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中生长的菲油果(一帆摄)
在宁波植物园的樱花大道路旁,可以看到几丛革质叶子呈卵形的绿色植物。虽然现在看上去它们不算高大,但假如不同季节去观察它,总会有不同的惊喜:在春天,它的叶子刚出来的时候,还带着白色的小绒毛,如同雪后披上的绒大衣;慢慢到了夏天,叶片变得明亮,枝叶修剪时还能闻到令人愉快的芳香;在盛夏之时,这种植物会开出漂亮的花朵,花瓣翻转呈现无数红色的花蕊;而又过了几周,待花落之后,则会结出绿色的果实,还带着独特的香味。
菲油果的花辨倒卵形,紫红色,外被白色绒毛,非常漂亮甚至还可以食用(图片来源:一帆摄)
如果有幸把果实拿到手中仔细把玩,会发现它的长相有几分像牛油果,又类似番石榴。但刨开一看里面却和二者不同,里面的果肉是软的,还带有香蕉和草莓混合的味道。如果仔细品尝,它的味道又有点像南方野外常见的野果山棯子。
这种植物就是做菲油果(Acca sellowiana),它还有很多名字,比如斐济果、费约果、南美棯、凤梨番石榴等等。说起来,它和山棯子相似并不奇怪,因为它和山棯子一样都属于桃金娘科的植物。但是斐济果的名字,则有些不明所以了。因为斐济是一个太平洋上的岛国,既不是菲油果的原产地,如今当地也不盛产菲油果,为何这种植物会有这样的别名呢?
斐济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岛国,但与“斐济果”没有任何关系(图片来源:cntraveller.com)
其实在菲油果名字的背后,是一位植物学家的故事。
菲油果的英文叫做Feijoa,因为读音与“斐济”相似,以讹传讹才有了这个“斐济果”这个名字。而Feijoa是为了纪念一位葡萄牙的植物学家,若昂·达·席尔瓦·费约(João da Silva Feijó)。
费约出生于1760年,他虽然是葡萄牙人,却出生在南美洲的巴西。虽然今天的葡萄牙只是欧洲一个小国,但在费约生活的时间里,恰好处于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此时在海外的殖民地众多,但却缺乏足够的调查,特别是各地的矿产和生物资源都是一片空白。所以在费约23岁的时候,葡萄牙王室组织了一次针对各海外殖民地的科学考察队。
描绘欧洲殖民者探索未知世界的插画,创作于1780年(图片来源:sciencepress.mnhn.fr)
年轻的费约作为博物学家被派往了佛得角群岛,这是位于非洲西岸的一群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费约最主要的使命,是探查这些火山岛上是否有足够的硝石和硫磺,这都是当时重要的军事物资。但很快他就发现这里并不盛产这些矿石,反而当地岛屿上奇特的生物引起了他的兴趣,就比如叫声非常高昂的佛得角雨燕或者体长足以20厘米的大壁虎。
在费约出生不久前,分类学之父、著名的生物学家林奈刚刚将自己的发明的“双命名法”公之于众,他按照植物花朵雄蕊和雌蕊的类型、数量、大小等特征,将植物分成了纲(class)、目(order)、属(genus)、种(species)等不同的分类等级。
林奈对于植物的分类,主要是根据花朵的结果进行划分(图片来源:sciencepress.mnhn.fr)
这套分类方法不仅简单明了,并且还可以避免生物“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麻烦。直到今天,我们在科学上对生物的命名和分类依旧是在林奈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项了不起的发明,让复杂多样的万物变得有序,所以当时有一种说法:“上帝制造万物,林奈负责分类。”
不过直到费约在佛得角潜心收集标本之时,林奈的分类法并未广泛地得到科学界的认可,不同人搜集的标本还是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命名,这就为后人进行研究带来了困难。费约很早就接触了林奈的“双命名法”,并且觉得这种分类方法非常方便实用。所以他严格按照林奈的方法,将自己在佛得角搜集的上万份标本都按照“双命名法”进行分类整理。费约可能是当时欧洲首个遵守“双命名法”的科学家,很快当时其他的科学家们也都发现了林奈分类法的便捷,至此以后大家也都纷纷采用一直至今。
