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是控制狂”

教育   2024-12-16 07:30   天津  


最近,朋友和我吐槽旁观亲戚育儿的窒息感。


亲戚有一个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她让女儿做卷子,女儿做出来了,但没有按照妈妈要求的方法去做。妈妈就让女儿女儿按照“她的要求”——其实是想检测孩子是否真的理解了老师教的知识点——重新做一遍。

孩子当然不愿意啦。于是,朋友就见识了从母慈女孝变成鸡飞狗跳的反转场面。

 
尚且没娃的朋友大不解,和我吐槽说:这妈妈是控制狂吧?孩子把题目解出来就好了,干嘛还要按照她的方式重做一遍。


而作为妈妈的我,情绪就比较复杂了。一方面赞同朋友给亲戚贴的“控制狂”标签;一方面,我又理解和心疼那位妈妈,她只是在面对孩子的学业时,在放任自流、还是严格要求二者间选择了后者。于是就摇身一变成了旁人眼中的控制狂。




我们这届父母,讲求科学育儿、读了许多育儿书和心理书、知道给孩子“爱与自由”,但在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很难把握“控制”的尺度

父母对孩子合理的要求与控制的界限在哪里?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真的为了孩子好、还是其实在控制孩子以满足自己内心的恐惧/缺失/期待/焦虑?



父母的控制,
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简单



提起“控制狂父母”,我们脑海中会冒出一些形象,比如电影《囧妈》那个对儿子事无巨细“照顾”的妈妈:

儿子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她全部都设定好了。她的大半生就是锲而不舍地要把现实中的儿子改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孩子的过程。


妈妈连儿子吃几块红烧肉都要控制,图丨电影《囧妈》

还有我们熟悉的初代“虎妈”蔡美儿:

威胁子女在成人礼上必须演奏某首“有意义”的曲子否则就不办宴会;在聚会中当着亲朋好友的面称自己女儿“垃圾”;外婆去世后两个女孩都沉浸在悲伤中却被强迫反复修改葬礼上的发言稿;不断去女儿校园里为体育课、手工课请假以换来练琴时间;女儿拒绝尝鱼子酱,“虎妈”就评论孩子是“野蛮人、凡夫俗子、平庸、普通、低级”。


但事实上,控制狂父母的表现远不止于此,还有很多种“控制”埋藏在容易被忽视的生活细节之中。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Dan Neuharth在其著作《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里,总结了8种控制狂型父母:


紧盯型父母:无孔不入地监控;

剥夺型父母:玩弄把爱没收的把戏;

完美型父母:只有最好才够好;

教条型父母:宗教狂热式的服从;

混乱型父母:忽远忽近的极端情绪;

利用型父母:无可救药的自恋倾向;

虐待型父母:以摧毁孩子意志为乐;

幼稚型父母:因为无能而牺牲孩子。


有一些我们容易识别,比如“透过严密的监视来控制、无法分辨自己要的和孩子要的“紧盯型父母;“透过收回、反对或驱逐来控制、把幸福和好运当成很稀有的东西、把爱当成不高兴就收回来的筹码”的剥夺型父母。


但有一些控制类型则更为隐蔽。


比如完美型父母。


完美型父母深怕瑕疵、混乱失序或不干净,争强好胜;注重外观、地位、物质或他人的眼光。这些特征让他们的家庭、孩子、生活看起来完美无瑕,但给子女带来的后果就是:孩子压抑情绪、容易自我怀疑、产生“你这个人不受到重视、你的表现才受到重视”的低自尊想法


作者举了一个曾经患者的例子:她的母亲就是完美型妈妈,严格训练她和姐姐的每一个社交细节。家里有客人时,她和姐姐要对客人鞠躬问安;吃饭前要帮忙端菜肴,但孩子不能和大人一起吃饭;妈妈会和她们反复排练如何接电话、甚至多次演练,直到她认为孩子们的表现是得体的。


