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椇:似枣又非枣,醉酒又“醒酒”

乐活   2024-10-28 13:54   浙江  

植物园中栽种的枳椇(紫叶


公元前135年,大汉帝国的使臣唐蒙出使南越国(都城位于今广州)。在宴席上,南越王邀请唐蒙食用了一种名为蒟酱的食物。鲜美的味道让他非常好奇,唐蒙顺势询问了这种食物从何而来,于是南越王随口回答唐蒙这是来自“鳛”之地(贵州曾经存在过的一个古国)的食材。

经过调查,唐蒙发现鳛地也不是蒟酱的原产地,而是被四川的商人经过夜郎(贵州)贩卖到的南越国。这就给唐蒙以启示,原来可以“借道”夜郎攻打南越。几年后,汉武帝出兵征伐南越,其中一路军马就是从夜郎的牂柯江顺流而下。最终,南越国重新归入了中原政权的版图,国家重新统一。

因为一种食物征服一个国家,蒟酱传奇的故事也就此留在了史书之中。可是究竟蒟酱是一种酱料还是酒水,口味是甘甜还是辛辣,是用何种植物制成的?这些疑问在后世就成为了谜,一直都没有定论。蒟蒻、蒌叶、筚茇、竹茶、扶留藤、枸杞、魔芋、红籽树、海椒、生姜……都曾被怀疑是蒟酱的“真身”,其中也包括一种有意思的植物,枳椇。

关于蒟酱究竟为何物一直众说纷纭,著名作家马伯庸就以蒟酱为主题写出了一本历史小说《食南之徒》(图片来源:bookschina.com


枳椇(Hovenia acerba)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与动物之间独特的合作关系。下面就让我们化身为枳椇,来看看它独特的“智慧”。

对于任何一种生物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存和发展。对于植物来说,根、茎、叶就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运输养分,这就是负责生存的部分;花、果、种子产生后代,这就是负责发展的部分。六大器官通力合作,让植物自身的基因可以一直延续。

可是植物不像动物,自身不能主动地运动。那植物想要把种子尽量传播到较远的地方,就只能依靠外界的帮忙了。这就构成了复杂多样植物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了,不同的植物为了延续后代,就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有的依靠风力传播种子,比如蒲公英;有的借助水流或海浪,比如椰子或者睡莲;甚至还有神奇的红树植物,采用“胎生”的方法,让种子长成树苗之后再脱离母体繁殖

红树林植物,会形成胎生苗,幼苗垂挂在枝条上,可自母株吸取养份。当幼苗脱离母株时,有些可插入泥中,侧根再长出,再长成幼树。(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不过其中最主流的策略,还是借助动物的力量。毕竟动物能走得更远,去的地方一般环境也没有那么恶劣。那么“讨好”动物,用果肉或种皮吸引动物帮助传播种子,就成为了很多植物繁衍后代的方式了。我们今天能够吃到的绝大多数水果,也都是由此产生:苹果、梨、桃、杏、西瓜、橘子、柚子……最初它们之所以产生有甜味的糖类物质,就是希望动物们在享受果肉的同时,顺便把种子吃进肚子里,再到远处的时候“拉”出来,从而完成种子的传播。

为了让动物别吃错,植物往往会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果肉会变得很甜,但是种子外面包裹着苦味、甚至是剧毒的物质。但毕竟这样的方式,种子要被吞进动物的肚子里,完整地“经历”一趟动物的消化系统,这样的方式其实还是很有风险的。毕竟谁也不能确认,动物强大的消化能力会不会把种子也给消化了,那植物就得不偿失了。甚至还有人类这样“狡猾”的动物,专门培育出没有种子只有果肉的后代,算是让植物传宗接代的目标彻底断绝,这些植物只能依靠人类而存活了。

