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自主,首先要能自我管理,学会经营管理好自己。华为公司首任人力资源总裁、前党委书记陈珠芳老师指出,自我管理需要聚焦八大问题:为自己树立愿景和目标、赋予工作意义、自我鼓励、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以世界级先进标准挑战自我、自我学习——给生命加油、以理导欲 、暇心偶寄。
认清这八大问题,对于管理者自我价值的实现意义深远。
来源:华营管理私塾(ID:hyglssh)
作者:陈珠芳 华为公司首任人力资源总裁、前党委书记、华营导师
编辑:安妮 | 头图:Pexels
备注:管理咨询or商务合作请致电:400-886-5185
01
人生的真谛是责任
活到今天,七十多岁了,有一种“人生七十方开始”的感觉。活到这份上,才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人生的真谛是责任。当一个人被托付以责任时,他就有活下去的动力,就会觉得有意义。
每当我回首来时路,看到的只是一连串的责任,显得平淡无华,而自己实属草民一介。诚然,当我回想起对待每一个责任,我那种诚实认真,执着努力,力争上游的精神及行动表现,又会感到自慰。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因此,我也常常为这一份平淡而欣赏自我。
为什么平淡,也许是因为我从来没有立过大志,甘于平庸;也许是没有受过太大的挫折,因而没有足够的营养使我变得伟大、成功;也许没有让我伟大、成功的历史背景……
我出生在国家处于苦难的年代,战乱、逃难、饥荒……我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家境贫寒,做过童工,帮过别人带小孩。自小知道生活是艰难的,物质是奇缺的,为了不挨饿、受冻,必须努力劳动。能一生不挨饿,不受冻就心满意足了。这大概就是我童年时代经常做的梦。抗战胜利,全国解放,父辈经常告诫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找一个铁饭碗,就得考上大学,毕业后属国家统一分配,成了国家干部,一生就不会为温饱发愁了。后来,接受了党的教育,看了一些英雄传记,立志要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又因为列宁讲:“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共产主义。”于是,决心当一名电气化工程师就考上了电机系……这大概就是我青年时代的梦想。
梦想是未来的现实。我的梦想实现了吗?温饱的梦是实现了。其它方面呢?也可以说实现了,也可以说没有实现。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幸福的人生。然而,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指标体系,有着不同的含义。
亚里斯多德将人生的幸福分成三类:自外界得来的幸福、自心灵得来的幸福和自肉体得来的幸福。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的命运中根本不同点有三类:
1)什么是人,或人是什么。人就是人格、素质、气质、健康与精力,美与才华,道德品性,智慧和教育等等。
2)人有什么。人有财富和他占有的事物。
3)如何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人们心目中你是什么。表现在社会,组织中的荣誉、名声、身份……
当代青年人人生价值标准也各不相同,有的人把人生价值与伟大等同,有的人把人生价值与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相提并论。当代大多数知识青年人的人生价值标准体系有三个维度:
1)在工作中追求自主和自我管理;
2)在工作中实现目标和做出贡献;
3)通过工作获得财富。
当代青年志存高远,最时髦的话题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从小就懂得规划成功人生路。
有的人是为了实现父辈未圆的人生梦去设计自己的人生。社会上“成功学”,“成功人生七个习惯”等,这些书到处都有卖。书的作者们谆谆教导我们如何塑造自己才能实现自我。社会上还有不少咨询公司到企业去教他们的人力资源部如何为每位员工做职业生涯设计。我自从到了经管学院以后,开始学习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以及其它什么Z理论等等,也很着迷。
1995年到华为当上第一任人力资源部长,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为每一位员工做职业生涯设计,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位员工都因为在华为而能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几年实践下来,在职业生涯设计方面,我没有什么作为。这件事做起来特别困难,它会遇到很多矛盾冲突。
首先企业管理的产出不是管理者有多么高明的想法,而是客户喜欢买的产品。概括说是企业的高绩效。为了企业的高绩效,管理者必须按照企业的需要对工作进行组织分工,让合适的人担任合适的工作。
其次,每件工作都让所有的人百做不厌是很难的。
再次,人们对“理想的岗位”需求是无穷的,而这种岗位总是稀缺的。
华为的创业者们一直有种非常美好的想法:“华为要让员工爱一行,干一行”。其背后的假设是:当一个人喜欢、热爱某项工作时,他的创造力,执着努力程度,他的生产效率也是最高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当企业只按员工“我爱做什么,就分配我做什么”来进行组织分工时,企业是无法有产出的,甚至不可能运转。
1997年我只得把这个口号改成:“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一行。”虽然改了,但我仍心存疑虑:企业真的不能为员工作职业生涯设计吗?