在外人看来,妈妈培养出来的两个女儿优秀、懂事。但只有她们自己感觉到自己不被当成个体,而是家长的炫耀品,就像展示宠物似的展示她们。


完美型父母往往给孩子定下超高标准、并且会对孩子的表现频频施压。


图源丨图虫创意

还有,幼稚型父母,他们可怜的形象、软弱的行为会让人产生同情与怜悯,但其实也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


我看到一位网友的妈妈就是用这种方式控制女儿、给她的人生施压:



妈妈生病时希望女儿能照顾自己,但女儿课业重没时间给妈妈做饭,于是妈妈就像旁人控诉孩子的不孝、自己的可怜。


幼稚型父母就像没长大的孩子,一方面,他们通过“卖惨”引起孩子的内疚来达到控制的目的。比如妈妈做了一顿饭,孩子说不好吃时,妈妈就很难过、流眼泪。


图源丨图虫创意


另一方面,因为自己的不成熟,这类人往往会找强势的人做伴侣。而当强势的伴侣对孩子施暴时,他们很少挺身对抗施虐者,或者试图抚平孩子的创伤。甚至他们还会充当帮凶。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名患者的父亲暴虐、强势,他在儿时受过父亲不少身体和精神上的虐待。而他的妈妈非但没有阻止,还会替伴侣开脱:“你爸压力很大。他都是为你好。他只是想让你明白他的苦心。”


“我病了”“我好怕”“我好孤单”“我心里很苦”是幼稚型父母常常对孩子说的话。


而幼稚型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当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总是以他人为优先、也习惯了抑制自己的愤怒、不满和委屈。


Dan Neuharth博士总结的8种类型的控制狂父母,告诉我们,有时候父母的控制不会“流于表面”,我们要仔细辨别才能看出端倪。但无论哪种类型,他们都会给孩子的人生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



12中常见的控制手段

你可能不小心用过


其实辨别孩子是成长于健康家庭、还是控制氛围浓厚的家庭,作者通过爱的方式、尊重、沟通、情绪、鼓励、教养原则、内在生活、社交互动这8方面总结出了二者之间的明显差异:



比如,在健康家庭,孩子能享受到呵护的爱:父母会尊重孩子,能看见并看重孩子本来的样子,父母接受孩子的选择;

在控制型家庭,孩子只能得到有条件的爱: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被当成父母的财产,父母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健康家庭,孩子拥有情绪自由,可以表现出恐惧、难过、生气等负面情绪;孩子的这些情绪被视作自然的反应得以父母接受;

在控制型家庭,孩子强烈的情绪会受到阻止和压制;情绪被视作是危险的。


图源丨图虫创意

看到情绪自由这条时,我还特地和老公沟通了一番,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控制。六岁的儿子每次表现出激烈情绪时,比如大哭、生气时,他会对儿子说出“现在不要哭了”“我数123,stop!”这种好笑又好气的话。


老公阻止孩子情绪发酵的语气是平静的、不会带着怒火和不耐烦,但他有这样的阻止行为是因为他自己是一个情绪相对稳定的人,所以不太能接受高低起伏的情绪。这让我想到,讲求科学育儿的父母,通常在“控制”方面不会做得那么极端,但有时候还是会不自知陷入控制模式。


其中,最绵里藏针的控制就是父母对孩子说的“都是为你好”、“我是过来人”。


图源丨小巷人家


知乎答主@shefun就在网上吐槽父母在“为你好”的大旗下,对他所有人生中的重大决定的控制:中考志愿、高考志愿、专业选择、包括毕业从事的工作、要不要考公,因为自己每一次抗争都软弱无能,所以他和理想专业、工作始终失之交臂。


当他找到第一份自己喜欢的实习打电话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快乐时,得来的父母的一句“为什么不找(本专业)的实习?”


