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8年,大号小号都练挺好,就是我这个当妈的先烂尾了……

教育   2024-12-07 07:31   北京  


这段时间,有关“烂尾娃”的讨论不少。“烂尾娃”泛指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但结果未达到预期,无论是学业或职业发展都不理想。具体包括两种情形:


一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经历十几年寒窗苦读,毕业后却面临失业,未能对社会产生价值,人生发展停滞;二是家长精心“鸡娃”,期望孩子进入名校并有成功事业,但最终孩子表现平平,无突出成就,未达家长期待。两者过程不同、但共同反映出教育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问题。


如果按照上述解读,估计和我一样寒窗苦读闯过高考独木桥的绝大部分人,都属于“烂尾”人生了。不仅学生时代的苦读“烂尾”了、工作后的付出“烂尾”了,就连现在正在进行的育儿这件事,我发现自己也不可避免滑向 “烂尾”。



但……这真的是烂尾了吗?



鸡娃一场,“烂尾”收场



说起“烂尾”,不论是自己亲身经历还是看网上的诸多讨论,大家都会有点心得。(每个人对“烂没烂尾”的评估是不一样的,这里只讨论网上普遍用来自嘲的标准)比如,高中三年补课费近百万,但最终高考不到400分:



比如家长为孩子的留学花费数百万元,最终孩子毕业只能回国找一份几千元工资的工作糊口,甚至不足以支付个人开销:



这些“烂尾”项目,想要回本儿是没戏了,以后能不要再往里垫付,就算烧高香了。


其实,要说这样就算是“烂尾”的话,那早在大学毕业、出国留学,或者找到工作前,就早已有之了。许多家庭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在孩子幼儿园、小学阶段就培养孩子,各种课外班、兴趣班排得满满当当,期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能有更多的竞争优势。然而,中途却发现孩子并非此料,又迫于经济压力与投入成本权衡后选择放弃,喜提 “烂尾娃”一名。


这感觉是我们这代大多数家庭的写照了,尤其是中产家庭,盛产“烂尾娃”。因为资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甘心对娃不投资、更不甘心投资没回报——毕竟“地主家”的余量也是自己收割来的、且并不丰裕。所以,中产家长们总是兴致冲冲入场、灰头土脸退场。结果,十几年育儿路上,钱没少花,但最终满足父母愿景的孩子并不多:进入好大学、选对了专业、找到了好工作(薪资高、稳定、有点权)、找到了门当户对的伴侣…… 空留父母长吁短叹。


我儿子今年8岁,未来是否会“烂尾”我尚且不知。但在当妈这件事上,这些年,我发现我好像逐渐“烂尾化”了,倒是我先成了“烂尾妈”。



“烂尾”家长的养成



准父母时期,或者新手父母时期,我们这届家长谁不是饱读育儿书,在科学育儿这根指挥棒下听专家们的话,在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以及教育上精细抚养。从婴儿时期就给孩子每天补充维他命,让孩子吃营养三餐,每天带孩子做足户外运动,尽量避免和缩短屏幕时间,和孩子保持开明的沟通,沟通时态度积极、坚定但温柔,努力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


但养娃越久,我发现自己开始掉链子了。


最近,我和八岁的儿子关系就非常紧张,已经到了每天不吵两架好像我当天的业障就没有被清除一样。


早上起来,让他刷牙洗脸叠被,装作没听见声音,你催一遍、两遍,他纹丝不动,再催一下,嫌你烦,让你情绪发疯。你说外头冷,零度加衣,他顶着寒风,说自己不怕严寒,要一件单衣闯天下,你再啰嗦一句,他就说你是Control freak;屏幕时间到了、ipad该停,他怒气冲冲质问你,为什么别的同学可以看更久,他的自由要被我剥夺……


终于,在儿子一顿骚操作下,说好的为人父母要开明沟通、情绪稳定、科学育儿都被我踢飞了,老娘要给他点color see see,至少也要让他体验一下emotional damage.


“谁管孩子谁发疯”才是育儿圈的真理!当初说好的要做慈父慈母,孩子到了学龄期,家长都被“逼疯”了。莫说辅导孩子功课了,只是让娃坐到书桌前、拿起笔、写字这三个动作,都能让家长面部表情扭曲,



甚至上演一套“全武行”。



如果再碰上孩子刷手机、打游戏、玩ipad这些养娃路上的绊脚石,上演完全系列的“你说娃无视、你吼娃藏、你摔娃翻天”的剧情后,家长直接“神经”了。


有当妈前的淑女被娃逼到要去看心理医生的,



有养娃一场自己的亲爹妈都觉得女儿是疯子的,



曾经,知书达理、笑脸盈盈的极好的女子,成为人类幼崽的饲养员后,就逐渐活成了大嗓门、暴怒症、让自己对自己产生怀疑的“神经病”。社交平台上,你输入“妈妈”“泼妇”“怨妇”这些词,它们成功匹配。



