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不涨,学费猛涨”,教育通胀成为压垮中产父母的最后一根稻草

教育   2024-11-30 07:30   北京  

最近,我一个朋友给娃从私立学校办了退学。

她家有两个孩子,原本俩娃都在私立学校,无奈家里经济负担太重,只能让马上读中学的姐姐继续留在学校,读小学二年级的弟弟转到公立学校。夫妻俩目前的想法是,如果三、四年后家里经济条件能宽松一些,再把弟弟转回私校……

近几年,全球范围都在经历消费降级,而那些一贯愿意为了孩子教育高投入的中产家庭,还面临着另外一种困境——教育通胀

为了子女接受更多元化的教育,一些中产家长不惜花重金送孩子去私立、国际学校,无奈一边是家庭收入紧缩,一边是私校学费猛涨,使得他们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骑虎难下”。



学费涨价的风吹遍了全球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一位网友粗略计算了十年来国内民办学校学费和当地房价的涨幅,发现在过去十年里,上海普通民办学校(小学,初中)学费的涨幅超房价接近两倍。


👆图源知乎

普通民办学校如此,国际学校的学费更是涨到惊人。以北京为例,第一梯队国际学校的学费平均30w/年,最高达到40w/年。今年,北京有24所国际学校的学费继续飙升,平均涨幅接近20%,涨幅最大的中加学校一年猛涨7w+人民币。


👆图源小红书@Lisa说


前段时间,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也公布了2024/25学年全港直资、私立和国际学校,以及幼稚园学费调整情况,619所学校集体涨价,最高涨幅达15%。


👆作者供图

不仅国内如此,学费涨价的风已然吹遍了全球。


在美国,根据Finding School发布的2024年美高寄宿榜单,排名前50的美国顶尖私立学校在2024-2025学年学费上调3%-6%不等,在前50美高中,有大约33所学校今年的学费在7万美金(50万元/年)及以上。


而备受家长追捧的美国高等教育,更是涨价涨得心安理得。

根据CollegeBoard官方发布最新美国学费报告显示:

公立四年制大学的平均学费比上一学年涨幅达到了3%,如果考虑食宿等费用的话,总学费平均数额为41,920美元(约30万/年)

私立四年制大学的平均学费平均涨幅高达4%,加上食宿等费用,总学费平均数额达56,190美元(约42万元/年)

👆作者供图

甚至一些顶尖名校每年学费总成本已迈入“9万美元时代”,光是读完四年本科,开销就将近300万元。


另一个颇受国内中产家庭喜爱的教育投资国家英国也不例外。


据英国教育部的报告称,2023/24学年的英国公立学校费用增长了近7%,英国私校总体平均学费增幅达到了8%(不包括幼儿园学费)。大多数英国私校学生为走读,学费水平为每学期6,021英镑(折合人民币5.56万元)或每学年8,064英镑(折合人民币7.45万元)


👆作者供图

一边是全球经济大环境的低迷,另一边学费又涨得热闹,曾经为孩子教育一掷千金的中产家长,不得不精打细算起来。考虑到未来的生活,教育支出这个多数家庭“最后才能动的项目”也开始有所调整。



中产家庭,
正在悄悄退出国际学校?



“断供娃”是这两年教育圈热议的话题,面对高昂的教育费用,一些家庭选择不再继续投入大量资金,而是将这些资金节省下来,用于保障孩子和家庭未来的生活。


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家庭在教育上的消费降级, 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家长对于教育投资回报的理性评估和选择。

👆图源小红书@多米&米妈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位家长分享她家断供的经历:


他们家之所以选择断供,一方面是因为家里经济状况不如从前,他们感到未来孩子留学所需的巨大花费难以承担;另一方面,孩子的学业压力也成了一种负担。


她家孩子就读贝赛思国际学校,学校的超前学习体系使得竞争格外激烈。尤其是在进入G5过渡期后,压力陡增,孩子的情绪变得低落,在家里也沉默寡言。经过反复权衡,她决定趁着孩子年龄还小,让孩子退出国际学校,转回公立学校,早点调整对孩子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即便是经济上尚有余力的中产家庭,也开始重新审视选择国际学校的性价比。