杏的果实和种子。杏仁中含有一定的苦杏仁苷,它在动物胃肠道中水解后会放出剧毒成分氢氰酸(图片来源:newdirectionsaromatics.com

这就能看出枳椇“独具匠心”之处了,不同于用果肉包裹种子的策略,它吸引动物的位置是果梗,也就是开花时候的花序轴。对于植物来说,这个位置颇为“鸡肋”,它除了将营养从茎部传输到果实之外,似乎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作用,因此很多植物都会“忽略”这个位置,甚至直接演化消失了,就比如无花果或者贴梗海棠。


但也正是因为果梗不需要承担太多的作用,而它又可以和果实一起被动物带走,所以枳椇这一招“买椟还珠”的策略就非常有效了:动物满意地摘取了整串大快朵颐,但是果实没有什么果肉,就顺手丢在了一边,而只去食用甜美的果梗。果实中的种子没有被破坏,也就完美地完成传播的任务了。

枳椇的果梗会膨大弯曲,并且里面充满甜味物质。动物在摘取果梗食用的同时,就会帮助枳椇进行种子传播了(图片来源:identify.plantnet.org


作为一个对比,枳椇所在的鼠李科植物,大部分的种子个头都比较小,甚至有些植物连胚乳都消失了,让种子“自生自灭”,而枳椇属的植物不用担心种子被动物吃掉,所以果实里面基本没有果肉,大部分空间都被种子占据。种子直径足有半厘米左右,与豌豆的大小类似,这就能让种子拥有更多的养分,从而在野外竞争中不落下风。

这样的繁衍方式,让枳椇即使没有人类的参与,也可以广泛地在野外分布。我国的古人对它并不陌生,它甚至可能是中国人最早的水果之一。在《诗经》中就有对它的记载:“南山有枸,北山有楰”,其中的“枸”就是枳椇。

枳椇的花也很漂亮,并且能够为蜜蜂提供花蜜(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在全国各地,它有着拐枣、鸡爪梨、金钩梨、金钩子、鸡距子、万寿果、臭杞子、龙爪、弯捞捞、蜜爪爪等很多的别名。这些名称大多也都是形容它独特的果梗。枳椇的果梗不是笔直生长的,而是长得七弯八拐。因为它的味道像枣一样香甜,所以叫做拐枣;果梗上还有疙瘩形状如鸡爪,所以有了鸡爪梨的名字;果梗弯曲得很像万字符“卍”,所以又名万寿果。当然,从枳椇可以食用的位置就能看出,我们吃的不是它的果实,它更加不是梨子。不过如果考虑它和枣同为鼠李科的植物,叫它一声“拐枣”倒也算是贴切。

果梗弯曲的像是卍字符号,相传被乾隆皇帝下旨命名为“万寿果”。不过看起来其实更像是在奔跑的小人(图片来源:identify.plantnet.org


我国很多地方都能见到枳椇树,如果仔细辨认,还是能发现南北方的枳椇略有不同:果实更大,叶子为不整齐深粗锯齿状的是北枳椇(Hovenia dulcis);果实比较小,叶子整齐浅钝细锯齿是枳椇,也叫南枳椇;另外还有一种果实长棕色绒毛的毛果枳椇(Hovenia trichocarpa)。不过分不清楚具体的物种也没关系,反正这些枳椇都有香甜的果梗可以食用。

北枳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及朝鲜半岛。由于强大的繁殖能力,它在泰国甚至被视为“入侵物种”(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既然先秦时期枳椇就已经是野生的水果了,那么身为汉朝人的唐蒙肯定也见过这种植物,为何还会有学者会认为他在南越国吃的蒟酱是枳椇做的呢?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食用枳椇是直接当水果,而在西南地区则是会把枳椇酿成酒。有学者就记录过用枳椇酿酒的过程:把枳椇的果梗捏碎,用粗布过滤掉渣子,放入大缸中,再用布盖住缸口,并且加厚泥密封。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后,里面的物质就成了如酱一般的枳椇酒,这或许就是汉代时候的蒟酱了。