直到1999年,管理学大师杜拉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明确地指出:“除了日本以外,'组织人’以及做生涯规划的人事部门,早已成为历史。随着它们的消逝,由别人来为自己做生涯规划的想法,也跟着烟消云散。”同时他还提出:“很少人能'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并能有所贡献,又能自我实现,而且有成功的结果。”
许多年长的人都会感叹:成功的事业与美满的爱情一样,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华为公司看到不少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也使我有同感:成功的事业,不是单靠规划得来的。俗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社会生活也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条自然规律。
但是,无数成功人士也说明,人也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如果我们每个人只是消极地听天由命度过一生,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应该负起管理的责任。你想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自主和自我管理,你得首先能自我管理。学会经营管理好自己。
02
为自己树立愿景和目标
自我管理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为自己树立愿景和目标。要让自己总是过着有目的的生活。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首先要对“自我”的认知来一番自我超越。
斯蒂文怀斯说:“目标朝里看就变成了责任。目标朝外看就变成了抱负。目标朝上看就变成了信仰。”人在本质上是目的论者,目标或愿景是我们生存必不可少的部份。人没有目标将会衰亡,因为没有目标的刺激,我们将失去生活的源动力。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如果不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意味着对自己不负责任,信仰和价值观是树立人生目标的关键。这与立志要过有意义的人生有关,生活的意义在于社会的抱负。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什么意思呢?“自我”的本质是社会,离开社会这个本质是找不到自我的。自我价值实现是意味着得到社会的认同,得到社会的接纳。是因为我们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在校园里,在社会上曾一度不太敢讲“正确的人生观”这一话题。有人说当今的社会,信仰缺失是一大问题。近10年来的社会实践与自我学习,使我认识到“要过一个有正确人生目标的人生”不是共产党人的专有话题。斯蒂文怀斯是生于1874—1949年之间的人,也不是共产党人。这就说明,只要你是一个社会人,你要自我价值的实现,就得正确地认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目前,不少青年人都非常自大,以我为中心,把社会,把周边的所有的人都当作利用的手段,当作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从来不想被别人使用,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在人们的心目中将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你的聪明,你的知识,若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与社会没有关系,你只能孤芳自赏,最终会因为不能“由士入仕”而抱怨终生。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一个对社会没有责任,没有价值的人,他能换来什么呢?要想得到什么,你就得付出、贡献什么。一个成功的、幸福的人生,在他的人生旅途的出发点和归宿都离不开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因此,当我们考虑树立目标的问题时一定问自己一系列的问题:
我是谁?我的长处在哪里;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我能贡献什么?
我应该贡献什么,才能达到想达到的目的?
我为自己树立的目标会把我带向哪里?是否带向公正,带向有道德的行为,带向对别人的尊重,带向对社会,对周边的人的责任?
而今,当你问青年人你的愿景是什么时,每一个人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有一份能发挥自己专长,有地位的工作;有舒适、宽敞的房子和名牌车子;美丽而贤慧的妻子(或能干而帅的丈夫)和聪明的孩子。”
其实,每个人的长处,价值观是不同的,能对社会贡献什么也是有差异的。要想达到的目标应该与自己的长处、价值观,贡献相匹配才能成功。
比如我们有个学工程专业的青年人,毕业后到一个单位立志要在3-5年成为公司的副总裁,但是他的世界观是潇洒人生,怕辛苦。而作为公司的副总裁,他的工作责任是很重的,压力也很大,作为一个高级干部他要有很强的影响力,很好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归纳的思维的能力,决策能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对事业非常执着与忠诚,强烈的进取心……。当我们树立愿景目标的时候,大多数人是受社会的潮流的影响,什么工作最吃香,什么岗位最引人注目,什么样的工作能赚更多的钱。很少去想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的长处是什么,我能作什么样的贡献。这些方面与社会那些诱人的职务相匹配吗?如果不匹配,我能在短短的3-5年内修炼好这些素质吗?
这里讲一个故事:某城市一个公众高尔夫球场的老总,原是市政府一把手的秘书,某委的副主任,论他的能力及素质,他的仕途是看好的,由秘书——厅长——付市长…… 但是他酷爱高尔夫球,爱到一日不能无此君的地步,是该市唯一一个一杆进洞的人,获业余组竞赛第一名。他非常明白,如果往仕途方向走下去,与他个人的价值观和希望的生活方式可能越来越格格不入。当他面临两难的抉择时,正值某市的一个区要建一个公众高尔夫球场,他毫不犹豫地毛遂自荐,担任这个球场的老总。这个高尔夫球场生意兴隆,而他自己也对自己的选择很满意。
管理自己的人生,除了制定正确的人生目标,接下来就是过程管理,其核心的问题,是把握好当下,漫漫人生路都是由“当下”这一瞬间串起来的,王国维说:“人生有三境,超越自我,创造自我,欣赏自我。”在人生的全过程中这三境是不断循环并逐步上升,经过一次良性的循环,就把我们向目标推进一步。
03
赋予工作意义
从学生进入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第二个问题是寻求工作的意义。我们带着踌躇满志初入社会,发现社会不总是满腔热情地拥抱我们,我们去求职可能会被拒绝。我们希望做我们想做的“伟大”的事,却被人分配到一个很细微的烦琐的工作岗位上。寻求具体做事的意义,是人类最深层次的呼唤,然而,我们的烦恼并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意义是我们主观赋于事物的。
有一位学外贸的西北大专毕业生,到上海投靠表姐,并在上海找工作,找了很长时间都被雇主拒于门外。后来其表姐建议她到“洋人村”找一份保姆的工作,开头她无法接受这个建议,对一个有仕途传统观念的知识份子来讲,不接受现实将要给自己的安排,我们都是非常理解的。但是毕竟人生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活自己,她最后接受了保姆这份工作。能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不给自己的家庭及亲人增加负担,不成为社会的包袱,这就是意义。何况一个月能拿2000元工资,雇主还包吃包住。但毕竟这不是自己所爱的工作,女主人又特别的苛刻刁蛮,不但常感体力不支,而且心里好苦,每次顶不住之时就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来鼓励自己,但始终是一种无奈的心情。后来因为一件偶然的事件,她表现出既忠诚又勇敢,令女主人对她另眼相看,从而逐渐表现出友好的态度。
一天,女主人问她:“你在我们家快乐吗?”当时她心里嘀咕,我快乐不快乐与你有什么关系,嘴里却说:“在你们外国人眼里,对一个保姆来讲,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勤劳、清洁、忠诚还是什么的?”女主人说:“是快乐!”开始她怎样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快乐是那么重要。最终她想明白:人生想做什么会受到很多历史和现实环境的限制,往往没有太多选择的自由,如果一个人总在想,我只有得到我想做的工作,我才快乐,可能一生都是在苦闷中度过的。如果我们决定不得不做某件事时,一定要选择积极的心态和快乐的心情去做,要学会“乐业”。人生的大部份时间都是在为工作或工作中度过的。不学会“乐业”,人生还能幸福吗?
