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中栽种的豆梨(宁波植物园摄)
如果你最近来到宁波植物园樱花海棠园的西侧,或许无意间能在一些果树上,看到这样一种果实:它的大小就像是山药豆,连颜色也是类似的棕色。但如果你仔细闻一闻,或者掰开果实看看,会发现这种果实却散发着雪梨般的气味。别怀疑,这就是一种梨,它叫做豆梨(Pyrus calleryana)。
别看秋天的豆梨树貌不惊人,如果你在万紫千红的春天来到植物园,就能看到白色小花簇拥生长的豆梨花,显得颇为淡雅,梨涡浅笑间透露着古典之美。
植物园中开花时的豆梨(海豚摄于2024年4月)
事实也确实如此,豆梨是原产于我国的植物,更加是宁波的乡土树种。它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一般会生长在海拔80米到1800米之间的平原、山谷或者山坡之上。我国的古人对豆梨十分熟悉,早在先秦时期,《诗经·晨风》中便有了“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的诗句,这里的“檖”就是豆梨。
作为梨属的一员,豆梨的果子只有豆子大小,可能是最小的梨子了。以今人的眼光来看,豆梨的口感不算特别好,虽然有梨子的味道,但还带着些许的苦涩。但由于豆梨的适应性强,果实虽小但可以当零食,所以我国很多地区都有栽种,它也在不同地区有了赤梨、鹿梨、鼠梨、山梨、杨檖、甘棠等不同名字。
豆梨的果实(图片来源:wikipedia.org)
甘棠这个别名不仅好听,其中还有一段佳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记载,周朝时周召公巡行乡里时,在甘棠(豆梨)树下办公。因为办事公正,深受百姓爱戴。在他死后,当地人对召公憩息过的甘棠树爱护有加,还作了一首名为《甘棠》的诗,来宣扬周召公的美德。
因此后来,就出现了“甘棠遗爱”这个成语,用于称颂执政者的政绩。这也能从侧面看出,古代人对于豆梨十分地熟悉。
描述“甘棠遗爱”的雕像(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在我国,还有一种梨子,那就是杜梨(Pyrus betulifolia)。杜梨的果实也不大,尤其是在花期更难与豆梨区分,所以很多古人就会把二者混淆。比如清代有一本园艺学的著作《花镜》,在里面对于“棠梨”有着非常详细的描写:
“棠梨一名棠球,即棠梨也。树如梨而小,叶似苍术,亦有圆者,三叉者边有锯齿,色黪白。二月开小白花,实如小栋子,生青熟红,亦有黄白者,土人呼为山查果。味酸而涩,采之入药,兼可制为糖食。取花日干,瀹之亦能充蔬。”
不过也正是由于这般详细的描写,“树如梨而小,叶似苍术”暴露了作者其实描述的是杜梨而非豆梨,因为豆梨的叶子成宽卵状,比较圆;而杜梨的叶子是菱状,才更像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的叶子;而其他一些特征也都指向了杜梨。
杜梨的花同样非常漂亮,光从花朵很难辨别豆梨和杜梨(图片来源:kew.org)
文人看豆梨,更多的是看它的园艺价值,无论是豆梨和杜梨都非常适合作为庭院植物栽培,所以出现“不求甚解”的情况也正常;而对于劳动人民来说,他们对待豆梨可能无暇欣赏它的美,而是更注意它的食用价值。
豆梨的树干可以遮风挡雨;而它的根、茎、叶、花、果实均可入药,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豆梨的果实虽然生吃苦涩,但里面还有大量的糖分,煮熟之后就变得又绵又甜,甚至可以酿醋、酿酒。而在云南一带,甚至还有拿豆梨花和嫩叶做野菜的习惯,焯水去掉苦涩味之后,就带有了一股独特的清香,这也是独属于春天的滋味。
不仅如此,由于梨子是我国最古老的水果之一,所以很早我国的农人们就发现豆梨很适合作为嫁接的砧木,利用它可以去培育其他甜蜜的水果梨。也同样因为这个原因,当晚清时期,东方古老的大门被坚船利炮打开之时,豆梨也随之就“漂洋过海”,早早就被引种到了美国。
美国一间大学中的几株豆梨(图片来源:news5cleveland.com)
1909年左右,美国东部爆发了非常严重的梨火疫病,凡是被这种疾病感染的梨树叶片很快就变成黑褐色枯萎,犹如被火烧过一般。而这片区域恰好又是美国梨树的种植中心,很快疾病就导致梨子歉收,大量梨树死亡。
就在当地果农对梨火疫病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位植物学家偶然发现,豆梨对于梨火疫病有抵抗力,用它当作砧木嫁接西洋梨(Pyrus communis),疫情会得到有效的抑制。因此很快豆梨就在美国进行了推广,当地也从中国引进了更多品种的豆梨。
1917年,美国一名植物学家在中国拍摄的豆梨在干旱和积水环境中生存的照片(图片来源:F.N. Meyer/USDA National Agricultural Library)
在豆梨的帮助下,很快疫情平息了,美国人也在此时开始注意到了豆梨的美。很快美国就出现了很多豆梨的观赏品种,直至今日,“北美豆梨”或“彩叶豆梨”都以观赏价值高而著称。豆梨的树干笔直,树型舒展,又是当地最早开花的树木之一,在当时的美国园艺界风靡一时,很多家庭都以庭院中种植了豆梨引以为傲。
豆梨在一年四季展现不同的面貌(图片来源:wisc.edu)
但意想不到的事也就此发生了,由于豆梨生长速度快,又没有太多的病虫害,很快这种植物就从受欢迎的异域风情变成了入侵物种。在鸟类的“帮助”下,豆梨的种子在美国各地都生根发芽。本土的植物难以和豆梨竞争,纷纷败下阵来。
更让美国人难以忍受的,是豆梨花会散发胺类物质的气味。这种不可描述的气味一旦聚集,难闻的味道让美国人避恐不及。也因此在美国的俚语中,豆梨也多是不雅的称谓。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当地政府明令禁止栽种和销售豆梨,并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铲除野生逃逸的豆梨。
漫山遍野的豆梨(图片来源:Midwest drone services LLC)
其实无论是甘棠遗爱还是避恐不及,都和豆梨本身没有关系。它们不过是被动地接受人类赋予的使命或价值,用洁白无暇的小花紧促地缀在枝条上,等待着每一个如期而至的春天。
现在虽不是豆梨花盛开的时节,却可以欣赏到果实累累的豆梨,如果你想尝试闻闻豆梨难以名状的气味,重温一下甘棠遗爱的典故,那就趁着秋意,快来宁波植物园打卡吧。参考资料:
1.来自中国的入侵植物气味不可描述,美国人无奈年年要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733515
2.刘超,霍宏亮,田路明,等.中国豆梨原生境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 2019, 48(2):6.DOI:CNKI:SUN:FRUI.0.2019-02-021.
3.蒋学莉,史锋厚,沈永宝,等.豆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3):4.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5.03.052.
4.孔维府,江鹏飞,李兴佐,等.中国古梨树群农业文化遗产现状及发展[J].果树资源学报, 2022(003-003).
5.(清)陈淏著;伊钦恒校注. 花镜.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09.
6.Culley, Theresa M. (2017).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Ornamental Callery Pear Tree”. Arnold. 74 (3): 8.
7.Popkin, Gabriel (2016-03-18). “Opinion |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Bradford Pear”. The New York Times. ISSN 0362-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