直到今天,西南一些地区还会用枳椇来酿酒(图片来源:hoganbo.com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蒟酱究竟是什么植物制作的,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不过有意思的是,按照古书上的记载,枳椇不仅能酿酒,它还有醒酒的作用。苏东坡在自己的著作《眉山集》就记录过这样一件趣事:

苏东坡有个同乡自认为自己患上了“消渴症”,大概可能是今天的糖尿病。这位同乡听从了一些医生的意见,服了很多治消渴的药,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日渐加重。苏东坡就像他推荐了一位有名的郎中进行诊治,郎中认为同乡其实不是消渴症,而是喝酒过多导致的疾病。于是就给同乡开了醒酒药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枳椇。结果同乡没过多久之后痼疾就痊愈了,苏东坡也就把这个故事记录了下来。

在今天,通过对枳椇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它含有丰富的多糖和黄酮多酚类物质,而这些物质在体内确实具有一定加速酒精代谢的作用。所以也不能说苏东坡的记载完全子虚乌有,只是比起寻找能够解酒的“灵丹妙药”,不喝酒才是真正地解酒。

无论何种“醒酒”物质,都无法承担身体接受酒精后的负担(图片来源:hoganbo.com


枳椇在全国各地,目前基本上还是以野生的状态存在,尤其是在宁波,很多山上仔细寻找都能发现枳椇,它也是很多宁波人童年回忆里的“野果子”。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去山里寻找它的踪迹,在宁波植物园的东方本草园里面同样栽植有枳椇树。或许当你看到它那有意思的果梗时,就能想到童年那些美好的时刻了。



参考资料:

[1] 董云岚.多用经济树种——拐枣[J].农家参谋, 2002(12):8-8.DOI:CNKI:SUN:NJCM.0.2002-12-010.

[2] 袁华忠."枸酱"是一种果汁饮料[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1):2.DOI:CNKI:SUN:GZSF.0.1994-01-006.

[3] 唐建.蜀枸酱与蒟酱考[J].中华文化论坛, 2003(3):5.DOI:10.3969/j.issn.1008-0139.2003.03.005.

[4] 邓沛.『蒟酱』小考[J].文史杂志, 2005, 000(003):72.DOI:10.3969/j.issn.1003-6903.2005.03.032.

[5] 卢孟飞,陈瞳晖,莫双凤,et al.拐枣主栽品种果实的经济性状和营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J].经济林研究, 2024(3).

[6] 韩银祥,刘霖.枳椇──亟待开发的树种[J].江西林业科技, 1994(1):41-42.DOI:CNKI:SUN:JXLI.0.1994-01-015.

[7] 郭声波.蒟酱(蒌叶)的历史与开发[J].中国农史, 2007, 26(001):8-17.DOI:10.3969/j.issn.1000-4459.2007.01.002.

[8] 王耘.奇特的美味佳果——拐枣[J].中国花卉盆景, 2010(7):1.DOI:CNKI:SUN:ZGHP.0.2010-07-014.

[9] 苏地.万寿果——枳椇[J].植物杂志, 1995(6):2.DOI:CNKI:SUN:ZWZA.0.1995-06-011.

[10] 汪劲武.枣和它的家族——漫话鼠李科[J].植物杂志, 1986(01):39-41.DOI:CNKI:SUN:ZWZA.0.1986-01-041.

[11] 何荣军,孙江亭,吴石金,等.枳椇果实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发酵科技通讯, 2020, 49(2):6.

[12] 马林,宋万志.枳椇属植物研究进展[J].中草药, 2000, 31(11):881-883.DOI:10.3321/j.issn:0253-2670.2000.11.042.

[13] 蒋蓝著.蜀地笔记.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176.

[14] 沈尤 主编,孙吉 副主编,李黎 副主编等著.成都自然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9.

[15] 马伯庸著.食南之徒.名田文化.2024:244.




宁波植物园科普公众号
推送宁波植物园相关科普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