后来,她做了一翻自我超越之后,她快乐起来,心情好了,身体好了,效率高了,除了做家务她还帮助男主人打字,起草文件。脸上的微笑多了,从女主人脸上收获的微笑也多起来。与女主人的沟通也更多,更广泛了,她口语有很大进步,她把主人书房的外文书通读了一遍,每天学习到深夜,外文水平,外贸知识有很大的提高,后来雇主回国之前将她介绍到某一外资企业当文员,每月工资5000元,而且男主人对她讲:“我不是因为什么个人关系好,把你介绍给我的朋友,而是因为你有这个工作能力和水平,胜任这份工作。”这个故事说明了,面对理想目标和现实的差距,如果我们能放弃固有的,传统的,不符合实际的观念,我们就能超越自己,我们就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创造自我,最后才能欣赏自我。
当我们不再为生存而工作的时候,在人生道路上仍然会不断遇到愿景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做出抉择。在华为公司强调效益的管理变革中,公司将采取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跨度,减少副职,压缩机关编制等提高人均效益的措施。我们可能会从管理岗位转入专业岗位或业务岗位。我们的心理可能会失衡。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平常的心态去管理和说服自我,做出正确的抉择。在以什么心态去面对组织分配的新工作,我们绝对有选择的自由。
我们面对组织上需要我去做,我又不喜欢做的时候,首先面临第一个选择是:我能不能不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如果选择不做,我们千万别意气用事,凡事凭感情抉择,正确的概率较少。我们必须考虑这个选择的机会成本将有多大,自己能承受得了吗?如果选择做,接着立即进行第二个抉择:是以快乐的心情接受工作,还是以无可奈何的心情接受工作。同时还要考虑按照什么样的高标准去做才能有好的结局(对公司和对个人)。接着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在新的岗位上,我能为公司提高绩效所作的最大贡献是什么?为了作出这些贡献我需要什么样的自我发展?我必须掌握哪些新知识和技能?我应该在工作中发挥哪些长处?我应该为自己确定什么样的标准。这种选择是上策。
如果选择以无可奈何的态度那是最下策。不但对公司没有好处,对自己也绝无好处,是对公司变革不支持。你会整天怨天尤人,总感到“怀才不遇”,上苍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平。我为人踏实,勤勤恳恳,最终落得个无以一展人生才华的地步。“伟大”的、“理想”的工作为什么离我越来越远……太没意思了!面对这种心态,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觉,要坚决放弃抱怨。
换一个角度看新岗位,你会发现新岗位是自己职业生涯的新起点,具有新的挑战,有新的机会,在新的岗位上去创造新的自我,从而欣赏自我,这时你会突然发现天空比过去更蓝!更宽!更高!
04
自我激励
自我管理的第三个问题是自我激励。不要刻意追求别人的赞美。青年人在工作中做了一点成绩,希望得到组织及时的肯定,但发现人们总是冷冷地不屑一顾,连起码一个“小伙子你真棒”的赞美都舍不得给予。这些人太吝啬了,真没劲!
