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英特尔即将被收购?何以衰败到如此境地?

学术   2024-11-01 22:42   德国  

著名的CPU制造厂商英特尔,最近的传闻要大规模裁员,准备裁掉1.4万人,甚至传出将被高通收购。

虽然暂时只是传闻,但英特尔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是真的。

简直难以置信啊,这个在芯片制造行业一直是领导者,怎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我们从英特尔的发展轨迹来分析一下,到底为什么呢?

背景

在20世纪的计算机革命中,英特尔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成立于1968年的英特尔,由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创立,他们一心想要推动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诺伊斯是集成电路的发明者之一,而摩尔则提出了“摩尔定律”,即晶体管数量每隔18到24个月就会翻一番。早期,英特尔以开发内存芯片为主,后来意识到微处理器才是未来的核心,于是在1971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4004。这一历史性的创举奠定了英特尔在半导体行业的统治地位。

巅峰时期:PC时代的霸主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英特尔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公司推出了更为强大的微处理器,例如8086、286、386以及经典的奔腾系列处理器,成为个人电脑(PC)市场的霸主。英特尔与微软携手合作,凭借Windows操作系统和“Intel Inside”品牌营销策略,使其处理器成为PC市场的标准配置。这种深度合作模式不仅帮助英特尔成功建立了全球的影响力,也让它成为了科技公司中的一流巨头。每一次新一代的处理器推出,全球的PC用户都翘首以待。

英特尔不仅仅是一个硬件公司,它成了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因为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它保持着强劲的技术进步,使得消费者和企业用户都能享受到越来越快、越来越小的计算机设备。这不仅加速了互联网的发展,还推动了很多科技巨头的崛起。苹果、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公司都在英特尔提供的硬件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帝国。

挑战和应对:移动时代的错失

然而,随着进入2000年代,科技界开始经历新的转变。英特尔并未预见到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的迅速崛起,也错失了为这个新兴市场提供微处理器的机会。苹果推出了iPhone,谷歌推出了Android,两大智能手机系统迅速占据了市场。与此同时,高通等竞争对手则专注于开发适合移动设备的低功耗芯片。英特尔曾尝试开发出移动处理器,例如Atom系列,但其高功耗和性能不足导致市场表现不佳,最终未能与高通和ARM架构的芯片竞争。

这次失误让英特尔失去了智能手机市场,从而使其对PC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深。然而,PC市场的增长已开始放缓,英特尔虽然在数据中心和服务器芯片领域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但错失移动端市场的代价依旧显而易见。与此同时,高通借助4G和5G技术,在移动市场上崭露头角,逐渐成为无线通信和移动计算领域的领军者。

危机加剧:转型和技术领先的动摇

进入2020年代,英特尔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竞争对手AMD在技术上迎头赶上,甚至推出了比英特尔更具竞争力的台式机和服务器处理器产品,凭借其7nm和更小制程的工艺,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而台积电和三星在制造技术上的飞跃,特别是7nm及更小制程工艺,让英特尔在芯片制造领域开始显得力不从心。

在技术演进的关键节点上,英特尔在推进10nm和7nm制程上接连遇到挑战,导致新产品延期,市场信心大幅下降。与此同时,AMD和苹果的M系列芯片表现出色,前者占据了桌面和服务器市场,后者则加速了个人电脑向ARM架构的转移。英特尔的技术领先地位逐渐动摇。

今天的局面:高通为何可能收购英特尔?

在多方压力之下,英特尔的市场份额和技术优势显然已经不再稳固。移动市场的缺失、竞争对手的崛起以及自身制造技术的瓶颈使得英特尔不得不寻求转型,甚至出售部分业务,以重新找回发展方向。而高通则借此机会希望通过收购英特尔,获得其在服务器、数据中心以及其他新兴领域的优势资源,以完善自身在半导体产业的布局。

高通一直在致力于扩展业务范围,不再局限于移动设备芯片,未来还瞄准了汽车、物联网、5G基础设施等市场。通过收购英特尔,高通可以迅速获得数据中心市场的技术和客户资源,并在5G和未来的6G技术上获得更多技术储备。而对英特尔而言,与高通合作或并购,或许是一次重生的机会,使其能够重新找到在半导体行业的核心地位。

总结

英特尔从PC时代的霸主到移动市场的失落,再到今天可能被高通收购,正是因为其在关键的技术节点上未能果断转型。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加速,英特尔未能继续保持技术领先,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其实三两句很难总结出一个巨无霸衰败的过程,与其说总结英特尔的教训,不如说,给小微企业树立信心,在巨无霸面前,到底有什么机会?