我一个在上海生活的朋友,她儿子从幼儿园就开始上私立,直到孩子上了三年级,他们开始认真考虑要不要给孩子转回公立学校。


夫妻俩原本以为,孩子上国际学校既能接受“快乐教育”、又更容易被世界排名靠前的国外大学录取。但实际情况却是:国际学校费用越来越高,回报却越来越低。

一方面,国际学校的学生和家长竞争激烈,且这种“卷”比想象中更隐秘也更广泛。不仅要卷成绩,还要卷各种学科竞赛、体育项目、社会实践、夏令营、课外培训、兴趣特长等等。

👆图源小红书@团团妈妈


另一方面,随着学历贬值愈演愈烈,家长已经不能把教育当作投资来期待,而是“需要理性消费”。因此即使朋友家经济有余量,考虑到投入产出比,他们更倾向于把钱攥在手里,用于对抗未来的风险。


无论从民办学校转公立、留学“断供”,还是削减昂贵的小众兴趣班,这些中产家庭的教育消费故事往往有一个相似的主题:他们在教育消费上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稳健和性价比,而非一味追求昂贵和精英化的教育资源。


除了学费飙升,对于一些家庭来说,民办学校“暴雷”更是雪上加霜。


今年夏季,“深圳厚德书院关闭”的新闻震动国际教育圈。

成立于2016年的厚德书院曾因高考成绩优异和双轨制教学模式备受家长青睐,被誉为深圳民办高中的“明星学校”,吸引了大量中考高分学生。


然而,因资金短缺和管理不善,学校于2023年开始走下坡路。今年7月,学校因资金链断裂关闭,1000多名师生“被赶出学校”,其中包括大量准高三生。后来市教育局介入,将学生分流至其他民办高中。

但危机并未完全解除。一方面,优质学位极为紧张;另一方面,不少家长预缴的高额学费(4-6万元/学期)难以追回。

👆作者供图,追讨预付学费无望的家长们


深圳厚德书院的情况并不是个例。过去4年,广州已经有近20所民办学校先后停办,北京多所知名国际学校的生源流失率惊人地超过了20%......对家长来说,现实就是一年20万~30万的学费,结果读着读着学校没了......

还有一批家长看似离场,实则是另一种入场:既然早晚都要花这笔钱,干脆咬咬牙早点把孩子送出国读书。

以英国为例,2024年已经是英国私校(非大学)学生总数连续增长的第三年,其中离不开中国留学生的贡献。较之2023年,英国私校中的中国大陆低龄留学生增加1,631人,突破一万大关(10,375人),涨幅高达18.7%,是英国私校的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地。


教育通胀不是所有家长的难题,依然有勇士家长坚持给孩子教育高投入。



好的教育,
并非都与高昂支付有关



在这样的情形下,那些决定进行教育消费降级的家长难免会内心有愧,甚至担心此举会不会毁了孩子的未来。毕竟,“全力托举孩子,给他最好的教育”,这几乎是刻在所有中国父母DNA里的信念。


但是,什么是“全力”?“最好”的标准是什么?


在我看来,金钱的付出是其中一项、但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当我们无法“毫不犹豫”给孩子支付高昂学费、报兴趣班、带他们出国游时,也许我们应该学着“向内看”,看看那些无法用金钱买到、但又对孩子无比重要的东西。

最近,我重温了黛安娜·塔文纳Diane Tavenner的《准备》
Prepared,也是比尔·盖茨2020年的年度推荐书之一)


👆图源豆瓣


黛安娜·塔文纳是美国新型教育理念的先行者,创办了萨米特公立中学(Summit Public Schools)——被称作“奇迹中学”。这所中学不设入学选拔标准,其中包括许多来自问题家庭或被视为问题少年的学生。然而,他们的大学录取率却高达98%(远高于美国普通高中)


“为什么我们不能想想办法,让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长大成人?”在塔文纳看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考上好大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为未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比如掌握适应社会变化的通用技能、拥有目标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


👆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十六项关键技能”


作为家长,我们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只是物质资金的提供者,更是孩子成长的参与者和陪伴者。


作者在书中写道:“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大学,但这不是最终的目标,他们希望孩子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学校显然没有教授他们所需的技能。” 而这项缺失,正是身为家长的我们可以力所能及的空间。




编辑丨kk
题图丨电视剧《养育者》截图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果壳亲子Guokr
果壳亲子是果壳旗下的亲子帐号。提供大视野、体系化的教育观点,分享值得信赖、有深度的育儿干货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