在10多年的学生生活中,我们习惯了学好一门课老师给我们一个高分的激励方式,从别人的肯定中得到激励。我们还不习惯自我激励的生活模式。再加上知识社会是一个崇尚成功的社会,同时又把成功与“获奖”等同。
曾经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史怀哲医生曾说:“在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只有微小的部分能为众所周知;而这部分与其它琐细而模糊的努力的总和相比,就好像浮在深海波涛上的泡沫一般微不足道。”
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接受专访时诚恳地告诉记者:“在我们这一行,全球的精英大约有100人,大家的智能、努力和贡献都不相上下,然而只有不到10%的人得过奖,绝对不能说其他90%没有得过奖的人不如这些得过奖的幸运儿。”
我们还可以想一想,一个成功又经历过多少挫折和失败呢!如果我们非常刻意地追求别人的及时赞赏,不但没劲,也不可能成功,也很难拥有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生。“喜褒恶贬”是人之天性,是一种本能的冲动。这种天性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并提高人类的自律水平。它使一切对人类文明有利的伦理、道德更有效。聪明的企业管理者利用人的这种本性,采取各式各样的奖惩,激励机制,强化人们有利于企业提高绩效的行为模式,去除不利于提高企业绩效的行为模式。如果人们对待赞美与荣誉表现出极其冷漠的态度;对批评又抱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管理者的精神激励招数只能是一套花架子拳脚,对企业提高绩效毫无意义。如果人类对赞美和荣誉都“死了心”什么体育竞赛,文艺表演……等等精彩、缤纷的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整个市场经济就不会有竞争,社会也不会繁荣发展。
从个人幸福人生这一角度看,根据叔本华的观点:如何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决定人生是否幸福的三大因素之一。如果我们采取我行我素的态度,对别人的评价总是不屑一顾。不去改进工作,不去改造自身那些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毛病。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价值,得不到社会的认同,我们将很难生存,我们会很孤独,更难得到我们想得的财富与物质,人生很难有所成就。但是,如果我们心灵的感受对别人的评价有极高的依赖性,也是很危险的。你可能因为某些人格不成熟的人对你故意的中伤而得了忧郁症。我有一个朋友,只因为怀疑别人不信任她,整天对周围的同事察言观色,活得很累,最后得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病发作时,头痛难忍,而且不断地呕吐,甚至吐出血来。直到后来有朋友教她如何正确面对他人的评价,她学会逐步调教自己,这病才逐步好转。要知道,幸福是存在于心灵的平和及满足之中。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建立在自知之明基础上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修炼荣辱不惊的平常心。合理地限制这种担心别人会怎么看,怎么说的本能冲动。否则,我们将变成很在意别人评价的奴隶——对于一个刻意追求赞美的人来说,伤害他和安抚他都是很容易的。这种人很难有持续的工作积极性。人生唯有了解平凡,力行平凡,才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况且,有人得奖,必有人不得奖。其实,一个人能找到一方可以有所贡献,能发挥影响力的人生领域,使自己觉得人生有意义,有分量,就不错了。我们要学会欣赏自我。
05
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
自我管理的第四个问题是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提高自身合作共事的能力。
解决这一问题,让我们看看社会的现实:1998年金融危机风暴袭击东南亚过程中,我们曾看到过这样的报导:韩国老百姓把自己珍藏的金银手饰捐献给国家;韩国某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失去了工作,只得到餐馆去端盘子暂时支持生计,因为股票、借钱、贷款买的房子、汽车一夜间变得一无所有,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到其背后的一条得到证明的哲理:“民族尊严、国家命运、企业盛衰、个人得失、家庭幸福实系一条生命链”。其中企业是我们维持生计的职场,也是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舞台。在这个世界里,除了少数伟大的艺术家、运动健将之外,极少数人能靠单打独斗生活并获得成功。无论是企业人或自由工作者大多数都得与他人合作共事。合作共事者理应是利益共同体。但是每个人都与我们一样是有个性的个体,个体之间从个性、到愿景、价值观和心智模式都会有差异,这差种差异处理得好,会促进企业,团队的创造力;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人际冲突,不但会影响工作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团队的心理环境。
然而,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在家庭里可能有六七个、七八个大人围着我们转,在学校里老师要求我们独立完成作业,不要交头接耳。学校或社会组织各种辩论,让我们学会如何雄辩却从来不懂得倾听的价值,更不明白有时沉默是金。久而久之,我们便养成了自大,持才自傲的个性。不懂得有知识不等于智慧;有学问不等于有财富。
个人只有通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方式用自己的知识与他人的知识集成起来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才能获得财富、名誉和地位。懂得这一点,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亦可以说合作共事的能力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我们同时要认识到,一个从小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人,要提高其合作共事的能力是有一定难度的,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违背自己固有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去行事,并去建立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这非常需要意志。