通常,巨无霸占绝对的市场地位时,很多业务它都看不上,以英伟达为例,从英伟达的发展过程,可以窥探英特尔错失的机会。

1. 错失图形处理市场

  • 英伟达的崛起:英伟达于1999年发布了全球首款GPU(图形处理单元)GeForce 256,从而开创了现代GPU行业。随后,英伟达专注于图形处理,不断提升GPU性能,建立了GPU在游戏和图像处理市场的统治地位。

  • 英特尔的错失:虽然英特尔在早期推出了集成显卡(如Intel Graphics),但并未意识到独立GPU在图形处理领域的潜力和需求。相较于英伟达的独显产品,英特尔集成显卡的图形性能长期处于落后地位,未能在快速增长的游戏和图形处理市场上形成有效竞争,错失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说白了英伟达的这一块业务,是英特尔原来看不上的,因为那时CPU才是最重要的,大多数PC,集成显卡也能应付,自己敷衍自己,混得过去就算了,仅仅是图形处理这个业务,英特尔始终不怎么上心。

2. 深度学习和AI计算的崛起

  • 英伟达的前瞻性布局:2000年代后期,英伟达开始意识到GPU的并行计算能力在深度学习中的潜力。英伟达推出CUDA平台,让开发者能够利用GPU进行通用计算,特别是在AI和深度学习领域。其GPU成为了AI训练的首选硬件,特别是在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复杂神经网络训练方面,英伟达的GPU具备了CPU无法比拟的优势。

  • 英特尔的反应迟缓:英特尔未能及时重视GPU在AI计算中的潜力,错失了深度学习市场的机会。虽然后来收购了FPGA公司Altera和AI芯片公司Habana Labs,但这些收购未能迅速缩小与英伟达在AI芯片市场上的差距。英伟达凭借CUDA生态系统和强大的GPU产品,占据了AI计算市场的领先地位,而英特尔在这一市场的影响力仍相对有限。


3. 高性能计算(HPC)和数据中心市场的布局

  • 英伟达的扩展:随着AI和数据密集型应用的兴起,英伟达意识到数据中心市场的广阔前景,于是投入巨资开发适用于高性能计算和数据中心的GPU产品。其A100和H100等数据中心GPU芯片成为了行业标杆。此外,英伟达还推出了针对数据中心的超级计算集群和AI加速器,并提供优化的软件支持。

  • 英特尔的应对滞后:尽管英特尔在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对加速器和专用处理器的需求日益增加,英特尔未能在此市场上迅速应对。直到近几年才推出基于Xe架构的GPU和用于AI训练的加速卡,但整体进展相对滞后,使得英伟达在这一领域积累了显著优势。




4. 软件生态系统的建设

  • 英伟达的CUDA生态:英伟达在2007年推出了CUDA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并行计算开发环境。CUDA极大地降低了开发者在GPU上实现算法的难度,并形成了强大的生态系统,使英伟达的GPU成为AI、深度学习、科学计算等领域的首选。

  • 英特尔的欠缺:英特尔的集成显卡和独立GPU缺乏专门的开发工具和生态支持,尤其在通用计算和AI领域未能建立类似于CUDA的生态系统,导致开发者难以在其硬件上轻松部署AI算法。此外,英特尔的多个产品(如CPU、FPGA和GPU)的软件生态整合工作较为滞后,缺乏一致性。这导致英特尔未能形成一个多样化的软硬件平台生态,限制了其在创新应用领域的吸引力。


5. 收购与技术投资的差异

  • 英伟达的收购与研发布局:英伟达不仅在图形和AI计算领域不断投入,还通过收购(如Mellanox和ARM)和技术创新,扩展其在网络、数据中心、边缘计算等领域的布局。特别是Mellanox的收购,进一步增强了其在数据中心市场的竞争力。

  • 英特尔的收购策略:英特尔在收购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尝试,包括收购Altera、Mobileye和Habana Labs等公司,但部分收购未能很好地整合进主线业务。此外,英特尔曾尝试收购英伟达的潜在对手ATI(最终被AMD收购),但因错失时机,未能如愿。尽管英特尔拥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储备,但在选择收购目标和整合资源方面未能有效利用,未能形成像英伟达那样的多层次战略布局。


6. 未来技术趋势的敏锐把握

  • 英伟达的创新战略:英伟达多年来持续押注未来技术趋势,不断推出适应新需求的产品,如自动驾驶计算平台、边缘计算硬件和新一代AI处理器。在未来计算和智能科技发展中,英伟达保持了前瞻性布局,使得其市场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 英特尔的保守策略:英特尔作为传统CPU巨头,习惯于在已成熟的市场内进行优化和提升,对新兴技术的关注和投入显得不够积极。尽管近年来有所调整,但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仍较英伟达逊色。


英特尔是能提出尔定律的牛逼企业,说他们没有前瞻性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当年的黄仁勋也没有想到他的GPU会搭上AI技术的这趟快车英特尔没有跟上时代,印证了中国那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不是它在CPU领域的霸主地位,就不会错失移动通讯时代的机会,也不会错失AI时代的机会。所以,世界是动态发展的,科技领域,没有永远领先的企业

当然,英特尔未来有没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保持领先,也不好说。

三十七计知识产权
最新科技商业资讯,创业好伙伴。
 最新文章