当他埋怨父母逼他考公时,父母会说“怎么就是逼呢,我们可是为你好啊”;


而在他最终拗不过父母答应考公时,父母又会旁敲侧击试探他:“今天看书了吗?看的是公务员的书吗?”“既然要考公务员就别再找实习了,不然怎么能专心?”“要找实习也找点稳定那一类”。

shefun的经历也会让我反省自己对儿子以爱之名的一些控制行为。


儿子从小就是个睡渣,我们在儿科医生的叮嘱下,要求他每天八点上床睡觉。可有时候,孩子白天玩得兴奋或者不困在床上翻来覆去一个多小时都睡不着时。每每此时,孩子痛苦、大人奔溃,情绪不好时就会吼孩子。我开始不明白,父母这种打着“为孩子健康着想”的旗号的要求,究竟是爱还是也有控制的成分在其中?期间的尺度要如何把握?


Dan Neuharth博士在帮我们做了一点指引,总结了家长对孩子实施的、最常见的12种不健康的控制手法:食物控制、身体控制、界线控制、社交控制、决定控制、言论控制、情绪控制、思想控制、施暴、剥夺、混淆、操弄。



诚如作者所言:“健康型家庭与控制型家庭之间,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健康型家庭的父母允许孩子自由发展人格。”对照这份表格,我们可以校正自己的行为,避免让自己以爱之名、实施控制之权。



控制狂父母不是天生的恶人
常做这2件事可以帮你改变


控制狂父母也不是天生的恶人,他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过激的控制行为,Dan Neuharth博士指出,多数时候也是被自己的经历塑造、内心产生的恐惧所绑架——怕自己在别人眼中不完美、怕无力的感觉、怕自己站不住脚、怕脆弱的感觉、怕情绪失控……


这会使得他们做出反向补偿心理,于是这些防卫心态变成适应不良的行为:

觉得自己不完美就假装自己很完美、觉得自己很弱小就故意表现得很强大、觉得自己错了就坚持自己是对的、觉得无所适从就去混淆他人、觉得被剥夺就不肯付出……


执著控制女儿的母亲,图源丨电影《逃跑》

并且控制狂父母往往还不自知,会给自己找出合理的理由:别人会伤害你、世界不安全、人生就是一场输与赢的游戏、我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


作为父母,我们的经历所产生的负面后果,不该由孩子负责,应该由我们自己承担;而孩子未来的人生也该由他们自己负责,而不是作为父母的我们。


所以,有控制欲的父母可以通过下面两件事来减缓自己的偏激行为:


首先,我们要从自身经历出发,直面儿时的创伤,勇敢地踏出“控制牢笼”


如果你自己的父母就是控制型父母,对你曾经/现在还在实施控制时,你要花很大力气去抵抗自己被控制的行为。作者提出了“自我修复三步骤”


步骤一:与过往的伤痛切割开来,在情感上离家独立,和你的成长背景、父母及家“庭角色划清界线。(比如在情感上当个旁观者、向父母宣誓你的情感切割和独立、为独立做好准备)


步骤二:设定界线,重建和平衡你与父母的关系。(比如对父母说“不”、告知你设置的界限、和父母把话说开、为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做好准备)


步骤三:重新定义你的人生。


其次,作为父母的我们,要经常检视和纠正自己对孩子的控制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控制行为不自知,所以在跟孩子互动的时候可以在旁边录音,静下来的时候自己听几遍,检查自己是不是经常干涉孩子的举动、用命令式的口气说话。再想想如果每一句话都是别人对自己说的,自己会有什么情绪反应。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多加训练和控制,让自己不断尝试去把孩子当一个独立的人来看。


爱与自由、保护与控制是育儿路上家长的终身课题,我更愿意相信,控制狂父母曾经也是一个受伤的小孩,长大后的他们,并非不爱孩子,只是他们没有找到对的方式去爱孩子。


你被父母控制过吗?

你在不自觉中过度控制过你的孩子吗?

留言区聊聊吧~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题图丨电影《逃跑》

参考资料丨Neuharth, D. (2018).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 如何設定界線、自我修復、終止控制的世代循環?(J. Chen, Trans.). 橡實文化.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果壳亲子Guokr
果壳亲子是果壳旗下的亲子帐号。提供大视野、体系化的教育观点,分享值得信赖、有深度的育儿干货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