要经过不断的见、修、行的磨炼。
首先,我们要提高对集体主义团结奋斗的认知,修正一些模糊的不正确的见识。
创造财富需要集体主义。
一个企业在创业时期,各种管理制度、流程规范都比较模糊,企业的效率,企业的成功,靠的是创始人的个人魅力、凝聚力及团队的集体奋斗团结合作的工作文化和工作关系,这种精神的力量弥补了管理的不足。但是单靠这种精神的力量,企业不可能上规模,不可能有顶尖的高绩效。科学的管理制度及流程规范是高绩效的重要保证,也是使得一个企业不依赖个别人才的去留的重要手段。然而,如果我们认为基本的管理制度及流程规范建立起来以后就不再依赖人的因素,这种观点也是偏颇的。
其实在同类企业中各企业的管理制度及流程规范大体上是相同的,而且可以抄的。但运作起来各有不同的绩效,可能有天壤之别。因为决定一个组织系统优秀的根本因素不是其机械框架,而是使这个机械框架具有生命力的人的因素。不是个别人,是其全体成员的整体观念,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联系与互动的品格。工作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是相互信任、相互负责,还是相互猜疑、互相推诿?相互信任和相互负责的人际品格,是企业的社会资本,是一种价值观、信念、精神的力量,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是最重要的竞争力,是很难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世界银行的史蒂夫奈克指出:“信任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健康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在信任程度较低的时候,个人和组织在参与经济交易时就会警惕,这可能抑制国家经济。”一个企业员工之间相互信任、相互负责的程度决定于诚信文化得到普遍的认同的程度,在一个相互信任、相互负责、高效、和谐、团结合作、集体奋斗的团队里工作,人的工作不但有效率,更具有创造力。而且每个人身心会更健康,健康的身心会使我们精力更充沛,对环境的变化更敏捷,承受压力的能力更强,使我们可持续地去奋斗。
富兰克林讲过:“时间是金钱,诚信也是金钱。”诚信确是高绩效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最近英国有作家(肯格里姆斯)以《信任是人之本性》为题,论述信任是人类适应社会群体生活的特质。并从实验证明那些选择信任的人都得到较好的结局。
然而,在现实的社会里,每天只要你打开报纸总有各种各样的上当受骗的故事报导:米有毒、盐有毒、菜有毒、鱼有毒、肉有毒。我们自身可能被曾经是朋友的人出卖我们,一次、两次以后,我们的心灵很容易收缩,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人是不可相信的。因此,要让别人相信自己实属不易,但是,要真诚地相信别人更难。“人是不可信的”与“人是可信的”向来都是哲学家们争论不休而又得不到“真解”的大问题。我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没有水平参与这方面的争论。当人们提出“人是不可信的”观点时,会有不少人给他提供实证案例。
而当人们提出“人是可信的”观点时会有更多的人给他提供案例。这就相当于一个人住在乡村别墅里,晚上打开窗户,他可能只看到天空,星光灿烂而心旷神怡;他也可能只看到地面上到处是烂泥、阴暗、潮湿而感到郁郁不安。但是,如果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生产力发展需要互信文化来支撑,创造财富需要集体主义,而集体主义的内核是“互信”,是利害与共。员工之间的互信文化是企业的社会资本。
如果我们因为疏于管理,不建立严格的监控体系;或不严格按法规办事,造成上当受骗,因而失去了几个“假朋友”使我们心灵受伤害,进而认为“人是不可相信的”并把这一价值观当作行为的指南。那么,我们将会失去已经是或将来可能是的全部真朋友,我们可能一单生意都做不成,任何人都不敢用了。更糟糕的是,我们可能亲手摧毁我们亲自培养起来的,并曾经支撑我们成功的核心竞争力——团结合作,集体奋斗的精神力量。
管理存在的理由是组织绩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培养他的对立面。管理的艺术在于在更高层面上使对立面和谐地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人是可相信的,但从现实的社会伦理道德水准看,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人有时可能经不起诱惑,可能会违背社会的、企业的伦理道德。我们要用加强监控体系的建设来弥补社会道德水平的不足。信任的文化要靠我们每一位员工去缔造弘扬。我们要身体力行地缔造相互负责、相互信任的工作文化。在思想上我们有所认识之后,接下来就是下决心从现在做起。至于行动上应如何走出第一步,管理大师杜拉克教给我们一个最有效的方法:“主动负起沟通的责任”。
“知人之智,自知者明”,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学会关注我们的共事者,主动了解他们的长处,做事的方法,他们的工作性质及特点,他们对上下游的期待是什么?他们的价值观是什么?同时要学会了解真实的“我”。要问自己:“我的长处是什么?我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样的贡献?我应该做什么贡献?”接下来还必须问:“谁必须了解我?”“谁会使用我的工作产出,并使它成为有效的产出?”“我的工作必须依赖谁?”然后,主动负起沟通的责任,主动了解别人,并主动让别人了解自己。了解是为了建立一个配合默契的工作关系。
在行动上我们还要真诚的相信你的同事。遇到工作中出了问题,首先自觉地找自己的原因,找自己的责任,切勿先去找解脱自己责任的理由。如遇到工作中意见分歧,要抱着一种自信心相信别人是出于“好心”,是“对事负责”,“不是冲着我来的”。对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我们每一位同事都是与我们一样的个体。个体之间从个性到愿景、价值观和心智模式都会有差异,所以对事的看法有差异是很正常的。黑格尔讲过:“存在就是合理的”某人这样讲、这样做自有存在的理由。
我们要学会倾听,抱着一种包容心接纳其中合理的部分;抱着一种同理心去理解有分歧的部分。然后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交换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有时要作必要的“妥协”,以达到良好合作,为共同目标的达成而奋斗。有自信心的人不会轻易地、随意地把“善意”看成“恶意”,不会把朋友推向敌对;有足够自信心的人会化敌为友,即使最终当不成朋友,至少不会是敌人。在沟通过程中带着四心(包容心、同理心、平常心、自信心),二意(诚意、善意)是极重要的。