育儿路上问爹妈能有几多愁,不尽长江滚滚来。当初设想自己要当高质量妈,现在“烂尾”无疑了。



但亲子一场,

以爱相待,就没有“烂尾”



虽然孩子确实不省心,当妈的也确实会发疯,给孩子身上的种种投资,大部分注定要付诸东流。怎么看,育儿一场,都像是承办了一个烂尾工程,但我还是想说:在以爱相待的亲子关系里,没有“烂尾”结局。


首先,“烂尾”这个词无论是用在孩子还是父母身上,都是及其不好的,它物化和侮辱了亲子关系。虽然我们总是用这个词来自嘲,但希望大家也只是用这个词自嘲)孩子和家长都是第一次经历被养育和养育,是鲜活的体验而非一项工程,不该被“物化”。


我的书桌上放着一个雪人头像的木制杯垫,是儿子纯手工打造的。我问他为什么做了一个杯垫?他说,因为妈妈喜欢和咖啡,你在家喝咖啡的时候可以把杯子放在上面。


他画过几幅我的画像,上面是我戴着眼镜读书的模样。他说,如果他有钱了,要送我一屋子的书。因为,儿子一直记得,妈妈喜欢看书。所以,他要送给我的都是我最喜欢的事物,他一直都记得我最喜欢的事物,即使现在还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和想象的阶段。


虽然我俩经常吵架,生气时彼此会说一些刺耳的话,但我爱的人一直都记得我的喜好。


孩子小时候的分数、名次、成绩、学校,长大后的证书、简历上的描述、薪资、公司title、KPI对他们的人生是重要,但对我们的亲子关系来说它们不是全部。亲子关系,不是为了利益的甲方乙方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职场竞争,而是我们养育一场,体验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一种联结与羁绊。


这种体验,只此一家。


其次,当下的社会对“烂”和“尾”的定义太狭隘,好像没有名校学历、没有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没有按照社会的时钟和轨迹去组建一个家庭就是“烂尾”,未免窄化了人生的剧本。


我儿子现在的兴趣班有游泳、足球、长笛,平时放学后和周末,我和老公几乎都是围绕着他的兴趣班转,要接送、要付费。每次看到花出去的时间和钞票,难道我真能以为自己培养的是下一个菲尔普斯、梅西或者“长笛王子”Emmanuel Pahud么?


以结果导向来看,这些投入大概率都是打水漂,且过程还不咋愉快。如果我把这些时间和金钱,用来带孩子去吃喝玩乐,至少他和我当下都是快乐的。父母何必还要自讨苦吃?


如果孩子能交出人生答卷的优秀答案——成绩好、事业好、有爱的人、有爱他的人、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和兴趣、内心健康、热爱这个社会和世界,当然非常完美。但是,如果孩子真的活成了芸芸众生、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那也是父母基因和育儿的正常发挥啊。我们不能因为“正常”就去中止和怀疑曾经的付出。


况且,在当下这个时代,想要“正常”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实事求是地说,现在多数父母鸡娃,不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成为多成功、出类拔萃的人,只是为了避免孩子初中毕业去读技校、就业去工厂流水线、没有五险一金、没有加班费、没有年假、收入刚过温饱线。


可是担心孩子将来找不到工作、工资勉强养娃的多数普通爹妈,我们接受过高等教育、习得一些技能,到了中年,不也是在为五斗米折腰、为担心工作保不住焦虑、为钱不够花而焦虑和发愁么?


这就是普通且正常的生活剧本。


如果费心费钱育儿一场,孩子仍旧在走父母的老路上,也许不是我们的育儿出了问题,而是更上层、系统、宏大的东西有了问题。


不轻易把时代红利当作自己的能力,也不把社会困境当作自己人生的败笔,这种松弛但理性的态度,才是我们给孩子宝贵的人生财富。


对家长来说,预想中成为完美父母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有落差是正常的。育儿是人类社会中最辛苦、最持久和“性价比”低的一项工作了,我们能把孩子养成不危害社会和他人、有一技之长、能独立的公民,在当下这样一个疯卷和教育回报率低的时代里,孩子们能成长为一个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的人,对双方来说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育儿这件事,就是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我们培养的应该是一个鲜活灵动的人,而不是生产工具。


你怎么看待“烂尾”?

留言区聊聊吧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果壳亲子Guokr
果壳亲子是果壳旗下的亲子帐号。提供大视野、体系化的教育观点,分享值得信赖、有深度的育儿干货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