费约对佛得角生物进行分类的图表(图片来源:sciencepress.mnhn.fr)
费约在佛得角足足生活了10年,回到葡萄牙后他还写了一本名为《哲学旅行》的著作。在书中他不仅详尽地描述了佛得角岛上的矿石、地质、植物、动物,还对当时岛上的原住民的风俗习惯进行了记录,直至今天这本书依旧是研究西非地区的重要研究材料。
到了晚年,费约最终落叶归根,回到了巴西自己的老家。他的一生足迹遍布了欧洲、非洲和南美洲,用自己的努力让人类对于世界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所以后世为了纪念他,就以巴西原产的一种水果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就是菲油果了。
菲油果的博物插画(图片来源:medium.com)
而菲油果似乎继承了命名者的冒险。它虽然是中南美洲的原产植物,但是在当地却没有得到重视,反而是在异乡变得名声大噪。
殖民者虽然将菲油果带回了欧洲,但由于菲油果喜欢温暖的气候,所以它在欧洲并没有广泛的种植。到了20世纪初,欧洲商人将菲油果带到了大洋洲,并从澳大利亚传到了新西兰。
新西兰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尤其是在水果领域。我们熟知的猕猴桃,它虽然是我国的原产植物,但却是在新西兰发扬光大,甚至成为新西兰的国家名片。其实类似的水果不止猕猴桃,苹果、梨和蓝莓,也都不是新西兰原产的物种,但它们同样在新西兰落地安家,并且成为当地有名的出口商品。但如果你问一个新西兰当地人,哪种水果是他们最熟悉、最容易获得的,他的答案却有可能不是这些,而是菲油果。
在新西兰,菲油果是非常常见的水果(图片来源:nzgeo.com)
在新西兰,菲油果是最常见的庭院树种之一。菲油果茂密的树叶可以为社区的孩子们遮风避暑,而每到4月左右当菲油果成熟的时候,树上则是硕果累累。由于菲油果的产量非常大,所以很多新西兰社区的居民都有给邻居赠送菲油果的习惯。来自不同国家的居民,会用自己更熟悉的方式去处理菲油果:英国移民喜欢把它制作成馅饼;南美的移民将果子和树叶制作成果茶;印度裔则毫不意外地将菲油果加入到咖喱之中。
在新西兰,菲油果的食用方法非常多样(图片来源:nzgeo.com)
新西兰目前已经是菲油果产量最大的国家,这种异乡的水果在新西兰不需要太多的照料,就可以茁壮成长,当地也培育出了20多个不同的菲油果品种。对于新西兰人来说,其他水果或许是需要精心照顾的商品,但是菲油果却是属于本地人的水果。很多地方也会专门组织菲油果的采摘节及庆祝丰收的活动,这种异乡的水果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的文化。
而在我们中国,近些年也从南美和新西兰进口了很多菲油果的果苗。其实菲油果的适应性非常强,它喜光、喜温暖、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尤其菲油果还抗海风,又能忍受冬季比较低的温度,因此很适合在浙江的海边种植。而菲油果的果实富含维生素c,稍有颗粒状的口感,配合甘甜多汁又香气浓郁的味道,非常具有“网红”水果的潜质。目前在国内,特别是在我们浙江省内,已经形成了很多的菲油果种植基地。
菲油果的果肉甘甜,有菠萝香味,还可制果酱、果冻(图片来源:海豚)
菲油果的故事,其实就是在如今这个全球化时代的缩影。我们人类之所以要维系生物多样性的可能,就是因为或许在某个遥远的丛林之中,总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那不如就趁着菲油果还未“走红”之前,提前先到宁波植物园认识一下它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