要取得别人深层次的信任,关键是用自己的言行去证明。诚信的本质在于责任,诚信的意义在于责任,诚信的真缔还是责任。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忠于职守,让托付的人,授权的人一百个放心。让“客户”(工作关系中的同事)迅速、准确、低成本,同时更容易完成职责。每天都这样做,每件事都这样做,点点滴滴锲而不舍地往自己的诚信银行库里存入资金。你就是一个拥有大的诚信资本的资本家,十分值得信赖。
其次,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同事,心态状态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积极的心态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光明面,消极的心态使我们只看到事物的阴暗面。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合作伙伴。包括我们的上司、下属及周边工作相关的同事。
著名作家柏杨认为:人要是学会当好一个鉴赏家,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因为看到他人的缺点很容易,但是只有当你能够从他人身上看到优秀的品质,并由衷地欣赏他们的成就时,你才能真正赢得友谊和赞赏。
美国人玛格丽特说:“美存在于观看者的眼中”。当我们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必须明白:面对客户的期待,客户的梦想,我们尚有许多的不足。我们公司,我们团队及我们个人都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批评、抱怨和指责。“忠言逆耳”,孔子曰:“……六十而耳顺……”尽管我们不喜欢批评、抱怨和指责,但是“既来之,则安之”。
我们要从中找到它合理的部分,把它当成营养和动力。因为我们所谈的工作中相互负责、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是建设性的工作关系,这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唯一有效的定义。温情和密语倘若最终不能促进工作的进步和高绩效那是毫无意义的。那只能说明这样的工作关系只是虚情假意。实际上是恶劣工作态度的另类表现而已。话说回来,得到员工个人认同的相互负责、相互信任的工作文化,相互之间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搞好工作上面来,而不会去斤斤计较沟通过程中的言语轻重和偶然的粗言相对。
在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问题上,注重给予他人工作的支持、贡献和学会感恩也是非常重要的。生而为人,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妻子(丈夫)为支持自己的工作所作出的牺牲、感谢同事的良好合作、感谢老板的指导和知遇之恩……。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感恩会给你带来富裕的人生。然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人们很容易将一切关系都视之为纯粹的商业交换关系。如果真的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认识商业交换的基本原理那也好办。至少懂得贡献与索取的关系;也知道“首先要问我能为企业作出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才能考虑企业应该给我什么回报。”的道理。才能用历史的辩证观点面对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情况下我们容易站在自己的小圈子内去看商业交易。我们更多的是抱怨。抱怨的核心问题是“不公”。只看到自己的付出,漠视同事的责任和压力。我们做了一点事,总喜欢夸大自己的努力因素。完全忘却了在工作过程中得到领导的指点和同事的帮助。经常抱怨薪水少了,职位低了,权力小了。遇事不顺,迫不及待地来一通批评、抱怨和责备。以泻心头之积怨。“抱怨”是组织(团队)的腐蚀剂,它会侵蚀员工之间联系的纽带。我们要坚决远离抱怨,以免心灵受到污染。
前两年,有位年轻人问我,他在公司成长得很顺利(未到30岁已是公司的副总裁),到底是我自己的原因,还是公司的原因?我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吧!在当今的社会里,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成功地去创业,能够加入一个成功的企业也是万幸的。一个成功的企业离不开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的经营领导。懂得感恩的人,他深知做老板不易。实质上他在为社会打工,为我们全体员工打工,因为他最累,他的贡献最大,他的付出最多。
如果按照经济学家的观点:一个国家的富有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那么很自然的,成功的企业家们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一个懂得感恩的研发人员,他会感谢市场营销人员把他们研制出来的产品卖出去,使得自己把知识变成社会的财富的梦想得以实现。一个懂得感恩的市场人员他会感谢研发的兄弟们总是给他们提供新的卖点。同样,一个用服人员遇到极挑剔的客户,更应感谢他,由于他的挑剔使自己养成做事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工作作风,这样公司才会有更多为客户服务的机会。
06
以世界级先进标准挑战自我
自我管理的第五个问题是挑战自我。当代青年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这个历史背景造就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快速成长的机会。无论在财富的积累方面还是职位的升迁方面都比他们的父辈进步得快。在“知识资本”扩大化的炒作下,高新技术企业竞相出高薪争夺人才。因为在IT行业湧起时,许多新产品都有较高的附加值,企业也出得起高薪。这无形中给青年人一个错觉:以为在这个世界里,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是那么简单。对事业缺乏耐心,空有远大理想,无心执着追求,心浮气躁,凡事浅尝辄止,知难而退。不懂得要成就一番事业最需要的是忠诚和敬业精神。
