就成为了桂花的专有名词。到了明清时期,桂花被广泛应用于庭院造景,被更多人所熟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明确了肉桂与桂花并没有关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物种。同样是这个时候,我国的人民逐渐培育出了桂花的四大谱系:开白色花的银桂、开橙红色花的丹桂、开金色花的金桂,以及开纯黄色花、一年多次开花的四季桂。桂花茶、桂花糕、桂花糖、桂花酸梅汤、桂花汤圆……桂花也用自己的清香熏陶着人们的味蕾。
金桂:花朵金黄色,香气浓郁。银桂:花朵乳白色,香气较淡。丹桂:花朵橙红色,香气适中,留香久。四季桂:全年都能开花,香气淡雅(图片来源:66wz.com)
且慢,关于争夺“桂冠”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从欧洲的地中海地区,又有一个以“桂”为名的植物来到了中国,让这个原本肉桂与桂花两家牵扯不清的事情变成了“三足鼎立”。
月桂(Laurus nobilis)与肉桂一样,也是樟科植物,不过它归于月桂属。正如肉桂和桂花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月桂对于欧洲和中亚人同样影响深远。它具有明亮发绿的革质叶片,表面具有一层厚厚的蜡质,能适应地中海干燥的气候。强大的生存能力,让它既可以作为小型盆景观赏,也可以露地栽培长成十几米高的大树。
正在盛开的月桂树(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枝繁叶茂,株型优美的月桂深得欧洲人的喜爱。有意思的是,“桂木”在我国是月亮的化身,而月桂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却是太阳的符号。相传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女神达芙妮,但达芙妮却不断逃避太阳神的追求,最终达芙妮变成了一棵月桂树,而求爱不得的阿波罗就把月桂树枝和树叶编成了头冠。在雅典的古代奥运会上,月桂头冠被授予获胜者,因此“桂冠”也就成为了胜利者的代名词。这也成就了一种超越文明的巧合:东方的“蟾宫折桂”和西方的“摘得桂冠”都意味着胜利。
在西方,“桂冠诗人”等同于诗歌界最优秀的称号(图片来源:meisterdrucke.cn)
月桂可能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我国,但它被大规模应用应该是晚清之后的事情了。月桂叶同样作为一种香料,成为了西餐中最常见的调味品之一。当然在今天,它同样也藏在我们厨房煮肉的香料包中,和桂皮挨在一起的“香叶”就是月桂树的叶子。
肉桂和月桂同样以“桂”为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产物。但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更熟悉的“桂皮”并不是我国的肉桂树皮,而是来自印度和斯里兰卡的锡兰肉桂(Cinnamomum verum),它与肉桂同科同属,制取的树皮也很相似。只是比起炖肉的桂皮,锡兰肉桂的味道要清淡香甜不少,在很多西式糕点上出现的棕褐色粉末,就是锡兰肉桂树皮粉磨而成。
提拉米苏是经典的意大利蛋糕,其中的表面粉末是可可粉和锡兰肉桂混合而成(图片来源:cuisineaz.com)
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无论是哪种“桂木”带给人类的都是香气和愉悦,也是人们能够想象的美好和胜利。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的我们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们不仅能把“桂木”分得很清楚,也能同时享受这些植物带给我们的神怿气愉。
如今又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时节,在品尝完一碗宁波特色的桂花汤圆或者桂花糯米藕之后,不如趁着秋高气爽来到植物园,享受在桂花香味中的美好。
对宁波人来说,若谈及“甜”,那最出名的莫过于桂花汤圆了(图片来源:daoxiangcun.com)
参考资料:
[1]臧德奎,向其柏,刘玉莲,等.中国桂花的研究历史、现状与桂花品种国际登录[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3, 12(4):5.DOI:10.3969/j.issn.1674-7895.2003.0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