在人生事业中需要用智慧来决策的大事很少,需要用行动来落实的甚多。在公司里我听到员工叫苦最多的是对自己的岗位,对所分配所做的事感到乏味。一个刚毕业的员工,参加研发工作,只在半年内觉得工作有新鲜感,半年后会做事了,就开始厌倦了。一个一线的市场营销人员,做了三年客户经理,觉得什么都懂了,期待有职位升迁,然而左等右等没有机会。决定跳槽,潇洒!有的人甚至从此得了“跳槽癖”。我们经管学院有位学生,仅仅是因为报到时,他的主管初次见面时握手不热情,目光没有全神注视着他,报到不到三个月就跳槽了。我有一个亲戚在经历了多次跳槽之后,发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形成了跳槽的习惯。工作感到乏味想跳槽;主管批评两句想跳槽……有时甚至莫明其妙地就有跳槽的冲动。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人生恐怕要多走几条路,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景,在职业生涯中难免要换几种工作,问题是,我们是否对待每一份工作都用心了。我们总想做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且只等到做有挑战性工作时才用心。平时做事只满足于会做的水平上,从不会为自己工作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其实事物的本身并无什么挑战性,而是我们能否不断挑战自我去面对事物。
比如我们公司要成为世界级领先的企业。那么世界级电信行业的客户经理应该是什么水平呢?有的人公司的产品讲不清,网络知识知之甚少,人文知识了解得不多,不敢面对高层客户,或见了高层客户也不敢说话,还有外语水平低下等等,这能行吗?!一定要按照世界领先水平要求自己,沉下心来,精益求精。
意大利19世纪名作曲家朱森珀·威尔第在80岁时完成了其伟大的著作《福斯塔夫》,当人们问他,你这么大年纪还要从事创作歌剧这样艰巨的工作,你自己对自己是否要求太高了的时候,他说:“我的一生就是作为音乐家而为完美奋斗。而完美总是躲着我。我当然有义务去追求完美。”无数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敬业。他们不愿一般地(上司不能说不)地应付工作。在事业上,那怕只有上帝才能看见,我们都要用“我要做得更好”来要求自己。其实敬业是乐业的条件,敬业也是尊重自己。
07
自我学习——给生命加油
自我管理的第六个问题是自我学习。这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是相连的,善于挑战自我的人一般都有良好的自学的习惯,人的一生纯学生时代的学习与人的一生的学习时间相比是较短的,人生主要是结合实践学习。特别是管理学科,它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没有与作者相同的实践很难理解作者的观点的真谛,何况管理的成功是组织的绩效而非逻辑。人类整部文明史就是靠四个字“继承与创新”。文明史的永续就是靠我们每一代人的学习,在学习中继承与创新。
不少人在工作以后总爱抱怨: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多少用处或不应该学某专业,其实这是极片面的。不错,学校是教了我们许多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获得知识的方法,提高我们学习的能力;告诉我们在某个领域谁懂得最多,我们需要时,该去向谁请教。过去我们只知道“知识就是力量”,其实人生真正的核心力量是不断获得知识的能力。在工作过程中要善于向自己的上司学习,向周边的同事学习,向自己的部下学习。向部下学习的最好的方法是听部下讲工作过程中成功与挫败的故事。
韩非子说:“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如是而已。”在部下面前要有勇气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无知或知之甚少。我们要永远保持求知的欲望,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要使自己学习的效能高,最好是学习别人的书时先要忘掉自己。杜拉克一生中养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每过三四年选学一门新的学科,他学过国际关系、国际法、社会和法律制度史、历史和金融、统计、中世纪史、日本艺术及经济学等,先是结合工作内容学,后来逐步扩展。
如果我们亦能这样做,人生成功的可能性会越大。不同的科学有不同的假设,而且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这样兼容并蓄,不但使我们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能从哲学的角度去看问题,使我们更富有智慧。
08
以理导欲
自我管理的第七个问题是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
这个问题实则是人格的自我修炼问题。叔本华说:“人是什么”是影响人生幸福的头等重要的因素。人是什么,实际就是一个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的人,或者说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格的人,影响人的幸福最持久不变的因素不是财富而是人的品格,而人的品格的特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欲望自我疏导、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有效程度上。“欲不能无,纵则成災。”
人类有改善生存环境的强烈欲望,而且人类生而就有与四周困难搏斗的力量。正是这种欲望和力量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产品越来越丰富,并倡导人们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把人类的潜能发挥至极。但是资源是稀缺的,而人类的个人欲望是无穷的。如果每个人对自己的财富、物质和感官满足的欲望不加疏导、约束和控制。对社会会造成极大的灾难。因此为了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人类社会倡导着各方面的伦理道德,企业有企业内的和企业外的伦理。华为在诚信及道德管理方面,也提出了员工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严禁泄漏公司的商业秘密;严禁故意虚假报销;严禁从事与公司有商业竞争的行为;严禁收受贿赂与回扣;严禁其他违法乱纪行为。
每一个企业人理应遵循。俗语说必须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为了强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国家、社会、企业都有各种法律法规,对违规违法者进行惩诫。我们一定要明白,你想获得超出法律法规的自由,你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大多数都不可能从父辈中继承大量的财富和物质。相反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中有一帮困难的兄弟姐妹需要接济与帮助。因此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与物质的欲望特别的强烈。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面对财富、物质、权力以及其它感官享受的欲望、欲焰。我们一定要清醒看到其背后的实质:人人都不希望过穷日子,但是穷日子不一定是痛苦的;人人向往过富日子,但是富人不一定是幸福的。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知足者。我们一定要坚守好自己的人格防线,不能跟着“欲望”走。不能做欲望的奴隶。一定要“见利思义”。
当我们偶有妄取非份之财的念头,并被一种侥幸心理主宰时,一定要问自己:要多少钱才能卖掉自己的灵魂。如果我们纵欲,就会变成了欲望的奴隶,见利忘义。那些敛财欲极强的人,若到了没有内疚感,没有负罪感的时候,也就是他走到富裕的反面——赤贫的时候,这时他连本该属于他的个人自由都会失去。
我们一定要抱着“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准则,从点滴做起,用行动锻造自己良好的品格。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品格;种下品格,收获命运。你的品格决定你是什么人,也决定你的人生是否幸福。
09
暇心偶寄
自我管理的第八个问题是休闲时间的自我管理问题。这实则是一项“生活艺术”的修炼。
休闲时间游离于职场之外,“暇心偶寄”是低俗还是高尚却关系到个人的幸福和事业的成败。苏东坡爱好诗词,王徽之爱竹爱到一日不能无此君的地步,而西门庆则追逐女色……。不同的“暇心偶寄”造就了不同的操手人格和命运。
当今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如战场,企业人的职业生涯好比战场中的戎马生涯。有人作过调查,认为成功外国企业的中高层干部平均每天工作16小时左右。不管具体数字是否确切,从定性的角度看工作超负荷这是肯定的。在我们身边也不乏其人。那些自我实现达到“无我”境界的人,他们很少给自己安排休闲时间,上班已经超时,下班还带“家庭作业”回家。一方面是市场压力所致,另一方面已形成了一种习惯。如果你是处于这种状态,要提醒自己,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自我。我们既是一个社会人,又是一个自然人,人的社会需求的满足得以实现是以健康身体作为前提条件的。身体这个“自然环境”,它必然地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受制于自然规律。对身体这个“自然环境”的过渡“开发”必然会导致身心疲惫,久而久之,由身心的疲惫可能会发展到对事业的厌倦。这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关系。
生活的艺术就是对度的把握。成功的事业需要健康的身体的支持,俗语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适当安排锻炼身体的时间,同时要有意识地灵活地利用零星的工作间歇活动肢体,甚至走路时挺胸收腹,多做两个深呼吸也是好的。
在我们身边还有一类人,他们人生目标局限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层面上,或是人生目标模糊。他们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较弱。他们或是已拥有一定的财富与物质,工作方面驾轻就熟,又不愿提出挑战性的目标,或对工作无兴趣没有压力,没有痛苦,也不感到困难。人类生而具有与困难搏斗的力量变得无处使用。这种过剩的力量变成了他们生命的一种负担。
此时,厌倦则乘虚而入。他们到处寻找某些具有刺激性的事物来填补空下来的心灵。他们寻求社交,娱乐和各种感官享受,去“打发”休闲时间,逐渐地发展到奢侈、浪费、直至走向低俗,导致身体垮了,家庭暴力等等,灾祸接踵而至,这样度过的休暇真是毫无价值。亚里士多德曾说:无知人的闲暇是多么可悲啊!而如何享受闲暇实是现代人的最大问题。闲暇是个人的意识及其个性自由活动的时刻,是我们辛勤劳动挣来的果实。我们一定要很好地利用它。当今成功人士,一般都不会把这些时光在无聊中消磨掉,而是珍惜地用它锻炼身体,安抚妻子(丈夫),教育孩子,欣赏音乐、戏曲,读人文方面的书籍。这些方式都能陶冶个人的高尚情操。
文章快要结束了!正要搁笔,顿觉:似乎尚有一个重要问题未讲清楚——自我实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共识,前面关于自我实现途径的寻寻觅觅也就很难取得共识。
“自我实现”源自“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第五个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人有自我发挥、自我完善和实现自身全部潜能的欲望。按照马斯洛的观点,自我实现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是这样一种人,能够充分开拓和利用自己的天赋、才能、潜能等因素,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总是尽力去完成,使自己不断趋向完美。这种人经常全身心地专注某一种事情、某一项使命,全身心地献身于某一件事而忘怀一切;这种人较少自我意识,真正进入到“无我”的境界——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
“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是“无我”的境界。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结局状态,也不是发生在某一伟大时刻的问题,而是在任何时刻,在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一个过程。这意味着要经过勤奋、历炼、坚韧、耐心,它由许许多多微小的进展一点一滴的锲而不舍的积累。自我实现是一种“存在”,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达到的长远目标。
马斯洛认为:“真正的自我实现,绝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者所能成就的,事实上,一个人若始终固执于自我的满足,始终无法忘情自我,无法超越自我,便注定要与自我实现绝缘。”因为“自我”的价值是被需要。
至于自我实现。实际上就是超越自我,创造自我,欣赏自我三境的不断循环,螺旋前进的过程。
12月13日-14日,华营将在深圳举办《在悖论中前进 有质量地活下去》年度论坛,数位权威导师及200+企业家一起参与,共同探讨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启迪思维,交流经验,在悖论中前进!
距离论坛开始仅剩1天,欢迎报名参与~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在线预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